鑑賞:宋代建盞的款識

宋代的建盞印象中一般都是紋飾變化多,其實建盞的款識也很多。據考證,現有的建盞包括殘件在內,共發現五百多種款識,分別有各種姓氏、窯廠稱謂、窯工記號、年號等。可以說是歷代各類窯系中發現的款識最為豐富的窯系。

一貢品款

貢品款即專為進貢所燒製的建盞之底款。建窯作為民窯,性質與被官府壟斷的官窯不同,是因為產品質量精良而被列入貢品生產窯口的,屬於「有命則貢,無命則止」的類型,所以已知產品中既有不少貢品款,也有大量民用款。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晚期窯址都有出土貢品款器皿,證明建窯曾經長時間燒製貢品。

鑑賞:宋代建盞的款識

常見的貢品款有鐫刻的「供御」款、模印的「進琖(進盞)」款,後者數量比前者少;即使是出土數量多、較為易得的墊餅,「進琖」款也不到「供御」款的十分之一。近年有發現少量的模印「供御」款與鐫刻「進琖」款。除這兩種常見貢品款識之外,還發現「御」、「聖(聖)」等款。這幾類底款均被考古收藏界認為是宮廷定製的標記,畢竟在皇權至上的古代,普通階層擅用「御」、「聖」這類字眼,可是要掉腦袋的。

鑑賞:宋代建盞的款識

二數字款

此款瓷片標本較為常見,分為純數字款與帶數字款兩類。前者從一到十都有出土,十以上還有「十三」、「廿(二十)」、「廿一(二十一)」、「卅(三十)」、「卅一(三十一)」、「四一」等數字;後者有「二合」、「三合」等。數字款均為手刻款,一般認為是部分窯工為計數所刻,也有觀點認為是試窯時所刻。

鑑賞:宋代建盞的款識

三姓氏款

姓氏款也較為常見,如「王」、「楊」、「詹」、「葉」、「金」、「池」等,均為手刻。

宋代建窯採用龍窯柴燒,一窯可裝燒非常多隻盞。建窯遺址中的大路後門窯址有一座長達135.6米(大路後門四座龍窯,有兩座龍窯超過百米)的龍窯,創下全國已知龍窯最長記錄,據專家預計,整窯可燒十萬件盞。可見當時龍窯維護水平之高,燒盞規模之大。如此大規模的燒製,一家工匠不太容易負擔得起,很可能是多家合燒。幾家的盞坯合在一窯裡燒,用不同的姓氏標明歸屬避免混淆,是合情合理的。故姓氏款用途無太大爭議,應為工匠個人或家族的標記。

鑑賞:宋代建盞的款識

四年號款

年號款目前為止發現的有「雍熙(公元984~987年,宋太宗年號)」、「至道(公元995~997年,宋太宗年號)」、「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年號)」等字樣。另外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隻「大宋明道(公元1032~1033年,宋仁宗年號)」款建盞。

鑑賞:宋代建盞的款識

年號款存世極少(每種年號款只有一件),作為手刻款,刻字風格比建盞其他手刻款更加拘謹規整。而且這幾個款識標明的年代都在建窯產貢品瓷的鼎盛時期(據考為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到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之間 )之前。

五其它款

其他文字款有發現「新窯」、「監匠」、「官」、「珎(珍)」、「寳(寶)」、「正」、「茶」、「吉」、「上」、「大」、「中」、「皿」等字樣,其中多數款識都比較稀少。「新窯」款目前只發現模印的。

一般認為「監匠」、「官」或為官府監造之意,可能是建窯「民窯官用」、「官搭民燒」的表現。「大」、「中」可能用於標明建盞的大小。「上」字款產品圈足和釉色都比較出眾,可能是「上品」的意思,也可能只是個人的記號。

鑑賞:宋代建盞的款識

而「新窯」款雖然從字面上看就是新建的窯口之意,但具體用途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新窯」款之所以用模印,是因為當時新建窯口燒製的新品需要擇優進貢給皇帝;而另一觀點認為「新窯」的修足風格不夠規整,釉色也不夠上乘,可能只是新開窯口所燒第一批產品的標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