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用戶58665399105


發生在公元228年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算得上是諸葛亮執政以來蜀漢集團最有希望在北伐戰役中獲得成功的戰鬥,雖然當時蜀漢集團的實力處於劣勢,從當時的綜合形勢來看,這卻是唯一的一次可以在曹魏集團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獲取成功的機會。

六年前的夷陵之戰,蜀漢集團在丟失荊州三郡的基礎上,再次遭到重大打擊,已經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機會,因此隨後多年曹魏方面已經將全部注意力放在東吳身上,但對蜀漢集團的輕視,也讓後者獲得了一次可以突然襲擊的機會,而子午谷奇謀,就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出現。



對於這難得的偷襲機會,是光明正大的遠征西北,還是從人跡罕至的子午谷悄悄北上攻入長安,這也是蜀漢集團需要考慮的戰術方案,最終諸葛亮選擇了前者,放棄了最有風險,但似乎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子午谷方案,隨著第一次被髮的功敗垂成,在曹魏集團不斷加強戒備的情況下,後期蜀漢集團每一次北伐的難度係數都不斷加大,因此也造成了很多人都在質疑諸葛亮為何沒有同意魏延的子午谷計劃,但在我看來,諸葛亮的選擇是對的,這樣的計劃只能放棄,因為不穩定係數實在太多。



魏延提出的利用5000戰兵和5000輔助士兵攜帶軍糧悄悄從子午谷北上,事實上一開始就存在很大的現實阻礙,先不說這1萬士兵人跡罕至的子午谷走出,也不管子午谷的出口有沒有曹魏的軍隊守衛,即便魏延的軍隊能夠走出谷口,面對西北最大的城市長安,這區區1萬士兵如何將這樣的大都市攻下來?

直接強攻?抱歉,剛剛穿越山谷的這支蜀漢部隊,恐怕連最起碼的攻城器具都沒有,臨時製作?複雜的雲梯或者樓車是短期之內就能造好的嗎?長安這麼大的城市,真以為隨便駕幾個老百姓的人梯就能爬上去?魏延對此的戰術設想是:面對突然襲擊,長安的守將夏侯懋必然棄城逃跑!可如果對手沒有選擇放棄呢?一場戰爭最需要考慮的就是最惡劣的結果會是什麼,而魏延把整個戰術設想在最樂觀的情況會是什麼,這樣很可能會在實戰中產生太多的複雜變化。



更重要的是,就算魏延能夠攻克長安,憑藉著只有一半戰鬥力的1萬蜀漢軍隊又如何守得住這座城市呢?城內留下的糧食夠不夠用?為數不多的兵力能不能把守住長安的各個位置,但更重要的,還是諸葛亮的軍隊能不能順利殺過來與魏延的軍隊進行會師,而這恰恰是最核心的部分,如果諸葛亮的主力軍隊跟隨後的北伐一樣始終被阻擊在魏蜀邊境,那魏延的這支孤軍只有全軍覆沒的境地!

當然也有人分析魏延越過子午谷很可能不是攻擊長安,而是潼關,以此堵住關外進入陝西的通道,阻擊曹魏的主力部隊,為諸葛亮攻佔陝西以及涼州,雍州贏得時間,但這樣的操作性恐怕問題更大,潼關的確是最便捷的進入關中的通道,但不代表曹魏軍隊沒有其他方式進入關中,例如水路渡過黃河,或者延陝西北方進入,雖然費時費力但這也是增援的方式,而同樣的問題,諸葛亮能否在短時間內順利攻入長安城下或者攻佔涼州隴右,這都是大大的問題。

可以說,子午谷計劃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相比較諸葛亮的戰術,後者穩定性更大,在蜀漢軍事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延用諸葛亮的戰術相對較為穩妥。


遼寧資深球迷


不妨先來看看魏延的計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來說,他主張放棄常規的從西向東,慢慢攻取城池的戰略,而由他帶領五千精兵,只帶少量糧食,穿越子午谷,奇兵直接攻打長安。


之所以提出如此的建議,魏延顯然也是經過判斷的。他的依據是:1、守長安的是夏侯淵之子夏侯楙,這人膽怯無謀,而長安城守備又不足。非常容易攻取。2、長安的糧食儲備,足夠維持魏延他們勝利之後進行堅守。3、魏國的救兵從東面趕來,至少要二十多天,而這時諸葛亮的主力也已經從斜谷趕來了。


基於以上考慮,長安在魏延眼裡是唾手可得的,而且一旦長安拿下,長安西面的地方必然聞風而降。


但從事後的一些跡象來看,這個計劃的確是充滿了風險的。首先,夏侯楙的性格,只是魏延的主觀判斷。第二,攻城的難易是很難判斷的,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陳倉只有幾千守衛,但晝夜相攻二十多天都沒有拿下。這就是兵家所說的,「用兵之術,攻城最下」。第三,魏國救兵的支援時間,魏延估計的也未必準確。因為後面諸葛亮讓趙雲佯攻郿縣,魏國很快就讓曹真調集了周邊的軍隊駐防。第四,即使拿下長安,一旦諸葛亮的主力被沿途的魏軍攔截,則長安將受左右的夾攻,仍然無法保有。派出的奇兵也將陷入絕境,毫無退路。


一個計劃有那麼多不可測的風險,性格謹慎的諸葛亮是斷然不會把五千兵力丟進死地的。


所以他採取了讓趙雲、鄧芝佯攻郿縣吸引對方主力,而自己親率大軍西取天水等地的戰略。從西向東,穩紮穩打,徐徐圖之,才符合諸葛亮的戰術思想,這從他北伐之前,先平定南中,從從他出師前,上表給劉禪事無鉅細安排得妥妥帖帖就可以知道。


事實上,趙雲和鄧芝的疑兵也吃了敗仗,足見魏國調集到郿縣的軍隊,行軍既快,戰鬥力也不弱。一旦魏延攻取長安,這支軍隊是可以很快地前往救援,對魏延進行反包圍的。


相比較而言,諸葛亮的戰略穩妥許多,他把魏國兵力吸引到郿縣,所以天水附近一來無準備,二來守衛不足,以至於漢軍主力一到,紛紛舉城投降。若不是馬謖在街亭的敗仗,這一次北伐本來可以有更大的收穫。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爭議了1000多年。應該這麼看見仁見智,個人有個人看法。為願帶領5000精兵,出奇兵兵出子午谷,看似奇計,實則不然,子午谷離長安千里之遙,為燕所帶領5000精兵還沒有後援,這個5000軍兵,如果在途中遇到埋伏,就得廝殺,在這種情況下,魏國能不知道嗎,能不做準備嗎。或者遇到堅城之下,這5000士兵強攻堅城嗎,不怕士兵減員嗎?抑或繞過堅城,繼續向長安前進,就不怕被抄後路前後夾攻嗎?當然這些都是設想但是也事實。長安畢竟是外國的國都,兵精糧足,魏王又不是劉鄲,魏王手下又沒有黃皓這樣的奸邪之臣,雖然可以諸葛亮兵出祁山,兩路夾攻,但是魏國是大國,魏延即便途中無阻擋,直到長安城下,強攻這個堅城,簡直是個笑話。長安國都起碼有上萬御林軍,那些御林軍都是吃乾飯的嗎?各地直到長安有危險,勤王的各路軍一至,魏延這5000兵就好像是羊入虎口,焉能成功?即便攻破城池就是卷戰也會將這5000兵打光了。所以說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得在以下情況下尚能算是個一支奇兵,如東吳從合肥進犯走魏國,派出大兵迎敵,諸葛亮兵出祁山,如果在關於活著的情況下,兵發宛洛,或孟達兵出上庸,此時再加上魏之正出奇兵兵出子午谷,這五路大齊頭並進,魏國的大軍已被各地調走迎敵,只有在魏國國都空虛的情況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率大增抑或成功。





用戶中國布衣


多說無益。先來看看子午谷的大致路線和地圖:

經過的縣市(從南到北):石泉縣——安康市——旬陽縣——鎮安縣——柞水縣——西安市長安區。全長294公里,符合記載的子午谷600裡的記載。全路線中只有約12公里是沒有河流連通,其餘588公里都都河流,可以用來運送糧食,但估計只能運送幾萬人的糧餉,再多也無法辦到了。

從南向北,水路很長,基本上達到80%以上的水路運送。從北到南,水路很短。


比較韓信、諸葛亮二人的路線

韓信攻打關中出的是陳倉道,但劉邦入漢中時所燒的和後來所修的應該是子午谷這條路——因為劉邦是從咸陽去漢中的,應該是走這條路,可不能跑去郿縣或者陳倉才南下漢中。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看起來是一個非常高明的策略。但一旦結合當時關中的形勢,你就會覺得——劉邦暗度陳倉是現實需要

1、當時咸陽城已經被項羽燒燬,如果走子午谷攻打關中,劉邦要那一片咸陽廢墟做什麼——不能駐軍,不能屯糧。

2、關中分為三國:章邯的雍國,都城在廢丘(今天陝西興平市);司馬欣的塞國,都城在櫟陽,今天西安市東北;董翳的翟國,都城在高奴,在秦上郡地方。

雍國和塞國的都城都在咸陽附近,如果劉邦直接走子午谷攻打,就會同時遭到兩國的同時攻打,形勢非常不利。相反,走陳倉道,只攻打雍國,而且是西部薄弱地方,很容易站穩腳跟


諸葛亮攻打關中原本的計劃,在隆中對就已經計劃好了:

從漢中沿著漢水西出,攻打涼州——秦國發跡的地方——再像秦國佔領關中一樣,慢慢從秦中步步為營的佔領關中,最後到達長安。

在經歷幾次失敗後,諸葛亮改為從褒斜道出發攻打關中中部。諸葛亮選擇這條路最大的原因是——褒斜道前線有河流相連,對於蜀漢軍隊糧餉的運輸非常有利。相比陳倉道和子午谷沒有全程的水路,這就是褒斜道最大的優勢。

全程水路運送糧草,這對於蜀國北伐的壓力可謂是大大的減少。


魏延的子午谷路線能夠成功

魏延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突襲策略的。但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已經規劃好了從涼州攻打關中的計劃。這是諸葛亮拒絕魏延子午谷突襲策略的根本原因!

因為在諸葛亮攻打涼州的情況下,魏延的子午谷突襲策略實在無法形成呼應,二者距離太遠。

如果諸葛亮一打算就是從褒斜道攻打關中,那魏延的子午谷突襲策略就可以達到彼此呼應,從而達到牽制魏軍的效果。

魏延在子午谷突襲,讓魏軍集中防守長安;諸葛亮中規中矩從褒斜道以主力攻打眉縣等關中地方,在關中實行屯田等方式站穩腳跟,最終完成北伐。

現在來看魏延子午谷突襲謀略:

《魏略》: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由此可知魏延子午谷突襲策略是:

1、魏延出軍自帶糧草,不要後勤支援,輕裝簡出:“精兵五千,負糧五千”;

2、到達長安後有地方補充糧草:“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3、從斜谷到長安所需路程為20多天,魏延1萬兵馬可以支持20日等到諸葛亮大軍從斜谷趕來長安回軍:“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的關鍵在於魏延子午谷和諸葛亮斜谷兩路軍打配合,一舉而攻下長安,佔領整個關中和涼州地區。


最後總結:

如果單從魏延的子午谷突襲策略來看,成功還是失敗,機率都是50%,一半對一半。但如果從諸葛亮出斜谷、魏延出子午谷相互配合來看,即便魏延被擊敗,諸葛亮還是可以佔領眉縣等地方,為蜀漢在關中打出一片根據地。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用兵非常小心謹慎,不走險棋,不敢出奇制勝。而關於這一點最大的定論,就是魏延的獻引兵出子午谷的奇謀,被諸葛亮否決了。

從軍事力量上來說,蜀漢無論從人口和軍隊數量上都比魏國差之甚遠,後世人們就認為蜀漢想要征服魏國,只有出奇兵才有希望。因此對於子午谷奇謀被否決的事,不僅魏延本人一直耿耿於懷,許多後人都為魏延可惜。認為如果採用了這個計策,也許三國的歷史就會改寫,事實真是如此嗎?

魏延獻計時,曾說過“夏侯楙乃膏樑子弟,懦弱無謀。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由此可以看出,此計策要想成功,必須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就是魏兵無備,魏延要領精兵突然出現在長安城下,才會令夏侯楙驚慌失措,第二個就是夏侯楙一看到魏延出現在城下,就會立馬棄城而逃。

那麼這兩個先決條件成立嗎,首先,子午谷的地埋環境是非常險惡的,蜀軍想要在短時間內通過子午谷,肯定會成為一隻疲憊之師,而且,魏國在子午谷沿線設立有哨所,想要瞞著魏國的哨所偷偷穿過子午谷,基本上很難實現。第二個,魏延帶領軍隊到了城下,夏侯楙必須聞風而逃。否則只要他稍微堅守,蜀兵以疲憊之師五千人,想要對城高池深的長安造成威脅,恐怕是異想天開。

一旦魏延率領的五千精銳之師被拒城外,必然成為孤軍無援,會成為魏軍的活靶子。就算魏延僥倖成功,只怕面對曹魏的反撲,也很難堅守住。這樣的奇謀,成功性概率太小,而萬一失敗,後果是蜀國的國力無法承受的,諸葛亮這才沒有採用魏延的計策。在1944年,有人在評價魏延的子午谷計策時,給出了評價是五個字:此計太懸危,也不認可魏延的奇計會產生奇妙的效果。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並非孔明太保守, 所謂子午谷奇謀根本就是紙上談兵!


諸葛亮主導的蜀漢北伐戰爭,雖然符合蜀國的政治需求,但究其軍事效果而言,並不理想。雖然有佔領隴西郡縣的勝績,但當蜀軍選擇撤退後,只能選擇遷徙當地的民眾,而無法真正的守禦佔領的土地。諸葛亮六出祁山,但並未給蜀漢掙得半分土地,因此,後世也多詬病諸葛亮軍事能力的不足,其中很大的一個矛頭就是指向諸葛亮棄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麼所謂的子午谷奇謀真的可行嗎?

諸葛亮北伐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核心思想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既是聲東擊西的策略。從政治策略上來說,這個計謀顯然是不可行的,它不符合蜀國發動北伐戰爭的戰略意圖,而弱小的蜀國也沒有資本以“五千精兵”作為賭注,去實現這個計劃。這一點,也是後世認為子午谷奇謀不可行的主要原因,關於這一點的評述較多,在此不再贅述。那麼,子午谷奇謀在戰術上可行嗎?答案是否定的!

北伐地圖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更多是參照漢初時韓信暗度陳倉,攻取三秦的經典戰例。對於這種聲東擊西的奇謀,若想成功,則需要三方面的必備因素。

第一、作為吸引敵軍目光的主要戰場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

第二、敵軍的戰鬥慾望或戰鬥準備並不充分。

第三、偷襲部隊的行動足夠隱秘。

魏延

以韓信攻佔三秦為例,這三點是都足備的。張良燒燬棧道的策略很好的麻痺了項羽以及章邯等人,而樊噲等人在之後率兵從祁山道佯攻隴西地區的舉動也足夠吸引敵軍的注意;而章邯等秦軍降將,其戰鬥意志是不強的,因此,當韓信部從故道奇襲陳倉,面臨的並不是保衛國土誓死奮戰的軍隊,而是戰鬥意志不強的章邯軍;因此,劉邦順利奪取了關中之地。

韓信暗度陳倉

反觀蜀漢北伐時的局勢,魏延的策略,走子午穀道,或許足夠隱秘,但前兩點確實不滿足的。魏延的策略不是具有長期準備的周密計劃,而諸葛亮在祁山道的攻擊夠吸引,但卻不至於吸引魏國舉國的兵力,換而言之,如果魏延的軍隊能夠出現在長安城下,魏國依然有足夠的軍力去應對這一支“天降神兵”。此外,當時的魏國雖然新君繼位不久,但正處於政通人和、曹家與北方士族其樂融融的階段,其守家衛國的戰鬥意志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魏延的五千精兵,即使順利進入魏國腹地,也不過是甕中之鱉罷了!

諸葛亮

因此,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計謀,對於蜀國確是萬幸啊!


孫博士侃歷史


先放圖,再討論 子午谷偷襲的戰略計劃是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當然也有記載是率兵五千,負糧五千)。

先吐槽下, 我看了下許多人貌似都有點常識性的錯誤,曹魏的都城是在洛陽(右上側),距漢中800多里,不是在長安。魏延拿下長安和潼關是為了以此為根據地再圖洛陽,那些說什麼拿下長安曹魏群龍無首,效仿朱棣靖難之戰直攻首都的是有多不負責任。。。。

子午谷四面皆山,中伏即敗,而且天氣多變難以觀測。歷史上兵出子午谷的人很多:曹真(歷史上的曹真很有能耐)攻蜀就走的子午谷,下了幾十天大雨被迫撤退;晉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明將孫傳庭對抗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準備出四川至陝西,走的就是子午谷,孫傳庭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5萬人),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可以看出走子午谷的全部失敗了,要知道秦嶺六道,子午為王,子午谷是穿越秦嶺去往西南及周邊地區的道路的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謀劃偷渡、但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

那麼子午谷奇謀到底有沒有什麼用處?個人感覺沒用。諸葛亮伐魏一共才10萬餘人,1萬精兵真的有點多,而且道路險峻過程著實危險。就算夏侯楙真的沒能力,長安沒一個人在子午谷佈防,魏延把長安攻下來了,又有什麼用處。1萬人攻下了長安四面受敵還能守住嗎,就算守住了諸葛亮在斜谷趕得過去嗎,就算趕過去了,諸葛亮將在長安與魏國主力決戰。深入敵境,後路一被切斷你怎麼辦。現在荊州已經不是你的了,補給線只有從秦嶺出,很容易被切斷,看看街亭。街亭一失諸葛亮只有跑,就是一怕被炒後路,二是補給線被切。奇襲子午谷費力不討好,所以歷代戰略家都不看好這玩意。


斷120842556


如果魏延真的能出子午谷奪取潼關,蜀漢能拿下關中嗎?

如果魏延真的能出子午谷奪取潼關,蜀漢能拿下關中嗎?

本文作者為珀爾修斯之弓,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五次北伐卻勞師無功,經過演義裡的精彩描寫,讓視諸葛亮為天人的小說讀者無不扼腕嘆惋。但對於讀過《三國志》的一些朋友,卻未必這麼看。尤其是結合魏延曾提出的子午谷之謀,很多人都會認為諸葛亮用兵太過謹慎,不敢冒險。在某種程度上,這說明了歷史上的諸葛亮缺乏卓越的軍事才能。所以他屢次北伐除了空耗國力,終究不能獲得應有成果。

在這裡想討論一下:如果魏延能夠實現子午谷之謀的偏師奪取潼關,能不能併吞關中呢?

史書記載的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謀,其實有兩種說法,一是《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請兵萬人,和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的說法。另一個就是《魏略》記載的由魏延率領五千軍卒,五千揹負糧食的輔兵,從褒中出發走子午谷,十日之間直趨長安。期望鎮守長安的曹魏駙馬夏侯楙,膽怯乘船逃走。那麼,長安城中沒有主將,魏延可以靠碼頭糧倉和民間糧食維持給養,並期望曹魏援軍二十天之內不能抵達長安。而諸葛亮則可以在曹魏援軍到達前從斜谷出兵抵達長安,和魏延一起攻破長安,為蜀漢奪取咸陽以西之地。《三國演義》也採取了這樣說法。

以常識而論,《魏略》方案實在是太過一廂情願。即使魏延能夠在路上不受損失及時出現在長安城下,指望曹魏關中方面軍司令夏侯楙不留守長安堅城,反而棄城而逃,實在是很不靠譜?魏延手下的一萬步卒輕裝出子午谷,沒有能力攻城。夏侯楙只要及時派出輕騎傳信,驛站換馬三日即可到達洛陽。參考司馬懿平孟達八天行軍一千二百漢裡抵達新城,平均每天行軍一百五十漢裡。洛陽到長安九百五十漢裡,魏軍行軍七天就可以從洛陽到達長安。而諸葛亮出斜谷七八萬大軍要走過四百七十漢裡棧道,然後向東前行約三百漢裡才能到達長安,所以從魏延出現在長安到魏軍到達,頂多十二天。在這十二天裡要求諸葛亮六七萬大軍在曹魏援軍之前抵達甚至攻克長安,實在強人所難。再加上關中平原無險可守,曹魏軍隊可以動員近三十萬軍隊入關作戰。和蜀漢在關中兵力比超過3:1,這個計劃實在是很難成功。

再看看三國志記載的潼關方案呢?魏延的計劃是和諸葛亮分兵兩路,自己率領萬人軍隊直取潼關,期望像楚漢爭霸時韓信那樣關門打狗,阻截關東曹魏援軍入關。由諸葛亮率軍攻克關中各處城池。

這個計劃的實行也很困難,魏延從漢中的褒中出發,沿秦嶺南麓東行到子午谷的南口,這段距離有四百漢裡,需要行軍三天。子午谷南北長六百六十漢裡,是溝通秦嶺南北的幾條通道中最難走的。一路都是棧道,行軍速度和平地沒法比,遇到棧道毀壞,還要修葺。一天平均也就能走五十到七十漢裡。通過子午谷就需要十到十三天。從子午谷北口到長安城還要一百漢裡,到潼關約五百漢裡。魏延留下五千運糧兵牽制長安守軍,自己還得帶著五千軍卒奔襲四天抵達潼關。一共需要十七天。

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四百七十漢裡的斜谷道雖然比子午谷好走一些,但六七萬軍隊加上幾乎同樣數量的運糧輔兵民夫,一天也就走五十漢裡,出谷要花差不多十天,一路包圍繞過沿線城市,抵達長安城下,也需要至少三天。並且諸葛亮大軍出動,是沒法做到絕對保密的,。所以不能和魏延一起出動,否則曹魏得到消息,及時通報洛陽,很可能沒等魏延出子午谷,曹魏援軍已經過了潼關進入關中了。所以只能在魏延基本走出子午谷時,才能出發。這樣魏延在奪取潼關後差不多十天,蜀漢軍隊才能抵達長安開始攻城。

假設這個戰略前面一切順利,魏延在潼關堵住的洛陽來的曹魏援軍,諸葛亮也率領大軍出了斜谷。是不是魏延的計劃就有可能成功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為潼關雖然歷來被視為關中鎖鑰,但從中原進入關中,並不只有潼關一條路。在長安東南,還有一條經藍田商洛直達南陽的武關道。武關也是關中重要關口,戰國時秦楚征戰,秦軍就是出武關。秦末劉邦搶在項羽之前入關中,走的也是武關。武關關口距離長安四百多漢裡。魏延的兵力實在沒辦法再分兵去奪取武關了,只能等待諸葛亮大軍再去佔領。諸葛亮大軍在魏延奪取潼關後十日抵達長安,分兵又需要三天才能抵達商洛南邊的武關。難道曹魏就會坐視?

當魏延奪取潼關的消息傳到洛陽,曹魏必然會從南陽宛城調兵入關,南陽到長安約一千漢裡。哪怕援軍只有兩三萬人,並且即使援軍不能及時在諸葛亮包圍長安前增援長安,也能守住武關,甚至駐馬藍田,威脅蜀漢大軍。還可以分兵從後方奪回潼關。等待後續軍隊在長安城下和諸葛亮決戰。而諸葛亮的幾萬大軍,卻要依賴近九百漢裡的大半是艱難蜀道的漫長補給線維持後勤,難以久戰。

魏延的這個戰略意圖是雄心勃勃的,但韓信故事不是那麼好學的。世易時移,劉邦韓信當年能奪取關中,是因為項羽遠在徐州彭城,而且正在和齊國田榮作戰,無法抽身入關救援。而曹魏政治中心就在洛陽,南陽宛城也有重兵駐屯。蜀漢北進關中道路艱險,補給困難。魏延的方案,兩路軍隊分處相隔數百里的秦嶺穀道,要做到完美協同,即使是在二十世紀的通訊條件都很難做到,更何況三國時代,所以跟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諸葛亮屢次北伐,戰略意圖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向北出擊,爭取能夠奪取隴右甚至扶風地區,擴張實力人口;另一個就是保持積極進攻態勢,為和東吳聯盟展現自己的進取心和牽制力。直接吞併關中,在曹魏內部沒有大亂的情況下,是沒有任何可能性的。

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需要通盤考慮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戰略。魏延子午谷之謀是必敗的計劃。失敗的結果,絕不是僅僅損失魏延的一萬偏師,而是出川的六七萬蜀漢軍隊主力可能會損失大半。諸葛亮是不會採納的。而魏延只是做過方面將領,只看到奪取長安或潼關的好處,卻沒考慮過計劃失敗的後果。這樣的人是不合適作為統帥的。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不應因為不採納子午谷之謀而徹底抹殺。


薩沙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一千多年,當然是可行的!


由上圖可以看出,藍色虛線就是魏延所設想的子午谷奇謀的路線。這條路線完美的避開了魏軍的防守,同時便於行軍。按照這條路線的設計,蜀軍非常有可能像韓信一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當時也建議諸葛亮可以多點出擊,吸引魏軍各路防守人馬。這樣,魏延雖然率領的軍隊只有1萬人,但是用兵之道就在於出其不意。一旦,魏延能夠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攻到長安,那麼一定會使得魏國國君和大臣們方寸大亂。恰恰長安守將也是比較懦弱的夏侯駙馬。甚至還可能會出現,魏國君臣逃離長安的事件。這時候,諸葛亮自然可以採取圍點打援的策略。比如從魏軍勤王的路線上,選擇一些必經之路進行伏擊,最終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方面鄧艾偷渡平陰只剩下2000兵丁也可以逼迫蜀軍投降就可以看出來。因此,這個方法當時如果諸葛亮採納了,一定會完全打亂魏軍的部署,尤其是如果能夠佔領長安,使得魏軍的老巢被拿下。最後必然會使得一心匡扶漢室的蜀國君臣士氣大振。要知道,世界上很多戰爭的關鍵就是個別戰役的勝利。而在此過程中,很多網友擔心的糧草問題,實際上魏軍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首都放火。其他的那些理由也非常可笑。比如這樣的做法,不如諸葛亮的戰略穩妥等等。實際上蜀國要想滅掉魏國,就如同一個沒有多少賭本的賭徒,想要贏錢,只能瞅準機會all in。指望穩妥的投注,來成為賭王,這完全不可能。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直到其去世,也沒有對魏國佔有優勢。最終,姜維雖然打仗很厲害,但是最後在沒打贏的情況下,卻被鄧艾抄了後路,變成了喪家之犬!


地震博士


諸葛亮一生竭盡全力地北伐,但七出祁山都無功而返,除去很多主觀客觀的原因外,有人認為,諸葛亮不聽從魏延子午谷奇謀也是其沒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具體來說就是:蜀軍大軍人馬四平八穩地出斜谷,吸引魏軍的主力和注意力。另派一支精簡奇兵循穿過“原始森林”——秦嶺,東出“鬼見愁”的子午谷,然後直取“黃龍”——長安。以這種出奇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方式一舉拿下長安,奪取中原。

結果諸葛亮義正言詞地拒絕了魏延的計謀。那麼,問題來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不可行呢?

答應是否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方面蜀軍傷不起。要知道子午谷奇謀是一次絕世奇謀,也是一次驚天賭博,這個計謀如果能出奇制勝那就是事半功倍,一戰成就天下名。而一旦失敗,就是全軍覆沒,一戰萬骨枯。同時,這次奇謀的成功率並不好,可能僅為002%,原因是與蜀國在關羽失荊州、劉備病死,繼位者劉禪昏庸無能,國勢與日衰退相比,魏國的繼承人是位明主,又擁有司馬懿這樣的超級謀臣相輔佐,國勢與日俱強。而以司馬懿等人的才智和超級政治眼光,末必看不到這一條進軍路線,如果加強防範,設計埋伏圈等著蜀軍往裡面鑽,那蜀軍便是自投落網了。

一旦遠征軍全軍覆滅,其損失蜀國是無法承受的。一是蜀軍長年征戰,兵隊人數逐年減少,顯然經不起這樣慘重的創傷和打擊。二是如此一來,蜀軍的士氣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三是劉禪身邊小人當道,伐魏大軍如果慘遭失利,小人又會乘機向劉禪進讒言,如此一來,只怕丞相兼遠元帥諸葛亮本人也吃不了兜著走。

另一方面蜀軍拖不起。換句話說,即使子午谷襲長安成功了,魏國各地的軍事力量明擺在那裡,聽聞有長安有難,一起來合救長安,如此一來,孤軍深入的蜀軍如何能抵擋得住魏國的圍攻。只怕到時候難逃滅頂之災。

聰明的諸葛亮自然知道其中奧秘,所以拒不採納魏延的奇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