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任何時代,佛教界中的僧人,以名實而論,既有“明僧”,自然也會有“名僧”。

前者,深明戒定慧三學,是大善知識,也許終其身都在深山老林中遺世獨立;後者,名高望重,地位尊崇,但可能比普通人還心煩意亂,甚至不乏魔孫披僧衣、惑亂正法之人——比如《天龍八部》裡,我們熟悉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師。我們世俗中人,對於僧人有看法分歧,其核心往往源自於此。

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河北佛協副會長、河北滄州市水月寺住持延參大和尚

駐錫河北的延參法師,作為現今風頭最烈的僧界“網紅”——自2012年那句“繩命如此的精彩”出名後,微博“粉絲”數已躥至4500萬,人氣最高的網播馮提莫小姐姐也不過800多萬粉,“名僧”自然無疑。論顏值,他是僧界的“負能量”,倘拼流量,他絕對一人撐起了他們行業的半壁江山。

但是,他是否可稱“明僧”,甚至言行是否如理如法,才是真正引發關注和爭議的。同樣數量巨多的不滿者與批評者嘲笑他、抨擊他:你延參,既然是出家人,不在寺廟中青燈古佛打坐靜參,卻比俗人還忙,像個娛樂明星一樣,上電視、會名人、講段子、葷素不忌、說世情飲食男女、拋頭露面、裝瘋賣傻,沒有一點出家人的樣子,更不像個有道明僧,完全就是個混吃混喝、竊名取利之人,既敗壞僧人形象,也在減損佛門的聲譽。

誰也無法深究一個人的內心,從而去論定他的品性。所以,延參法師是否是“明僧”,我是無從置喙的;但是依我對佛教積累的一點認知,只從他表面行事看,不僅不認為其言行是出格的,是有違佛法的,甚至可能是應該提倡的,是現今僧眾所稀缺的能力和精神。

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延參可稱最樂與民眾互動的當代僧人之一

社會中很多人對他的做法不理解,嘲笑他,謾罵他,甚至詛咒他,我意這是對佛教真義有隔膜所引起的。


其一,漢傳大乘佛教的宗旨,從不鼓勵僧徒離群避世,而是要求他們“在世間覺”、深入紅塵、積極入世從而完成普度眾生的職責的

漢傳佛教,自唐以後,歷代是以“大乘佛教”自明、自期、自許的,是自覺覺他的信仰體系。

所謂“大乘佛教”,與“小乘”相對,簡單地講,就是他的核心宗旨,僧人的出家目的,不是讓人躲進深山老林,吃齋唸佛,消極避世,自己悟道就好了,這樣的修行者只是“自了漢”。而是要求說,在修習的初期,可能定力不夠,需要離群索居,遠離紛擾,但是他的最終歸向,不僅要體證因緣生滅法,從生死迷途中解脫出來,而且要發心回到紅塵中去,與人民大眾打成一片,普度盲眾。佛教不是不問世事、消極逃世的宗教。我們熟悉的《西遊記》裡,唐僧先生所以要去西方取經,並不是本土沒有佛經,而是缺乏“大乘佛經”與大乘精神。

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娛樂節目中的延參法師

圍繞延參法師所起的爭議之一,就在於他的弘法路徑選擇問題。他是走出講堂、走出禪院、走出寺廟,走出小眾信徒圈子,以微博、電視、頭條、書籍等為主要平臺,然後藉助靠相聲、圖文、搞笑、自黑等手段作宗教宣揚的,這種路徑選擇是當代社會傳媒發達之後才有的,是前所未見的,但是代表著現代佛教的某種新方向。如今臺灣佛光山、法鼓山等名寺,所實踐的就是這種路徑,是為“人間佛教”之路,也是“大乘佛教”宗旨的迴歸。

佛教極講變通,只要符合“三法印”,即為真佛法,沒那麼多死規矩,佛法不是禁錮人的,而是開放式啟悟的。也就是說,什麼途徑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得是如理思維的佛法,可以合理、有效地接引。所以,延參法師的路勁選擇,雖和傳統不大相同,但是並不違背傳統宗旨,甚至也是在開出新路的,是成功的實踐:低層次,可以導人向善;中間目標,可以擴大佛教影響力,讓日漸衰微的中國佛教回到“人間佛教”的宗旨,薰陶出更多的受眾;至高期望,則是讓有心有緣之人在嬉笑怒罵中有所領會,進而真正去深究佛學、佛理、佛法。

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傳統辯經大法會中的藏傳僧眾

就這一層面而言,我覺得延參法師是大陸現今做的最成功的僧人。在消費主義主義時代、市場經濟時代,眾生在學佛上會有格外短視的習氣,對於高深的、嚴肅的宣講興趣不高,普法的方式也不妨與時俱進。高明的僧人,有牢靠的知見,其言行也定能把握好分寸。

延參法師1988年出家之前,所從事的職業就是記者,這個相關職業所帶來的敏感性和熟悉度,相信是足以讓他在媒體運作與個人品牌形象傳播上,深諳其中三味的。


其二,中國佛教的修習法則,山河大地無處不是道場,在紅塵中與俗俯仰並不一定意味著遠離參究修持

中國佛教,尤其是禪宗,一個特殊的修習方法,就是不離日用,眾生是佛,佛是眾生,根底牢固的僧人,擔水、吃飯、閒談、嬉鬧,甚至拉屎撒尿,只要一心不掉,無一不是在修行參悟中。

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早已世俗化的日本僧人——中國佛教的方向之一?

從這一點而論,延參法師的受誤解,還在於他所採取的修行方式。大多批評者認為,既然出家了,就該和電視上的高僧一樣,徹底斷絕七情六慾,完全斬截燈紅酒綠,心如枯槁、面若死灰,青天白日,袈裟拂袖,像弘一法師那樣才算標準。而你延參,肥頭大耳,東奔西竄,經不念,佛不拜,哪熱鬧湊哪去, 成何體統,哪有個正規出家人的樣子?

這多少也是誤解。因為佛教的修習方式,歷來沒有固化的、唯一的法門規度,既可以為弘一大師的苦行化洽,也不妨礙濟公活佛在裝瘋賣傻中得道。禪堂、寺院絕非悟道的唯一場所;打坐、參禪,也斷然不是修行的特定方法。所以延參法師,很多時候離開寺廟,藉助新媒體深入民間,和紅塵世界廝混在一起,並不意味著他不是在修習。重點只是在於,他的言行是否明白“犯戒”與越界。

我們作為常人,分別心很重,但作為有實證或能堅定信仰的僧人而言,祛鬧的、神秘的、玄妙的、超驗的,自然是“法”之所歸,但是俗情的、平實的、簡易的、真實的世界,也未必不是磨礪心性、考驗功夫的所在。理論上,道之所至,本來就不該有所揀擇的。

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與淨慧長老

所以,延參法師的言行,雖然多少是與我們意識中“高僧”形象謬之千里的,但是從佛教的修證體系而言,他並沒有走向偏差。其做法,反倒是佛教所倡導的,“不離世間覺”,更是可能身體力行地落實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的。


其三,佛教的弘法方式,是無量法門,講究的是契機契理,因人施教,隨地施設,既沒有定法,也無有一法不是佛法

佛教是活潑潑的,不是死氣沉沉的,不是避世的,而是入世的,是因時隨變的,不是法律法規讓人背誦。所以佛在說經的時候,會看聽眾不同的根性,講出不一樣的說法。

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喜好書畫的延參法師

延參法師之所以引發攻擊,更是因為他的弘法方式問題。很多朋友看不慣延參法師,覺得你作為法師,講話顛三倒四,說理葷素不忌,可以勸人多喝“豬河水”,也教人“早生貴子”,和粉絲打情罵俏,與公眾探討房價房車,沒有一點嚴肅氣息,也不見絲毫高深學理,與我們身邊的“俗人”一般無二,是沒有資格弘法的,這樣的弘法也是在誤導。

我想,這更是不應該出現的誤會。因為延參法師所採取的,是和傳統的、學院化的弘法形式不大一樣的方式,這種大眾化的途徑、世俗化的語言、生活化的方式、形象化的說法,其用意,在於讓大家在喜聞樂見中瞭解、親近甚至喜歡上中國佛教。實踐也證明,他是成功的,有多少之前從未聽聞什麼“佛法”的年輕人,因為他的可愛、平易、通俗、有趣,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導,在生活中與人為善,在困難中得到慰藉,甚至最終自願去親近佛教?

現代社會,人心散亂,但宗教衰微:異端歪理的的邪教甚囂塵上,而正信正解的佛教因為不諧於眾日漸凋零。 傳統的弘法方式,固有其攝受的信眾,卻深山古寺、深奧拒人,很難吸引到知識分子或年輕人,以至明以來中國佛教日益衍變為老年人的佛教;普通大眾,無非燒香拜佛,基本還是停留在迷信的層面,缺少正面認識佛教的渠道,因此,對佛教產生諸多誤解,對僧人的存在、弘法方式等都不能正確認識。

談延參法師:作為佛系網紅,他到底是否有錯,又是否該被批評?

如法思維?

中國佛教要再次興復,必須生活化、人間化、適眾化,與時俱進。可以說,現代佛教,在各個方面現代化的同時,也務必需要多元化,延參法師就代表著一項可貴的嘗試——至於是否成功,目前不好貿然論定,但這個路徑是早晚都會有的。也許,延參法師只是在前面稍稍透了點消息,一切才剛剛開始。

佛教經典《法華經》裡,佛看到五千聽眾退席,“默然而不制止”,沉默,看著他們走,也不留他們。對佛教、對延參法師不理解的朋友,也許,所需的也只是一點耐心,加上一份包容之意。

午前,閒談幾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