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金融到社區銀行

從社區金融到社區銀行

作者按: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社區銀行再次受到關注。但是,國內部分媒體和業內人士,對“社區銀行”在理解上存在嚴重偏差,多數人將社區銀行簡單等同於社區支行。因此,重發本人2013年9月的一篇文章,以期釐清概念,澄清誤解,在此基礎上探討社區銀行如何更好發展。

1882年,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首先提出“社區”一詞,他認為構成社區基本要素是: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人群;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及相應的管理機構;有滿足成員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各種生活服務設施。在我國,“社區”一詞最早由費孝通先生引進,一般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內的,以一定的社會關係為紐帶,以同質人口為生活主體的社會共同體。當然,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社區是指擁有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特指城市中的居民小區。

作為一個社會共同體,社區中的個人或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產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這對金融機構提出服務需求,也為金融機構創造業務機會,社區金融應運而生。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社區金融是指依託於銀行有形或無形網點,從客戶需求角度出發,通過各種資源整合,向社區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性金融活動。

這裡的社區,是指各類社會資源的聚集區域,是包含居民、企業、資金、信息等所有經濟元素在一定區域內的集合,既可以是居民生活社區、綜合商務社區,還可以是商貿物流社區、產業企業集群社區、機關企事業社區、人文醫療社區等。社區金融業務的主要客戶是個人類客戶和小微企業客戶,基本上屬於零售銀行業務的目標客戶群體。

一、商業銀行社區金融服務的嘗試

為社區提供金融服務,是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有機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內商業銀行經營重心的下移,零售銀行業務獲得較快發展,社區金融業務得到重視,部分銀行針對社區客戶的特點和需求,不斷創新了服務渠道和服務形式:

從社區金融到社區銀行


1.銀行服務進社區。這是為多數銀行所採用的社區金融服務,主要形式有:現場服務(組織工作人員利用節假日在社區現場設服務點,藉助移動終端等設備,現場受理或辦理一些簡單業務)、預約服務(在社區範圍公開服務時間,提供業務服務卡或業務申請登記預約本,收集有意向客戶信息,事後進行分析並及時做好客戶的聯絡和業務受理工作)以及宣傳講座(舉辦座談、講座、沙龍等,發放產品摺頁、張貼宣傳海報,宣傳產品,擴大影響)。通過開展“服務進社區”活動,變“客戶走進來”為“銀行走出去”,銀行放低了自我身段,密切了客戶關係,使銀行業務與社區實際結合起來。這種方式靈活多樣,成本較低,但是往往缺乏統一的安排,覆蓋面低,隨意性強,效果參差不齊。

2.延長服務時間。為滿足部分客戶下班之後辦理金融業務的需求,部分銀行推出“金融夜市”,將銀行營業時間特別是對私服務時間在原來基礎上延遲1-3個小時。這種延時服務並非一種普遍的服務,一般是在特殊區域和針對有特殊需求的用戶,如在夏季時間,對中央商務區或者居民小區附近的部分網點進行延時。而上海農商行的“金融便利店”,則為該行普遍推廣。它是一種小型銀行網點,深入社區、貼近市場,最大的特色是實行錯時延時服務、晚上營業,將人工服務時間延長至晚上21點;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在晚間營業中,工作人員可向客戶提供櫃面服務,為客戶辦理自助機具所不能辦理的傳統業務。延時服務雖然契合了部分社區客戶的訴求,但明顯增加了銀行成本和管理難度,而且也不利於電子化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3.探索智能化服務。有人網點延時服務費時費力,現有自助設備又滿足不了複雜需求,銀行似乎陷入了兩難境地。部分銀行另闢蹊徑,探索出智能化服務的新路子,如廣發銀行推出的24小時智能銀行機(VTM),便是自助設備與有人服務的一種有機結合。VTM通過科技創新開拓新型服務模式,有機融合了本地客戶自助和遠程座席協助,在遠程終端進行操作、授權等應用,替代普通櫃員在櫃檯的業務操作,憑身份證申領儲蓄卡等通常需要到有人櫃檯上辦理的業務藉此可以24小時辦理。廣發銀行計劃將VTM廣泛投入到居民社區中,那些以往只能工作時間在銀行櫃檯辦理的業務,今後客戶也可以選擇在下班後、晚飯後的閒暇時間,輕鬆地在家門口的24小時智能銀行自助辦理,這正是廣發銀行社區金融服務的重要舉措。

從社區金融到社區銀行

4.小區金融服務模式。民生銀行的“小區金融”模式,是其“強力聚焦兩小”戰略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一是紮根社區,推進民生金融智能超市建設,定位於中高端居民小區,集自助設備、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體驗以及有人服務為一體;二是創新產品,推出便民系列金融產品,包括小區客戶一卡通、便民代繳費平臺、切實圍繞小區客戶實實在在的金融需求,協助打造小區周邊15分鐘便民商圈;三是增值服務,圍繞衣食住行提供惠民服務。包括定期開展民生服務進小區、特惠商戶小區專享優惠,甚至包括小區老人定期體檢、廣場舞教學等。作為“小區金融”的重要產品,民生銀行配套推出“智家貸”業務,為符合條件的小區居民進行授信,提供最高不超過50萬元、無需抵押和擔保的消費性微型貸款,用於個人和家庭的綜合消費用途。

社區金融是商業銀行業務和服務深化的重要體現。上述多種方式各有特點,“服務進社區”靈活多樣,延時服務可提高客戶滿意度,智能化服務綜合自助設備與有人服務的優點,都是對社區金融服務的有益探索。而民生銀行的“小區金融”模式定位精,起點高,效果將會顯現。不過這裡的“小區”專指居民小區,而非廣泛意義上的社區。

二、對社區銀行的探索

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作為銀行的一種類型,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國內,儘管商業銀行紛紛介入社區金融服務,但明確提出“社區銀行”戰略的卻不多,真正為之付出努力的更是少之又少。國內商業銀行往往希望規模越做越大,網點遍佈全國,一般並不滿足於社區銀行的定位,這其中原因是複雜的。近年來,一些區域性的中小型銀行,面對激烈市場競爭,重新思考未來發展定位,逐步探索並踐行“社區銀行”之路。如杭州聯合銀行,提出“集中差異化”發展戰略,以“打造全國最好的區域性農村商業銀行”為願景,將服務對象明確為“三農”、社區和中小企業,力爭打造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精品零售銀行”和“專業個人銀行”。

“社區銀行”戰略定位明確,更需要付諸行動。根據社區銀行和社區客戶的特點,可以採取針對性的措施主要有:

一是加強信息收集。社區客戶數量多,特點各異,有效的客戶信息是社區金融服務營銷的基礎,。社區銀行只有準確掌握客戶信息,,才能對客戶進行高效率的營銷,並提供個性化服務。磨刀不誤砍柴工,社區銀行的機構網點,特別是新設網點負責人和客戶經理,要集中一段時間對所服務社區內基本客戶的類型及構成、行業分佈、同業滲透等方面進行較為詳細的摸底調查,並建立詳細的客戶信息檔案。在此基礎上, 對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進行細分和研究, 明確目標客戶和重點客戶, 逐一制訂針對性、個性化的營銷和服務方案, 把社區金融服務的推進真正落到實處。

從社區金融到社區銀行


二是改進營銷方式。要對社區銀行營銷模式進行探索,形成以關係營銷為主的業務拓展方式。如杭州聯合銀行,在傳統客戶經理制的基礎上,推進社區經理制度,充分發揮社區經理在社區客戶與支行之間的紐帶聯結作用。制定《社區經理業務考核獎勵辦法》、《社區經理區域管理模式》等辦法,在人員培養、日常管理以及考核機制等方面對社區營銷模式進行探索。在部分富裕鄉村和高端社區,確定一批來自當地的社區經理,由他們負責瞭解轄內客戶需求、推介產品,對客戶資信進行深入調查。這些社區經理熟悉社區情況,容易受到社區居民信任,通過“掃蕩式”服務來發現和挖掘新的客戶,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效果較好。

三是豐富服務渠道。物理網點仍是社區銀行主要服務渠道,要根據社區客戶特點和服務需求, 進行重新規劃和調整, 加強和再造網點的營銷功能和服務功能。特別是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網點進行充分的授權,如授予開展消費信貸和小微企業貸款的權限,使之能夠“一站式”地滿足客戶需求。要綜合運用ATM、自助服務點、智能化終端以及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服務渠道,引導客戶提升自主服務水平。可與社區內的超市、商戶開展合作,設立金融服務點或聯絡點,延伸銀行服務觸角,營造“社區銀行,無處不在”的客戶體驗。還可以在社區經理的帶領下,組建類似信用卡營銷團隊的社區服務營銷團隊,掃樓掃街,主動營銷,上門服務,增強營銷和服務張力。

四是創新金融產品。社區銀行業務一般具有濃郁的地域性特點,要認真做好市場需求分析,明確市場和產品定位,組織開發和營銷適合社區客戶使用的產品和服務。尤其加快個人類產品和小微金融產品創新, 不斷豐富社區金融服務的內容。如推出集生活便利、商戶優惠和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社區專屬聯名卡,增強社區身份認同,又帶來諸多服務。針對不同的社區、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還可以進行產品組合營銷,,如向注重投資理財的中高端客戶營銷“銀證通”和“定期一本通”等,向注重風險和保障的中老年客戶營銷保本型理財產品和國債、貨幣基金等,向跨地區資金往來頻繁的小企業主營銷電子匯款、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

五是優化業務流程。社區銀行業務一般具有“小、快、頻”的特點。客戶對業務辦理效率要求十分高。要對現有的櫃面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合理簡化一些繁瑣的流程, 如填單、掛失和個貸辦理等,滿足社區客戶方便快捷辦理業務的需求。對於信貸業務,可將客戶調查、資料收集等貸前調查工作交給社區經理,充分發揮社區經理的作用,建立相關客戶檔案和跟蹤記錄。當客戶有貸款需求時,能夠做到第一時間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對稱,可以大大縮短貸款流程。

從社區金融到社區銀行


三、對社區金融服務的思考

社區金融服務的開展,對社區銀行的探索,在國內都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因此也沒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模式。但是在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也達成一些比較一致的認識。這其中,有幾個誤解需要得到澄清:

第一,社區金融服務不只是為社區居民服務。應該是一種綜合性服務,既為社區居民服務,也為社區中小企業服務。社區金融服務的對象,基本上屬於零售銀行客戶範疇,可在“大零售銀行”模式下,在傳統個人銀行業務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推進個人客戶、微型企業和小企業業務的立體式營銷和一體化經營。當然,社區金融這種綜合性服務,也是有選擇的,大企業、大行業可能就不是社區金融的營銷對象。

第二,社區金融服務不只是中小銀行的“專利”。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數量眾多的農村金融合作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都可以參與其中並積極發揮作用。不同類型的銀行,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客戶,如果服務方式得當,都能在社區金融中找到自己的著力點。多種銀行主體的積極參與,對社區金融服務也是大有裨益的。當然,社區金融服務不只是原有產品和服務的簡單重複,商業銀行要走出異質化競爭之路。

第三,社區金融服務不只是商業銀行這一主體。商業銀行是社區金融服務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唯一的服務提供者。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以及小額貸款公司等,也可以提供形式多樣的社區金融服務。當然,商業銀行的服務功能最為強大,天然具有領導者地位。銀行應發揮牽頭協調作用,組織其他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社區金融服務。

需要強調的是,不是所有銀行都適合轉型為社區銀行。在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的發展方向是銀行集團公司,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朝著全功能銀行的目標前進。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數量眾多的農村金融合作機構、郵政儲蓄銀行,以及即將問世的民營銀行,具備社區銀行的特徵和條件,可以重點向社區銀行轉型。發展社區銀行也不能一擁而上,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

但不管怎麼樣,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社區經濟蓬勃發展,國內中資銀行尤其是零售銀行業務需要重心下移、服務深化,需要在服務社區經濟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也是與外資銀行進行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

從社區金融到社區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