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見|“活下去”的行業與我們“降薪”吧!

成见|“活下去”的行业与我们“降薪”吧!

觀點地產網餘華的小說裡,人們紛紛在那個叫做活著的故事裡嚐遍辛酸苦難,然後一一死去。

最近,朋友圈被許多個辛酸的小故事刷屏。

68歲的老郭家在東北。2016年,老郭的兒子眼看北京房價一路瘋漲,於是連夜去環京的河北廊坊買房,首付缺30萬,情急之下向老家的父親尋求資助。幹了一輩子農活,平時以風水為副業的老郭咬牙,將大部分的養老錢給了兒子。

小郭本想等著廊坊房價上漲,把位於五環外的房子置換成市區房,可惜,如今的環京樓市一片哀鴻,跌了不止30%。

大概誰也沒想到,不久前還遍地黃金,喊著“買到就是賺到”的樓市,一夜間吞噬了多少三四線小市民半生的積蓄。

於是,怒砸售樓處的戲碼再次上演。不過就像房價上漲時,地產商不可能把房子推倒再重新按更高的市價銷售,除了情緒上的宣洩,買家也不能因降價就要求購房合同無效,甚至收到任何補償。

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除了“被韭菜”的買家,地產行業整體的嚴峻趨勢下,無論是開發商還是中介,都無法避免地受到影響。

從“活下去”到“排隊降薪”,寒露剛過,地產和中介行業的現狀寒氣逼人。

一、“降薪”

國慶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上海中原通過公司內網宣佈,將針對原有公司福利待遇政策及薪酬進行調整。

具體包括,自2018年10月1日起,上海中原所有崗位的全勤獎暫時取消;通訊津貼、工齡工資、車貼調整為減半(五折)發放;包括聯動中心、拓展中心、研究院等中臺部門及後臺部門的佣金比例調減至八折;同時所有中臺部門的薪酬福利、激勵制度也一併取消。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中原共有員工近10000人,門店數近500家,2015年公司佣金收入超過26億。因此,在這場涉及全員的福利和薪酬調整中,將有近10000人將受到影響。

地產行業裡,內部信似乎成為企業頗為偏愛的手法。曾幾何時,吳亞軍用信力挺過出走愛將李朝江;將總部從重慶搬到上海前夕,羅韶穎也曾選擇用一封內部信鼓舞過東原上下的士氣。

這封名為《致上海中原兄弟姐妹們的一封信》中,上海中原透露的更多是無奈,信中提及,2017、2018年,上海中原因受到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遭遇到極大的業績和運營壓力;為應對寒冬,公司不得不調整福利待遇和薪酬。當然,文中也不乏“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等溫馨字眼。

顯然,一封內部信和節流的方式,並不能解決因行業下行趨勢而產生的諸多問題。

從最新的成交情況來看,開發商一向集中火力的“金九銀十”不容樂觀。華創證券的研報顯示,國慶假期當週(9月29日-10月5日),主流46城一手房周成交323萬平米,環比下降39%,其中,一二線環比跌26%、三四線環比跌了72%。

中原地產大陸區主席黎明楷則對觀點地產新媒體解釋稱,上海二手市場從去年開始就比較差了,當時上海中原還曾嘗試過開源,將上海的購買力吸引到周邊城市投資,並取得了不錯的收入。

隨後,黎明楷坦言,受周邊城市調控影響,開源的方式已經不奏效了,今年以來上海中原一直處於虧損,所以這段時間主要做的是節流。以後盈利狀況好的話,也不排除調整回來的可能,但如果經營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就會往下一步的工作去做,從“小手術”變成“大手術”,比如關閉持續虧損的門店,辭退經營能力比較弱的員工。

或許,當開發商喊著要“活下去”,與其唇亡齒寒的中介生存狀況才更加緊迫。

有中介行業的資深人士就直言,相比於開發商,房地產整體的調整對中介的影響無疑是更大的。

“開發商需要資金週轉還可以降價出貨,如果開發商資金沒問題,有些樓盤價格扛著,就算沒了成交,開發商也沒太大問題,但負責銷售的中介公司卻要揹負起銷售、策劃團隊的人力、和門店租金等成本,這個影響是很大的。”

二、“活下去”

與“降薪”相似的場景,不久前就曾出現在萬科內部。

國慶假期前,萬科在總部大梅沙舉行2018年度秋季例會,“活下去”的主題簡單粗暴卻不寒而慄。更具畫面感的是,會議現場的每一個LED屏都被“活下去”三個字佔滿,頗像一幅幅大字報。

正如這家公司多次提及所言,這一次,鬱亮的焦慮主要來自公司6300億的回款,不久前的南方區域會議上,他曾透露這一目標還有一半多沒有完成。

作為行業內回款標準的“風向標”,萬科的這一表現很大程度上也是整個行業的縮影。

當國家的金融政策不再對房地產打開閘門(央行今年4次降準都沒有直接流向房地產),像萬科、碧桂園、恆大這樣的高週轉企業無疑將產生最直接的影響。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瞭解,為加大回款,房企早已開始一輪降價潮。

有媒體爆料,9月26日,廈門翔安新圩鎮的“首開萬科白鷺郡”開始調整價格,推出107套特價別墅,89-110平米的聯排別墅,贈送面積超大,原價500萬,現中間套一口價278萬,邊戶一口價298萬。

在南昌,華僑城萬科、九龍湖金茂悅、新力東園等樓盤均比之前的市場放風價低了2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中海寰宇天下、國貿天峰、萬科璞悅裡、深農大廈等樓盤則出現了微降態勢。

據瞭解,包括保利、恆大也在醞釀降價、拼命回籠現金,作為高週轉之王,碧桂園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此前中期業績上,碧桂園的管理層就提出了明確的“控速”目標,包括全年拿地支出從4000億元調至3000億元,相比上半年70%的去化率,下半年的指標在60%;全年結算面積從原先目標4100萬平方米調整至3700萬平方米。

近日還有消息透露,楊國強在內部會議上向底下的人傳遞指示,要加強有效供貸,去化不佳、且正負零為負的項目考慮停工。

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的日子沒有從前好過已成為共識。

三、誰能笑到最後?

無論是“降薪”還是“活下去”,每一次樓市調整時,市場上總會有一些悲觀的論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寒冬下,王石提出了“拐點論”,那一年的樓市陷入低谷,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售樓處紛紛被砸。

但在第二年,萬科就成為國內首家銷售破千億的房企。

2014年,鬱亮說要迎接白銀時代,並預言房地產已經度過了最黃金的歲月,業內、媒體紛紛跟風,認為房地產將風光不再。

然而,併購做得風生水起的孫宏斌終於忍不住跳出來反對,以“鑽石時代”的概念予以回擊。

後來,樓市繼續欣欣向榮,從3000億到5000億,房企規模不斷衝破人們曾經以為的天花板,高額的利潤也被管理層們拿來向資本市場背書,萬科的“白銀時代”論似乎再次失靈。

事實上,當碧桂園、恆大,甚至融創等後來者逐漸趕超,這家行業龍頭的光環和權威似乎開始不如從前。

某浙江房企高管對此就不以為然,他向筆者表示,與其聽萬科說什麼,不如看他做了什麼,雖然嘴裡唱衰,但實際仍在積極拿地。該人士進一步指出,“憑藉較低的資金成本,萬科近期正在一二線城市加倉賭週期。”

除萬科外,有綠地內地人士此前也曾透露,“如今土地市場形勢不錯,普遍的低溢價,地方加大推地後也放出了一些優質地塊,是公司新一輪佈局的時期。”

有業內則認為,目前的形勢對像萬科、碧桂園、恆大、融創這樣快速開發模式的企業影響會大一些,而一些地方性、產品有一定特點的房企反而沒有那麼著急出手。

或許,站在當下的十字路口,對房企而言,任何判斷和策略都有其道理和邏輯。

不過,如果回到萬科本身,鬱亮這次的小心謹慎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從打出城市配套服務商的口號開始,萬科的多元化觸角已經先後涉及商業地產、長租公寓、物流、教育、養老、冰雪小鎮等多個業務板塊。

然而,無論是南方區域的“八爪魚”計劃、華東的“熱帶雨林”計劃、還是北方區域的“6+X”計劃,大量持續不斷的投入後,這些多元化業務為萬科帶來的收入仍不足其整體營收的5%。

另一方面,中原集團華東區總裁兼上海總經理陸成也在《公開信》中表示,預計這次行業生存危機不會像2008年金融海嘯一樣那麼快就過去。

然而回溯過去數次調整,每一次行業洗牌,龍頭企業基本都能平安度過,唯有規模集中程度將越來越高,更多的開發商則從這個行業黯然退場,更多的中介在悄無聲息地關掉門店。

這一場迎面而襲的寒冬中,會有例外嗎?

成見 | 置身於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