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urity Token——證券Token化的金融實踐


Security Token——證券Token化的金融實踐


鉛筆道 專欄作者 | 孫茳濤

孫茳濤:現任神州數字行政總裁及Goopal Group創始人、知名天使投資人。畢業於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EMBA在讀。連續創業近20年間,曾創辦6家公司。

以區塊鏈的視角去看ST,那它只不過是證券化的通證,是區塊鏈進入到3.0階段的一種應用;但若是從證券的視角來看ST,那意味著傳統證券藉助通證這一區塊鏈產物蛻變成未來的證券,使得資產證券化有了全新的載體。

ST——Security Token,近來在圈內的火爆程度與當下遭遇寒冬的資本市場,以及哀嚎遍野的數字貨幣市場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很多業內人士把ST的發行,即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當作合法的ICO,還有些人認為STO是Fintech第三次浪潮。

顯然,在全球資本市場陷入蕭條期的當下,需要一個全新的事物讓行業從業者們振奮和慰藉。但是,如果僅僅把STO看作合法的ICO或者Fintech的某一次浪潮,並非不對,而是有些小瞧了它。

在我看來,Security Token 或許更偉大一些,它的問世在某種程度上是證券Token化的全球性金融實踐,ST通過區塊鏈技術產生的Token賦予證券全新的外在形式,並將由此賦予證券一部分全新內涵。或許,在未來,ST將顛覆現有的證券體系,併成為未來證券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直接變身為超級證券。

一、從井口往井下看,看到的只是井底;而從井口往上看,看到的卻是整片天空。

以區塊鏈的視角去看ST,那它只不過是證券化的通證,是區塊鏈進入到3.0階段的一種應用;但若是從證券的視角來看ST,那意味著傳統證券藉助通證這一區塊鏈產物蛻變成未來的證券,使得資產證券化有了全新的載體。

眾所周知,證券的存在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1603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的時候,或許並沒有想到,他們創造了人類金融史上一次偉大的發明。此後數百年間,證券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展,所承載的功能愈來愈廣泛。

我們知道,證券實質上是一種民事權利,且這種權利具有財產屬性。權利的證券化,也是一種法律現象,即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方式和過程用證券的形式表現。這種現象代表著投資資產符號化,同時也是隨著社會發展,信用發達後的一種標誌和必然結果。

正因為證券實質的這種特殊性,它必須依託於一定的表現形式。最初,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作為第一個聯合的股份公司,為了融資發行“股票”。人們來到辦公室,在本子上記下自己借出了錢,然後公司承諾對這些“股票”分紅。這就是最早表彰證券權利的基本方式——紙張,藉助文字或圖形在專用紙單上表示特定化的權利。

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依託於電子技術和信息網絡的日益更新,證券已完成了由“有紙化”向“無紙化”的徹底轉換,我們發現,投資者已經不再是擁有任何有形實物形式的證券,其所擁有的證券會在賬戶中以無形的形式被記載。現代證券在這種顛覆性的發展和轉換下,帶著與傳統證券概念巨大的差異撲面而來。

不過,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證券市場也遇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局限。在資產證券化的環節,當前能夠證券化的資產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人的需要,一些大宗商品、無形資產(比如著作權、股權、理財產品、債權)等,在現有的證券體系內,很難做到證券化並進入流通領域。在交易環節,更是受到諸多的限制,比如交易時間受限,交割及清算時間延遲,監管的複雜性導致流動性降低等等,再加上每一個維度都有眾多的監管組合和管理交易的多個監管機構,嚴重降低了證券的流通。

也就是說,當前的證券體系已經不能充分滿足人們對證券的需求,對資產證券化的期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Security Token,給了證券進一步進化的機會。

二、可口可樂最初發明出來的時候是一款治療頭疼的藥劑,而如今的它卻是碳酸飲料的鼻祖,風靡世界。

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區塊鏈,近來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興產業,但場景應用的落地問題始終困擾著行業從業者、資本市場以及監管機構。事實上,ST的出現,不僅解決了區塊鏈場景應用問題,更為現在的證券提供了新的出路。一方面,作為區塊鏈天然產物的Token,為當前的證券提供了全新的載體;另一方面,分佈式存儲、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等區塊鏈特性,則為ST這種新的證券形式注入了鮮明而現代的內涵。

誕生於2017年的ST,開始只是在美國受到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嚴密關注的區塊鏈Token產品,它受到矚目的焦點也在於是應該被豁免還是被納入證券體系,而那時的矚目者更多的是幣圈人士和一些對區塊鏈有所好奇的華爾街資本大佬。

Security Token——證券Token化的金融實踐


倘若如此的話,那ST只是從井口看到的井底,或者還是藥劑時候的可口可樂。然而科技的發展其實並不由著人的主觀願望。當從業者們不斷地開始演繹ST的用途,完善它的模型後發現,它與證券天然匹配。

區塊鏈的特性——公開透明、分佈式存儲、不可篡改等,使得ST可以完美地幫助現在的證券體系進行進一步進化。

首先,它可以以Token為載體,以區塊鏈為依託,將任何資產(有形資產+無形資產)進行證券化。相關數據顯示,全球股票資產價值約70萬億美元,債務約100萬億美元,房地產約230萬億美元(其中住宅約180萬億美元,商業32萬億美元),但更多的資產還並未證券化,比如版權、藝術品、古堡、豪宅等等,現有的證券體系顯然無法對它進行證券化,而ST則毫無問題。

其次,它可以有效地解決流通問題。一方面,Token化可以使整個交易更加便捷,跨境流通完全不是問題,7*24小時、交易即清算、T+0等等都是現有的證券體系所不具備的。另一方面,區塊鏈的屬性可以將資產切割為微小顆粒,這同樣是現有證券所不具備的。用Habor首席執行官 Josh Stein的話說就是,“鎖定資本,而不鎖定投資者”,這大大降低了投資門檻。未來,即使像蒙娜麗莎這樣的稀世珍品,一旦被證券化之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幅畫的潛在股東,並能夠隨時將手中份額有效流通。

再次,它可以讓監管變得相對容易。哈耶克 的《通往奴役之路》有一句經典話語,"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那麼,他就是自由的。" 區塊鏈屬性的協議層面自動化管理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代碼即法律。各個國家對待區塊鏈的態度不盡相同,並不影響ST本身自帶的約束屬性。

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當區塊鏈的Token賦能證券之後,無疑打開了金融創新的巨大空間。正如多年前,由數據的交換協議衍生出Facebook、YouTube、微信,徹底顛覆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一樣,Security Token提供的可編程監管和交易邏輯,將為證券的發展開拓出新的道路,而這條路或許可以締造一個未來的超級證券體系。

一個現象或許可以佐證我的觀點,就是ST的參與者從最早的幣圈人士,慢慢傳導到主流區塊鏈從業者,直到傳統的資本市場的巨頭。

我們看一下,最初STO的那些公司,基本上都名不見經傳,直到9月11日,區塊鏈領域的巨無霸以太坊進來了。開發者Stephane Gosselin在GitHub提交了一份新提議,公佈了一項新的證券型Token ——“ERC1400”,新標準主要是把 Token 的互換性(fungible)結合證券相關的業務場景,設計了一套通用接口。新Token提案主打監管功能,目的是方便用戶以合法合規方式在以太坊網絡發行證券。

緊接著是美國巨型交易所運營商納斯達克(Nasdaq)。據報道,納斯達克正在策劃一個專門用於代幣化證券的新平臺,此舉將使項目能夠在受監管的環境中提供STO,以符合美國法律。報道表示,納斯達克正在與區塊鏈公司Symbiont進行談判,以創建自己的平臺,使標記化證券能夠上市和交易。雖然消息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但是納斯達克對STO的態度始終頗為曖昧,擁抱和納入之心昭然若揭。

可以想見,傳統資本的力量介入之後,整個ST的生態將得到極大的改變,融合了創新性區塊鏈公司、區塊鏈領域巨頭和傳統證券巨無霸的ST,將會迎來什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資本市場不同,ST天生具備區塊鏈國際化的特性,它面向的是整個全球資本市場,那麼其聚集的人才、資金、創造力將遠非過去單一體制內的證券體系可比,可以想見,一個超級證券體系已經具備了打造的條件。

當然,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各國政府也態度不同,所以監管政策也差異頗大。就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國家放寬有關發行證券類Token的證券法;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也幾乎沒有國家願意錯失對證券體系進行更新換代的這次機會。其實,反過來想,各國監管政策的難產也是利益攸關所必須的審慎。

縱觀歷史,每每都是科技發展推動經濟、倒逼政策,我相信ST就是代表了未來的證券,或者起碼是未來證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只有實現ST產品融資合法化,才能對標現實資產,開發更大潛在市場,而這是造福全人類的科技創新,沒有理由被扼殺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