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兩軍對陣,首先會有武將陣前單挑,為什麼到了明清時期再也沒有這個規矩了?

用戶6534293489481


兩軍陣前,主將出馬,單挑定勝負。別說宋朝之前了,就是人類社會出現開始,都從來沒有成為戰鬥的基本模式。當然也不能說一個都沒有,那些不懂兵法的神經病也曾經幹過。

傳說有這麼個故事:戚繼光的軍隊剿滅一隊倭寇,明軍有200多人,倭寇只有十幾個人,但他們沒跑,一字列開,為首的武士操著一口蹩腳的寧波話喊道“誰來跟我決鬥?”,明軍主將問副將,這小子腦袋是不是有問題?副將說,估計被驢踢過。於是,萬箭齊發,地上躺了十幾只刺蝟。

笑話歸笑話,但戰爭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孫子兵法雲:兵者,詭道也。騙死你不償命。打仗打的是武力、智力、財力,如果靠主將對壘定勝負,估計呂布早就統一天下了。

不過,古代到底有沒有武將單挑呢?還真出過這種事情。早在春秋時期,打仗都是很講道理的。各國諸侯間存在一些政治的、軍事的矛盾。怎麼辦呢?周王也沒有辦法,就說,你們都是有頭有臉的人,沒必要弄得你死我活的,乾脆派個主將過來打一場,認輸的讓步。於是雙發都有個人出來在規定的場地決鬥,認輸了,什麼也別說,自個兒帶著人走,從周天子到諸侯都可以給你做證人。還真別說,挺有效。不過,涉及到根本利益的,誰跟你玩兒這些過家家的遊戲,你不弄死他,他一定弄死你。這種方式宋朝被稱為“鬥雞”,在今天叫“賽馬”。

西楚霸王項羽是個暴脾氣,歷史上著名的廣武之戰,項羽打急眼了,大叫著跳出來約劉邦單挑,還說:天下生靈塗炭都是因為我們倆,乾脆我們倆決一雌雄,免得百姓受難。劉邦一聽,我傻逼呀?你能拔一座山起來,我拔一根蔥都費勁兒,趕緊躲了起來。項羽最後還是拿他沒轍。順便說一下,就是在廣武這個地方,項羽以“烹殺”劉邦的父親要挾劉邦投降。劉邦說,咱倆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好了湯別忘送我一碗。你說武力值再高,遇到流氓有什麼用?

除此之外,歷史上就沒有武將單挑的記載了,一部三國,混淆了視聽,讓很多人都認為古代戰爭是武將單挑模式,其實,那個朝代也沒有把寶到一個莽夫身上。文學作品為了吸引讀者,突出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誇大了古代武將在戰爭中的作用。以至於後來的作品都沿用這種寫法,偏偏這些作品誕生於明清時期,當然不能亂寫當代了。故而我們看到了很多三國、隋唐、宋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在自娛自樂地演繹著古代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


牧漁子


我猜測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受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很大的影響。其實,真正的戰爭中,“單挑”的頻率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很多人想象中的僅靠主將單挑來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打法其實較為少見。

不過,有個趨勢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從古至今,總體來說,單挑的頻率確實是越來越低。拿中國來說,春秋戰國時期,主將單挑的情況確實多於後來的朝代。原因如下:

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當時“國家”的體量和現在“國家”的體量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比如春秋時期數量眾多的小國,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縣的面積,人口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鄉鎮,甚至更少。請腦補一下兩個鄉鎮甚至兩個村打群架時的情景。。。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村的老大用單挑來解決水源歸屬或者分配不均的問題,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即使是在武將單挑頻繁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很多精彩的單挑故事要麼是子虛烏有,要麼根本不是戰爭而是個人決鬥。

宋朝之後,由於火藥的發明,以及各種戰略戰術和其他武器的配合使用,讓一軍統帥頻繁單挑,並把戰爭的勝負維繫於統帥個人決鬥結果上的情況越來越少了,現代戰爭就更不用說了。




Ace心晴


大將陣前單挑這種情況常見於小說和演義,正史裡面都是說某某“奮勇當先”、“親冒矢石”,基本上屬於帶頭衝鋒一類。小說裡為了凸顯重點人物形象和情節由作者故意安排的。在真實歷史典籍裡基本看不到類似的記錄。

探究其原型的話,大約是在春秋之前,當時諸侯國打內戰兩方的最高統帥都要直接見面,然後互相念一篇檄文,說明發動戰爭的原因,批評對方的行為,佔領道德制高點,表示自己和對方開戰是符合“義”、“禮”的,然後再開打,可能有時候會互相派幾個猛士輪流單挑,誰贏了就結束,這就是所謂的“義戰”。而從春秋時期開始,鄭莊公就壞了這個規矩,他和周桓王開戰的時候縮在後面不出來,結果周桓王演了半天獨角戲沒人接茬兒很尷尬,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所以後來說“春秋無義戰”。到後來兵家興起,孫子兵法裡一句“兵者,詭道也。”就把這種講究君子之風的作戰方法踢到陰溝裡去了,所以可以看到最後一個打算打“義戰”的宋襄公以一種近乎滑稽的方式輸掉了和楚國的泓水之戰。後來楚漢爭霸,項羽打算和劉邦單挑以決定天下歸屬,老流氓一句輕飄飄的“吾寧鬥智,不鬥力。”就把項羽逼上了絕路。

之後的戰爭中偶爾在野戰的時候會有武將展現出自己的勇猛以少數人正面擊潰敵軍甚至斬殺對方統帥,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例子有:項羽在烏江邊以二十八騎面對追兵,衝陣、斬將、奪旗,三戰三捷,但是為時以晚,最高也就殺了個校尉;二爺白馬之戰單人獨騎刺殺顏良,斬首而還,兩邊的醬油眾都看傻了,顏良死的也很鬱悶,“我沒有打算和你單挑啊!”;漢中之戰老黃忠陣斬夏侯淵,當然也不是單挑的,不過黃忠“推鋒必進”身先士卒是沒問題的;襄陽之戰,徐晃和二爺在陣前見面,先敘舊情,然後直接翻臉開片,二爺也嚇了一跳,大哥你別這樣說翻臉就翻臉啊,我就是來和你聊聊天,沒打算和你單挑的說!“晃下馬,謂眾軍士“得關雲長首級者賞千金。”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也?-《蜀記》”,但是也沒說兩人直接交手;唐代李世民帶兵打仗的時候經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洛陽之戰,僅帶數千兵衝進竇建德的數十萬大軍裡面俘虜了竇建德,簡直奇蹟;秦瓊應該是單挑達人,每有敵方將領太嘲諷,李世民就讓秦二哥去收丫人頭,前後弄死不少,但是對方主將是沒有殺幾個的。

從春秋開始,戰爭逐漸變得複雜化、系統化、專業化,更多要求將領的指揮能力,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智力來獲取勝利,例如孫武、樂毅、陳慶之、李靖等。而自宋以後也不乏文人出身的將領執掌軍隊,也不可能指望他們去單挑吧。所以這種單挑的橋段或許有時會出現,但幾乎可以確定都是一些中下級軍官在長期戰爭僵持階段,為了維持或者提升己方的士氣或者信心而進行的一些較量。主將是不會親自下場參與的,除非是他還默默無名的時候,或者還處在低級軍官階段,也可能剛剛投降過來想給新老闆留個深刻的好印象。


能與狂言


小說瞎編的,你還真信啊?


您隔壁的鄰居老王


貌似兩軍對陣首先武將自報姓名然後單挑的做戰方法是春秋時的呢,之後就再沒見到過這種打法了。畢竟春秋時還有周天子在,諸侯再怎麼折騰,也只能算打架,該有的禮數還是要周全的。後來戰國了,周天子下野了,諸侯之間的打架也變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打仗,這些禮數也就免了。


Khargha


三國演義,岳飛傳,隨唐英雄傳,水滸傳看多了。請教一下姜太公,孫子,張良,韓信……仗是咋樣打的。


大秦子民141245586


宋之前也沒這規矩。

題主這是小說看多了評書聽多了就當真了。

古時候打仗,將帥主要還是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所謂的單挑是有的,但極少極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