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敕勒川發佈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這門藝術很快瀕臨失傳!

你感到遺憾嗎??

讓我們把它留住好嗎!

因為,

它曾記載了一個又一個時代!

炕圍畫小知識

炕圍畫又稱牆圍畫,牆圍。是一種中國民間常見的室內裝飾畫。在中國北方較流行。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在晉東南地區、呂梁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有分佈,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為著名。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老藝術暗淡農家炕頭,炕圍畫面臨失傳尷尬

“鄉土之花”何時煥發第二春

跪在炕上,一手託著顏料盤,一手拿著畫筆,在炕角的牆壁上仔細作畫,不一會兒,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鳥畫呈現在白牆上。一幅畫畫下來,張三鐵擦去臉上細細的汗珠,盯著眼前的畫面久久沉默。

炕圍畫,民間俗稱“炕圍子”,又名“腰牆子”,源自宮廷、廟宇中的壁畫藝術,是繼承和普及古老建築中的傳統文化於百姓家的重要形式。從少數人掌握炕圍畫手藝,到很多民間藝人爭相學習,再到逐漸被市場拋棄,炕圍畫傳承人張三鐵見證了這一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起及衰落。

面對炕圍畫即將失傳的尷尬現狀,張三鐵頗感無奈,“時代變了,沒有市場了,也沒人願意去學了,真害怕以後再也見不到炕圍畫了。”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炕圍畫中的毛主席

“畫匠張”的堅守

在土右旗將軍堯鎮溫布壕村,張三鐵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過他的畫作——炕圍畫。隨著農村民居的翻新,炕圍畫逐漸成為一種過去式,但村民對手藝人張三鐵的欽佩和尊敬卻持續至今。

張三鐵出生於1949年,從小愛好繪畫。1962年張三鐵考入美岱召中學,“當時學校有個名叫李智的美術老師,據說曾師從我市著名畫家白銘學習過工筆畫。李老師組織了一個美術愛好小組,我也報名參加了。”張三鐵回憶,美術小組每週六、日組織學生學習寫生和繪畫基礎訓練,還經常讓美術小組的學生出黑板報,為學校運動會畫宣傳牌。1965年,張三鐵考入薩拉齊第一中學讀高中。1969年1月8日,為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張三鐵作為農村返鄉知青,回到了將軍堯鎮溫布壕村。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農村的打麥場

農村生活期間,張三鐵在工餘時間,撿起了繪畫手藝,跟隨村裡的老藝人學習炕圍畫、油布畫,“當時跟著兩位師父學了5個多月,這時候已經基本出師了,就開始走村串巷給村民畫炕圍子,那時候一個完整的炕圍畫下來,能掙12塊錢,後來漲到13塊,又漲到15塊,一般三四天就能畫完。當時參加農業社一天才能掙幾毛錢。”張三鐵回憶說,那是炕圍畫市場最好的年頭,他每天出去畫畫,要給公社交回8角錢,後來漲到1元5角,最後公社不允許他再出去畫炕圍了。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畫炕圍畫輕省,掙錢又多,我們願意幹,公社不讓去,每次出去都要跟隊長請假。”張三鐵說,那時候他常去與溫布壕村僅一河之隔的準格爾旗、達拉特旗畫炕圍。

1974年12月,經常偷偷摸摸出去畫炕圍畫的張三鐵,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在駐隊的公社副書記推薦下,張三鐵當上了大隊會計。1975年7月,由於材料寫得好,他被調到公社寫文字材料,併兼任通訊員。期間,他還利用業餘時間給鄰近的村子畫炕圍。

1976年,土右旗林業局要給每個公社派一名林業助理員,張三鐵被聘,一直到1998年。工作之餘,由於工資太低,為掙點外快補貼家用,張三鐵也常為慕名而來的客戶畫炕圍子。他還為人們畫油布、畫風景玻璃、裱紙頂棚等。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昭君出塞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西遊記

兼容幷包的藝術

土右旗農村,家家戶戶都用火炕來取暖禦寒。炕上的牆面極易脫落起皮,經常蹭髒衣物被褥。人們用刷牆所用的白灰調以膠水,在牆上塗“圍子”,又用墨線繪以簡單的線條邊飾,中間再畫幾枝蘭葉墨花等,由此誕生了一些專門從事此種營生的畫匠。很多人家在蓋新房的時候就開始琢磨炕圍畫的內容了,一般要請當地有名氣的畫匠上門作畫,主人希望把自己的心願和期望展現在炕圍畫裡,比如豐衣足食、延年益壽、閤家團圓等。炕圍畫完成後,主人常用透明紙或塑料薄膜罩在上面,有的人家則用桐油或清漆刷一遍,這樣炕圍畫既鮮豔豁亮,又堅固耐用。平時髒了,用溼布擦一擦,又光亮如新。

張三鐵介紹說,炕圍畫實際上繼承了過去壁畫、仿古建築的繪畫工藝,內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如喜鵲登梅、鶴鹿同松,形式上採用了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等畫種的技法。“無論採用哪種形式的繪畫手段,總的目的是要美觀大方,群眾喜聞樂見。三國、水滸、紅樓、西廂等傳統故事裡的人物和楊家將、木蘭從軍、八洞神仙等都是常畫的題材。‘文革’期間,就畫樣板戲人物,還畫過歐陽海的故事。”張三鐵說,山水畫主要仿照古畫裡的名山大川來畫,由於形勢需要,他還畫過紅旗渠、延安頌、韶山等革命題材的炕圍畫。

炕圍畫由各種花邊和池子(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等的地方)兩部分組成。花邊主要以“萬”字邊為代表,還有連珠邊、混色邊、折帶邊、工字邊等。襯托池子的部分叫“開池子”,典型的是“捲雲池”。池子內的裝飾畫至關重要,是衡量畫匠技藝優劣的標準,其中人物畫難度最大,走獸、山水、花鳥、草蟲次之。畫匠可根據各自的擅長,靈活多變,自由發揮。國畫、油畫、水粉畫、版畫等均可運用,工筆、寫意隨心所欲。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木蘭從軍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白鶴亮翅

瀕臨失傳的尷尬

炕圍畫在宋代已具雛形。金元時期,壁畫藝術對其形成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明清時期,炕圍畫已逐步走向成熟,影響及應用日益廣泛,凡新建住宅、結婚嫁娶、舊房翻新等都少不了繪製炕圍畫。

時代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隨著城鄉居民住宅條件的改善,張三貼不再像以前一樣繁忙——炕圍畫、油布、紙頂棚等已經悄然退出歷史舞臺。

土右旗採取了在民俗度假村等旅遊點畫炕圍子,召集民俗專家進行研討、挖掘、蒐集、整理炕圍子圖案等措施予以保護。2009年,炕圍畫入圍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三鐵同時獲評包頭市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炕圍畫傳承人。

“農民家裡的土炕大都變成了床,炕沒了,炕圍畫也就不時興了。”張三鐵說,為了掙錢謀生,從1987年開始,他改畫牆體廣告,為中小學校圍牆畫“校園長廊”,做目標管理牌匾等。如今,學校的土牆、磚牆也都變成了鐵柵欄,張三鐵的“畫牆”生意也日漸稀少。

與一些傳統藝術一樣,炕圍畫也沒能逃脫瀕臨失傳的命運。現在,張三鐵註冊了一個民間組織,業餘時間都在寫寫畫畫,偶爾有一些特色農家樂、飯館等邀請他去畫炕圍畫,重拾老手藝,張三鐵感覺有些安慰,但提起炕圍畫目前的發展情況,張三鐵又惆悵不已,“最多的時候,土右旗每個村裡幾乎都有炕圍畫匠,現在全土右旗只有五六個會畫炕圍畫的,等我們這一批人都老了,畫不動了,只怕炕圍畫在內蒙古就真要失傳了。”

別讓這門藝術在土右旗失傳!

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炕圍畫傳承人張三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