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魯本斯的繪畫特徵因“代言”而起

當踏上安特衛普的土地時,你會被這裡濃厚的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建築和繪畫所震撼。顯示著魯本斯自畫像的、比利時法蘭德斯旅遊局對“法蘭德斯大師計劃之魯本斯啟示錄”的宣傳海報隨處可見,而流淌於這位早期巴洛克藝術代表人物血液裡的,對人文主義的信仰、對法蘭德斯古老民族美術傳統的堅守、對創造性思維的推崇,對歡愉活力人生的讚頌,在現代世界裡,依然彌足珍貴。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魯本斯是安特衛普最著名的居民。”嚮導以這樣的開場白向我們介紹安特衛普和魯本斯。他生於德國,1587年父親去世後,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家鄉安特衛普。當時的宮廷和教會需要藝術家通過宗教主題的創作,來為天主教的勢力、地位和形象“代言”,巴洛克,這種因追求鮮煥色彩、奔放筆法、靈動圖式、恢弘場面而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強烈衝擊力的藝術風格,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生根發芽並繁茂生長,而宗教也遂之成為魯本斯畫作中的重要主題。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在安特衛普的聖母大教堂,魯本斯的最高傑作祭壇畫——《上十字架》《下十字架》《聖母昇天》前總是擠滿了遊客。在這些畫作中,魯本斯運用明暗的對比、宏大的構圖和流動的線條讓整個畫面光燦炫目,淋漓鮮明。特別是人物的體態形貌雖以油墨描畫,卻有著勒石鑄鐵一般的剛勁鋒芒,似要破紙而出,直衝看客面門而來。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看他的畫作,你不覺得在看一場好萊塢肌肉硬漢風的IMAX電影嗎?”嚮導的介紹詼諧至極,卻毫不誇大。在魯本斯返回安特衛普後,他開始尋找並創造自己的藝術語言,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對人物形體的刻畫。魯本斯的畫作往往張力十足、色彩豔絕,具有強烈的動感和激越的情感。被稱為“肌肉大師”的他在刻畫男性體貌時,往往陽剛有力,而女性多會被他描繪得體態豐腴,以至於當豐乳肥臀、富貴無憂的女性出現在畫作上時,人們就會打趣地說,這是“魯本斯的女人”。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魯本斯以成功藝術家的身份被人們熟知,但其實,他還是收藏家和掌握多門語言的外交家,這些過往在離聖母大教堂不遠的魯本斯故居皆有跡可循。魯本斯從1610年開始,花5年時間建起了這座畫室兼住宅,迎來送往著無數藝術大家和王公貴客。如今,這裡已經被改造成市立博物館,成為世界各地遊客膜拜巴洛克經典和魯本斯本人的聖殿。旅者可以依次參觀他居住的房間、工作室,並欣賞他的佳作,包括《亞當和夏娃》和《報喜瑪利亞》等。這其中,他晚年的風景畫和肖像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此時,他的用色、用筆更加奔放、自如、大膽,但卻令觀者看後有鋒芒卸下,靜滿全身之感。 據說,魯本斯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後,或許是為了排遣孤寂,魯本斯在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後,曾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而之後,53歲的魯本斯回到安特衛普,迎娶了16歲的海倫娜,並“解甲歸田”,以描畫自然風景和田園農莊為樂。不知他晚年的畫風是否與他這段經歷有關。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有人說,魯本斯最擅長在繪畫藝術上解構流程並無縫對接;有人說,魯本斯的人物造型引自米開朗基羅風格主義的人文情懷、飽滿的色彩則是對威尼斯畫派的傳承;但或許,魯本斯的風格應該說是既兼容幷蓄又具突破和開拓的,是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的。他對光影明暗的運用、動感而磅礴的構圖、果決多變的筆觸,均給後來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洛可可美術以啟發,並在華託、弗拉戈納爾、席裡柯等大師的繪畫作品中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記。在我們完成了魯本斯尋跡之旅時,嚮導總結著:“是什麼讓魯本斯變得偉大,我想,應該是他預見未來藝術的能力。”正像法國美術史家丹納所言:“法蘭德斯只有一個魯本斯,正如英國只有一個莎士比亞,其餘的畫家無論如何偉大,總缺少一部分天才。”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彼得·勃魯蓋爾:這位農夫有些魔幻

與魯本斯相比,法蘭德斯地區的另一位藝術巨匠彼得·勃魯蓋爾的作品可能會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更加容易理解。當文藝復興的浪潮越過阿爾卑斯山,向北行進,在現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東北部以及德國“創造了一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的人文主義藝術,從而對歐洲美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援引《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在這其中有兩位在繪畫方面表現突出的藝術家就是凡·艾克和彼得·勃魯蓋爾。而這兩位也與魯本斯被並稱為法蘭德斯藝術大師。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這次的法蘭德斯之行,我們從兩個層次瞭解了勃魯蓋爾。第一個層次是親切的。其中一幅比較容易理解的是《盲人的寓言》。這幅畫印證了“農民勃魯蓋爾”的稱謂。著名的《農民的婚禮》《雪中獵人》以及這幅畫都是勃魯蓋爾以農民生活為題材的代表作。在他的作品中,現在的觀眾能夠看到16世紀法蘭德斯地區鄉鎮、農村的風景和生活場景。相比較於宗教色彩濃重的教堂禮讚,他更多地在描繪勞動者生機勃勃的生活場景。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但是,勃魯蓋爾也在這樣的鄉村田園背景中滲入了自己對現實的憤懣。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爭取民族獨立、抵抗西班牙統治的時期。因此,“他的許多作品都帶有反抗異族入侵和反對天主教神權統治的雙重內涵。勃魯蓋爾常常借用聖經故事、民間戲劇和笑話題材,以一種極致諷刺的手法,來表達自己憤懣的情緒。” (援引《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正如這幅《盲人的寓言》,就借用了聖經中的話,基督對法利賽人說:“他們是瞎子引路,若讓盲人領盲人,二者必皆落入坑中。”在這幅畫中,幾個人物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個跌倒。

在比利時皇家美術館中,《伯利恆的戶口調查》同樣反映了相似的主題。他借用聖經中的題材,以約瑟帶瑪利亞回伯利恆為情節,抨擊了西班牙士兵用徵稅等方法壓榨人民。作為觀眾,可以試著在眾人之中找一找約瑟和瑪利亞的身影,他們因為扮成了窮苦人的樣子而沒有那麼容易辨認。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認識勃魯蓋爾的第二個層次,是魔幻。從2019年10月15日—2020年2月16日,比利時皇家美術館將在隔壁的洛林查爾斯宮舉辦名為《勃魯蓋爾的黑白世界》的展覽。在這個展覽上,皇家美術館將罕見地將勃魯蓋爾原版的印刷作品從庫房中取出進行4個月的展覽,然後這些展品又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送回“黑暗的安全地帶”。

16世紀中葉,法蘭德斯地區是全球的印刷業中心,在這之中勃魯蓋爾和他的出版商朋友西羅寧姆斯·科克(Hieronymus Cock)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展覽的預告中提到,“現在的人們已經習慣了掛在牆上的印刷作品。但是在勃魯蓋爾的時代可不是這樣。”而展覽也將展現從“繪畫”到“印刷”的歷程。我們在洛林查爾斯宮看到了勃魯蓋爾著名作品《大魚吃小魚》的印刷版本。一條大魚在岸邊擱淺,一個人用巨大的匕首割開魚腹,魚腹中傾瀉出一堆堆的小魚。人世間“大魚吃小魚”的說法即是如此。在這裡,比利時人還在沿用傳統的印刷技法。而它的難處則是如何在反覆的打磨之中讓原作的細節一一展現。對於勃魯蓋爾的作品來說,尤是如此。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恩索爾“面具”背後對人的探究

奧斯坦德是西法蘭德斯的港口城市。夏日時,這座只有7萬人口的小城卻用明燦的陽光、如緞的海水和細軟的沙灘吸引著歐洲各國的人們,他們喜歡在這裡的華樓酒肆徹夜狂歡,讓小城盛滿喧鬧無比的笑語歡歌。“你們看,這是奧斯坦德天空特有的風景,由各種顏色構成——灰、藍、粉、黑等等,你可以在奧斯坦德享受恩索爾用一生的筆觸所描繪的不變的風景。”在奧斯坦德Mu. ZEE美術館裡,嚮導這樣說著,目光卻彷彿穿過《奧斯坦德天台》這幅恩索爾早期的風景畫,落在更遠的時光裡。那裡,有殷紅如血的屋頂、古樸鐵灰的石牆、獨行飄搖的船舶,還有綿長的街道、曲折的衚衕、無形的輪廓,連同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人心謀算、恩怨秘辛,都在層層堆疊的黑、灰、粉、青的怒雲下,一同沉澱到相安無事,守口如瓶的狀態,粉飾出一種現世安穩的況味。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是的,奧斯坦德還是比利時畫家和圖形藝術家恩索爾的出生地,他在奧斯坦德度過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他的作品影響了許多後來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畫家。Mu. ZEE美術館陳列著26幅由安特衛普皇家美術館長期租借過來的恩索爾的作品。Mu. ZEE美術館是這樣描述恩索爾的:早在開創性藝術成為時髦的口頭禪以前,恩索爾無疑已經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但是,恩索爾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往往被民間的關於恩索爾的謠傳所矇蔽——一位憤世嫉俗的怪人坐在他位於奧斯坦德的雜貨鋪內的鋼琴後面。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Mu. ZEE美術館將恩索爾的作品分成三個主題,在第一個主題下,我們可以看到恩索爾正通過風景和奇妙的構圖尋找崇高的形象,在這些畫作裡,他用類似抽象的手法重現了海洋上微芒的迷霧,以及籠罩在奧斯坦德屋頂上的神秘和沉默,畫面給人以詭異、憂鬱和孤寂之感。他的父親死於酒精中毒,這樣的家庭背景便決定了恩索爾從少年起就憂鬱而孤僻。而在第二個主題下,大量的靜物畫呈現於眼前。在他看來,靜物畫才是色彩大師的試金石。從1880年到1941年,恩索爾創作了大約700幅油畫,三分之一以上是靜物畫,其中《吃牡蠣的女人》更成為1880年至1930年間靜物畫的巔峰之作。而在第三個主題下,恩索爾則通過《資產階級沙龍》《奧斯坦德的下午》等畫作展示了對女性魅力和家庭生活的讚頌。但同時,在他的筆下,女性也是怪誕的面具舞會的主角,這從《骷髏為上吊人的屍體而戰》等作品中就可看出。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的確,面具在恩索爾的創作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有人說,這靈感來自於他家經營的販賣面具和狂歡節道具的雜貨鋪。由於他的畫作中經常出現骸骨、面具、狂歡節和傀儡,恩索爾甚至被稱為“骸骨和麵具的畫家”。1850年前後,攝影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於是,一些畫家便不再畫自己能看到的,而是開始通過畫作展現內心所想,而恩索爾,這位時常在想象王國漫遊歲月的大師,無疑利用“面具”展現出了他幽深繁茂的內心世界。1883年,恩索爾發表了名為《令人驚駭的面具》的作品,畫中的主角是一位矮小的老嫗,她打著紅傘帶著長鼻子面具進門而來,而屋內迎接她的則是地上和牆上的無數面具,顯示出恩索爾宏大又怪誕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情感。從這幅畫開始,人們注意到了恩索爾借畫奏響的不可思議的幻想曲,而恩索爾自此便不斷地以諷刺、幽默、黑暗、怪誕的繪畫手法繪製大量面具,並在畫面中加入奇異和毛骨悚然的元素,藉以鞭笞社會的狂躁不安、光怪陸離,並揭露人性的偽善、醜惡和愚蠢。

藝術“陷入”夢想與生活的夾縫(二)

離開Mu. ZEE美術館的時候,嚮導帶我們觀賞了恩索爾最著名的代表作——《基督進入布魯塞爾》的仿製畫。整個畫面宏偉壯麗卻又雜亂滑稽,像是城市張開大口,吐出了一灘消化不了的殘渣穢物。畫片充滿凌亂多樣的巴洛克風格和生澀尖銳的顏色,但卻讓人可以從無序中窺見深意。迎面走來的,是戴面具的隊列和參與狂歡節的民眾,麻木的列兵、好奇的看客、神秘的紳士、得意的主教,每個人好似都有雙重身份,有的隱於市井,有的藏於殿堂,你有你的秘密,他也有他的秘密。這裡有最悲慘的強顏歡歌,也有最歡樂的哀嘆悲吟。有人神神秘秘,湊在一起,搖頭晃腦,絮叨不絕;也有人一臉的諱莫如深,欲罷還迎。我想,在畫這畫時,恩索爾應該帶著騎士般的沉斂、疏冷而又熱烈的神色,這種冷和烈都早已刻入他的眼底、骨中、血裡,並帶著深深的疲倦與厭惡,厭了這社會的繁腐與凋落、虛假與不實,也厭了帶著假面的芸芸眾生。不過,也許這畫中所表達的一切都不過是每位看客自己的臆想而已,畢竟,當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比利時與恩索爾會面,問恩索爾畫什麼時,他的回答是:“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