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為了繪畫可以不顧一切的人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裡有一幅畫,它獨享一個房間,這並不多見。
當我們凝視它的時候,彷彿可以感受到畫布上正在流動的生命力,這幅畫叫《夜巡》,它的作者是荷蘭最偉大的藝術家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 Rembrandt )。
如今,因為這幅畫來到阿姆斯特丹的人不計其數,但在 300 年前,它卻將倫勃朗的餘生置入窘境——
事情發生在 1642 年,倫勃朗 36 歲。那年有 16 個保安射手湊錢請倫勃朗畫群像,要把這麼多人安排在一幅畫中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倫勃朗設計了一個場景:保安射手接到報警,他們準備出發去查看,隊長在交代任務,其他人有得在擦槍筒,有的在扛旗幟,周圍還有群眾圍觀。
看似完美的藝術化處理,在最終交付時遇到了大麻煩。保安射手們認為沒有把他們的地位擺平均,他們不僅拒絕接受,而且上訴至了法庭。隨後,這件不起眼的事戲劇化的傳遍整個城市,給倫勃朗帶來了無休止的嘲笑,畫作訂單越來越少,生活也越來越窘迫,直至終老...
但在他去世 100 多年後,人們驚奇地發現,所有歐洲的藝術大師們,幾乎都自稱接受了倫勃朗的藝術養分。
17 世紀的荷蘭,是一個繪畫風潮氾濫的時代,一個畫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僱主對畫作是否滿意。
一個成功的畫家,訂單滿滿,這是 36 歲之前的倫勃朗;一個失意的畫家,訂單寥寥,這是 36 歲之後的倫勃朗。
不過,倫勃朗是一個為了繪畫可以不顧一切的人。當他走進畫室,經常會連續幾個星期對外界不聞不問地完全投入到繪畫裡,即使在經歷最貧苦的生活時,他也是如此。所以他一生留下 600 多幅油畫和 2000 多幅素描,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畫中,有 100 多幅是倫勃朗的自畫像。從 16 歲開始至 63 歲生命結束,他以每年兩幅的速度畫自己,這些自畫像就像一面鏡子,不僅見證了他繪畫風格的轉變,也紀錄了他一生的起伏歷程。
27 歲之前的倫勃朗
( 1628 - 1632 )
這個時期的倫勃朗受卡拉瓦喬影響,喜歡運用光線對比的方式營造“奇異”氛圍。那時的這個年輕人意氣風發,對一切充滿希望。
27 歲至 34 歲
( 1633 - 1640 )
這個時期的倫勃朗,在藝術上逐漸走向成熟,生活也幸福美滿,社會地位更是走向人生中的最高峰,這些優越感從服飾上就可以看出。
特別是 1640 年的自畫像,他身著 16 世紀風格的服飾,目光凝重,這是他第一次用“倫勃朗”簽名油畫自畫像,充分顯示出他在藝術上的自信。
在這 7 年中,倫勃朗的用色更加沉穩收斂,最重要的是眼神的表現,始終帶著一種高貴、堅毅和淡定。
35 歲至 42 歲
( 1641 - 1648 )
在這期間,倫勃朗的個人生活多次遭遇不幸——妻子和兒子相繼去世;作品《夜巡》因不被理解而使繪畫事業開始走下坡路——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創作進入到一個更加深化的階段。
此時的倫勃朗更加關注世俗生活,自畫像相對較少。
43 歲至 63 歲
( 1649 - 1669 )
倫勃朗的晚年生活十分悲慘,甚至房子都被拍賣用來抵債,世態炎涼使他對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作品中也開始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對人物心靈的表現,並且筆觸更加蒼勁。
不過,生活雖然悽苦,倫勃朗的面容依然安靜從容,彷佛已看透看淡一切。
繪畫,在倫勃朗看來如生命般重要,直到離世,他才停下手中的畫筆。畫中那堅定的目光告訴我們,他從未妥協。
藝術對於他而言,是一面鏡子。我想,對於任何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來說,都應是如此吧?
本文部分參考芬蘭藝術史家唐克雷德·博雷紐斯的著作《倫勃朗》,全書用簡練而詳實的語言描繪了畫家的一生。
二戰期間,國際最頂尖的藝術類出版商——費頓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圖片清晰、集當時藝術史學家最新研究成果於一體的畫冊,後來人們將這套書稱為“費頓經典”。
2015 年,“費頓經典”再版,在裝幀上採用了復古的手法來向初版致敬,不僅封皮是布面的,而且書中多幅插圖是手工貼片的,這本是早年印刷技術比較落後時為了保證插圖印刷效果而採取的折衷方式,在技術發達的今天還選擇這樣費勁的做法,就真的是在傳承“匠心”了。
本次推薦的大開本《倫勃朗》即是這套經典書中的一本,除了閱讀,它還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倫勃朗》原標價 599 元,LCA 取得優先合作價—— 406 元,包郵、限時 5 天。
另外,本系列的其他三本是《拉斐爾》、《維米爾》和《波提切利》,價格一樣,優惠期限一樣。
喜歡的朋友可以去關注 LCA 看看了。
閱讀更多 L C A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