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小企業抽貸、斷貸、不敢貸 金融癥結如何破

編者按: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銀行服務中小企業積極性不高等現象被社會各界廣泛詬病。不少中小企業認為從銀行獲得貸款“比較麻煩”“等待時間長”“手續費偏貴”,銀行方面則反映一些中小企業經營和資產狀況不佳,信用不高,對這些企業確實是“不願貸”和“不敢貸”。為此,《經濟日報》記者對部分銀行和中小企業進行了採訪調查。

對中小企業抽貸、斷貸、不敢貸 金融癥結如何破

如何破解銀行“不願貸”“不敢貸”?

一段時期以來,銀行收縮信貸往往傾向於首先壓縮中小企業的貸款,大型商業銀行在一些地方的分支機構表現尤為明顯。“為了控制不良率,我們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嚴格控制對中小企業的放貸。”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風控部門的業務人員說,“主要是因為對這些中小企業的具體情況不清楚,要一家一家摸準情況,比如查企業的用水用電情況,是否按時納稅等情況,調查成本很高。”

除了人工成本高以外,中小企業缺少抵押物和擔保,也是不少銀行在面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時“不敢貸”的原因。“越是急著要貸款,我們越是不敢給他放款。”某銀行地方支行的業務經理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越是著急借錢的企業,往往風險也越高。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都會要求企業提供抵押物或者由其他企業、機構擔保。

有的企業反映,擔保相關業務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企業本身就缺錢才想著去融資,但為了借到錢可能還得先交費”。

“時間長、手續多、費用高……”,這些對銀行擔保貸款業務的“吐槽”,往往讓許多中小企業對銀行貸款“望而卻步”。

有業內專家認為,要破解銀行不願貸、不敢貸問題,除了加強監管之外,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激勵機制,調動銀行對中小企業放貸的積極性。如在控制整體風險的前提下,對中小企業貸款單獨考核,激勵銀行對中小企業增加放貸並增加對不良率的包容度,進一步健全相關激勵機制,讓銀行在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時候更加“放得開手腳”。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表示,目前新興金融科技為銀行服務小微企業客戶提供了新的風控技術和條件。如運用大數據分析可以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通過打通全行不同渠道、不同部門數據壁壘,實現對小微企業和企業主信息的系統整合,同時精準分析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和信用狀況,為小微企業融資有效增信。銀行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的智能風控系統,也能夠提高持續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降低貸款的不良率。

銀行“抽貸”“斷貸”癥結何在?

對於一家經營暫時陷入困難的企業,最擔心是什麼?大多數企業負責人的回答是:來自銀行的“抽貸”“斷貸”行為,特別是當企業涉及多家銀行授信時,往往一家“抽貸”,其他家迅速跟進,企業經營雪上加霜。

10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第十次專題會議,提出要特別聚焦解決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不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過去一段時間,部分民營企業脫離主業大肆擴張,導致企業對資金的飢渴和負債率的高攀。一旦市場出現重大變化,企業會立刻出現資金鍊斷裂,無法按期償還貸款。“因此,民營企業還是應當聚焦主業,下功夫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否則再多的資金也難以滿足。”

此外,對一些存在經營風險的企業,部分銀行只關注短期效益的行為,也是加劇了“抽斷貸”問題。其中,“聯保互保”風險頗具典型性,很容易拖垮一個原本經營良好的企業。

“如果企業的流動性困難只是暫時的,未來會有一定的訂單和現金迴流,我們要求銀行不要停貸、壓貸,應該繼續給予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王兆星說,如果企業的經營管理粗放、產品缺乏競爭力、技術落後,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可能被淘汰,有些甚至可能是“殭屍企業”,這就不在有效貸款的需求範圍內。

王兆星還表示,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能靠放鬆風險管控,不能靠降低信貸標準。一方面,銀行應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優化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銀行應繼續“改進”風險管理,而不是“放鬆”風險管理、降低信貸標準。

據瞭解,一些有效的探索正在開展。針對過度融資、過度擔保問題,浙江銀監局已試點“授信總額聯合管理”,在銀行與企業均自願參與的前提下,針對某一企業,其已有的多家授信銀行聯合起來,共同商討確定該企業的授信總額和對外擔保總額,並開展後續監測。

如何化解中小企業股權質押風險?

11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對有股權質押平倉風險的民營企業,有關方面和地方要抓緊研究採取特殊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避免發生企業所有權轉移等問題。

股權質押,屬於一種權利質押,是出質人與質權人協議約定,出質人以持有的股份作為質押物,當債務人到期不能如約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就股份折價受償,或將該股份出售並優先受償的一種擔保方式。

股權質押交易定位於解決中小型、創業型上市公司股東融資難的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A股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參與股權質押的約3500家,占上市公司總數超過97%,幾乎所有中小民營上市公司均參與了股權質押,目前股權質押數量佔總股本的比重接近10%,市值超過6萬億元,佔兩市市值超過10%。

《經濟日報》記者走訪調研了多家民營上市公司發現,雖然股權質押風險總體可控,但也存在一定潛在風險。第一,增加了部分企業額外財務負擔;第二,股權質押會影響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對於這些在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有民營企業家形容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和轉型的火山。

針對“融資的高山”,近期,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等部門相繼推動設立紓困基金、資管計劃、險資專項產品,幫助有發展前景但暫時陷入經營困境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紓解股權質押困境。

那麼,該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瓶頸?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科學合理地做好股權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理,在質押品觸及止損線時,質權人應當綜合評估出質人實際風險和未來發展前景等因素,採取恰當方式穩妥處理。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為紓困專項債建立審核綠色通道,同時建立健全高收益債券、股債結合產品的制度安排,完善債券市場配套制度安排,更好地發揮深化交易所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功能,助力民營企業長期健康發展。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