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野蠻生長

金融業: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野蠻生長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文 | 某國有銀行香港分行副行長 關浣非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8期)

與其他行業一樣,金融業也有其發展的內在規律。

所有的金融經營都要以佔用他方的貨幣資源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礎,如銀行佔用客戶存款、保險公司佔用客戶保費、基金和債券發行人要佔用客戶貨幣資金等,同時行業的發展還必須要有相關市場的發展為依託,因此從內部和外部都會對這種經營形成一定的生長約束和風險約束。

由此看來,對金融業的發展,既不能拔苗助長,又不能任其野蠻生長。

任何金融活動都有內在邏輯

從歷史上看,任何金融活動都是應某種特定需求而生的。

1384年,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現代意義的保險單在意大利誕生,這份保險單承保的是,一批貨物從法國南部的阿爾茲運到意大利的比薩。在這張保單中,有明確的保險標的、明確的保險責任等內容。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證券交易所是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創立於1602年。

歷史上第一隻基金——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託基金是1868年在英國成立的,當時該基金主要是以英國海外殖民地的公債投資為主,它的創立標誌著基金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早期基金多為契約型的,1879年,英國《股份有限公司法》頒佈,投資基金脫離原來的契約形態,發展成為股份有限公司類的組織形式。

在政府的幫助下,1694年,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誌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始於18世紀的英國商人銀行。

而最早的期貨發源於農產品交易,農民和買糧的商人為防止未來因糧食豐歉而導致糧價漲跌,而預先商定未來的糧價,即通過提前交易鎖定價格風險,這就是期貨的雛形。此後,市場又發明了標準合約和保證金制度。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建立,標誌著現代期貨時代的開始。

這種鎖定風險的模式也逐漸套用到其他基礎金融產品,如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市場分部,推出了7種外匯期貨合約,拉開了期權市場創新發展的序幕。經過多年的發展,美國市場上的股指期貨品種豐富,已經建立了以標普500為代表的大盤藍籌指數期貨、以標普400為代表的中盤股指數期貨等較為完善的股指期貨與期權產品體系。完全意義上的制度化運作的風險投資基金最早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美國,1946年成立的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RD)是第一家為技術研發提供資金支持的金融公司。

上述重要金融事件演化脈絡表明,現代金融是在經濟領先國家的國際貿易進入大規模海上貿易階段或者實現大規模海外殖民擴張或完成工業革命之後。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奉行市場經濟,商業活動建立在信用基礎上。

從西方國家整個金融業發展的路徑能夠看出,各種金融活動既有專業板塊自身的發展邏輯,又有行業與市場相輔相成的發展邏輯;既有金融體系的協同發展邏輯,又有自身市場與外部市場兼容發展的國際化邏輯;既有在金融體系內完成組織形態演化的邏輯,又有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的組織形態演化邏輯。

就像世界上只有一個飛機場毫無意義一樣,任何一種金融業態都要在一定的時代空間裡發展,都要去和服務對象及市場建立聯繫,接受外部社會對其經營能力及效率的制衡。

金融行業與相關市場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係,比如,沒有證券期指、股票對沖等投資工具,證券投資人就不得不承受市場單邊下行的風險。

可以說,金融機構只有遵從生長邏輯,才可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中國金融業為何會脫實向虛

就金融的功能而言,商業銀行向各大產業客戶提供間接融資並生成基礎資產,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向社會公眾提供各類投資品及保障品並生成特定資產,還有的金融機構把這類資產及由此衍生的收益或風險證券化,為社會提供更高層次的投資產品及風險規避產品,如ABS、CDS等,並配套形成規則清晰的獲取風險收益及轉移風險的資產衍生化機制和市場。對存有另類不確定性風險的技術研發融資,則要靠專門的風險投資(VC)去評估並解決。

這些功能的背後是市場化在發揮作用。市場化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交易行為各方完全自願;二是交易價格遵從約定或隨行就市,沒有任何其他外力的任意干預,即完全的市場化。失去市場化這個前提,不僅各類金融基礎產品的經濟價值和風險價值變得扭曲,圍繞這些基礎產品所衍生的金融產品的價值也會變得扭曲,金融市場的功能和效率將大打折扣。

40年來,中國金融業無論在速度上還是規模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自身特色不夠鮮明等特徵,加之不當行政干預一直存在,因此金融業對經濟活動應有的效率激勵功能並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在中國加大開放力度以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發展金融業既是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金融要想在經濟增長中發揮價值,金融業自身首先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而這其中要明確的是,究竟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才能實現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繼續沿用原有金融發展模式,讓來自外部先進經濟體的金融機構遷就原有的低效率模式;還是逐步改變舊的發展模式,在優化服務及控制風險上做出調整,從而充分發揮金融業的效率激勵功能。

現代金融業的功能是日趨多元的,但萬變不離其宗的仍然是社會融資、財富管理及保障、風險管理及控制等。應當看到,中國金融業還不完全具備這些基礎性功能。

僅就融資功能而言,中國金融業一方面尚未建立覆蓋一、二、三產業及不同所有制企業的服務體系。此外,因資本市場的長期萎靡不振而使中國的融資體系一直表現得過度偏狹,同時對技術研發創新的融資現尚處摸索階段;人們在不同地域多元配置資產的願望也未能得到滿足,金融機構自身也主要依靠傳統方式去消化自身的經營風險。這就是金融業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

未來的中國金融業要處理好幾個關係。

一是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即功能與需求契合。簡單說,金融發展不能落後於社會經濟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各個方面,金融業既不能有缺項,也不能有空白。

二是在一個幅員遼闊、產業門類齊全的經濟體裡,如何為金融業提供有效配置資源的相關產業領域及平臺。這是實現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廣闊而堅實的可承載規模龐大金融資源的基礎領域和平臺,無論金融機構付出多大努力,最後都將事倍功半。

此前一直被詬病的金融業脫實向虛問題,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業偏重於體系內空轉、陶醉於“錢生錢”的金融遊戲、忽略了對社會客觀金融需求的照顧;另一方面也表明實體經濟面臨困境,這顯然也不利於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超過經濟活動所需的過度貨幣投放及經濟活動的過度貨幣化,將導致金融業產生“非分之想”,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金融監管要力避“抱佛腳”

中國雖然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在金融業發展水平上未能進入世界第一效率陣營,在金融服務及金融監管上仍需要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

考慮到國外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社會信用約束及法律約束條件等不同,因此,對國外的一些金融產品、金融技術不能搞簡單的“拿來主義”,一定要系統地完成中國化、本土化的再改造過程。否則,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可能會遇到不能承受之重。例如,2016年年初照搬美國證券市場的熔斷機制,不僅未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反倒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恐慌。

如前所述,任何一個金融門類的發展都離不開相關市場或體系的配合和支持,因此,要發展某一類金融業務,必須事先考慮好其配套市場、配套體系的建設,特別是對發展該類業務可能衍生出的風險要有防範及化解措施。

應當看到,中國目前仍處於金融追趕者角色,故要慎提金融創新,創新必須要有完整系統的方案。

資本市場不僅對各產業部門提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對實現整體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極為重要。資本市場效率低下,就會降低自身應對內外部挑戰的能力。現在很多人都在談中國股市發展脫離了經濟的基本面,這倒可以反過來問,一個不能反映經濟基本面的股市還能叫股市嗎?

因此,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和效率應成為未來中國金融業的重中之重,有關方面應圍繞市場信用約束及價值成長,積極借鑑國際資本市場的成熟做法,嚴密監管體系,嚴厲懲罰措施,系統發力,以提升資本市場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同時要看到,資本市場效率不高、功能不健全,也將拖慢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需要指出的是,在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過程中,金融監管部門要力避隨時改變或出臺監管政策現象。

從促進金融業發展的角度考慮,要積極發展有助於傳統金融機構轉移風險及拓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金融市場,如二手信貸市場、對沖信用風險的信用違約掉期(CDS)市場等,發展有助於民眾多元配置資產及規避流動性資產過度單一風險的市場,如有關期指產品、匯率掉期等產品。

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要慎提似是而非的、會導致一窩蜂、一刀切行為的政策。另外金融管控部門要注意尊重行業的基本功能,而不能人為地擾亂其功能,或者賦予其更多的政策功能。

金融業發展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業監管的優劣,取決於市場的優勝劣汰的約束,更取決於行業風險管理能力的高低。一個金融機構發展好壞,則取決於其自身的治理、資產配置的結構優劣、風險管理技術應用的能力。

所以,無論是搞好一家金融機構,還是實現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控制風險始終是基礎的基礎,只有經營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發展才會是可持續的發展,才會是高質量的發展,也才能確保金融功能充分發揮。

未來的金融業發展還要依靠金融科技進步。

金融業屬於資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存在著服務未動、技術先行的客觀要求,一個金融機構欲在發展上處於領先地位,就要積極擁抱先進技術提升發展效率。實踐表明,一個金融機構的技術應用協同性越高,行業競爭力也就越強。

(作者系某國有銀行香港分行副行長,曾在香港及內地創建多家產險、壽險公司並任董事長、總裁。)

金融業: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野蠻生長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