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思考,中醫如何才能成才?


認真思考,中醫如何才能成才?


近代隨著列強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輸入,崇洋思想甚囂塵上,民族虛無主義對民族文化強烈衝擊,中醫作為中國文化科學,受盡歧視、輕視的不平等待遇。

直至解放後,仍然有人提出要用西醫學改造中醫學,在中國醫學界甚至中醫隊伍中受這種思想毒害的負面影響至深,給中醫藥的發展方向與思路造成了困惑、迷茫與誤導。

嚴重干擾了學子的專業思想和自信心,出現姓中不信中的怪現象,導致中醫自身的淡化、質化、西化,雖然培養人才數量不斷增長,卻形成後繼乏術的結果。

我們沒有理由把中醫的發展放在西醫基礎上,用西醫理論指導中醫臨床,替代中醫研究,而是應該按照中醫藥學自身發展規律,吸取現代多學科知識為我所用,發展自己。

因此,作為一名中醫,應該怎樣治學,如何才能成才,必須認真思考,究竟路在何方?

一、學當求徑

學無捷徑、無取巧之門徑。學習中醫的門徑有二:

一種是從源到流。以四部古典著作奠基,系統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學及溫病學,然後再下溯歷代醫著。

這種方法,能打下較好的理論根基,弄清水源木本,有很充足的“後勁”。但在初學階段,感到枯燥、茫然,難以領悟其中奧義,應聯繫實際消化吸收。

在這一段崎嶇的道路上,可能走得非常吃力,尤其在苦背《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脈經》等典籍時,真有點象小和尚唸經那樣的滋味,但如能把一些主要篇章條目背熟,到臨床後則能受到觸悟和得益。

另一種是從流到源。就是把後世淺近實用的讀物,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時方歌括》加以背誦記憶。

同時閱讀《溫熱經緯》《溫病條辨》《醫宗金鑑》(各個專業——雜病、兒、婦、外、正骨等心法要訣)《醫學心悟》《醫方集解》等書,進入臨床時還要選讀2~3家醫案。

這種培養途徑,容易與臨床接近,但理論方面要進一步深化,才能加深功底,否則缺乏後勁。

當前中醫高等教育多版系列教材的編寫,為培養中醫人才鋪平了道路,但從總體上評價,應該說還是從流到源的學習門徑。

若能進一步繼續溯源,在進入臨床實踐後,再溫習四部經典,自能在理論水平上提高一個層次。

二、學精於勤

勤能補拙,業精於勤。“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勤學五訣如次。

1 精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應以奠定基礎、切合實用之書為讀本,以少而精為原則,選讀《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實用章節以及後世的《類經》《傷寒來蘇集》《金匱心典》。

臨床實用性強的著作,如《類證治裁》《丹溪心法》《醫門法律》《證治匯補》《醫宗必讀》《金匱翼》《醫宗金鑑》等。

然後進一步博覽,選閱一些代表性著作,如《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證治準繩》《古今醫統》《景嶽全書》《東垣十書》《蘭臺軌範》《雜病廣要》《河間六書》《張氏醫通》等。

同時涉獵一些參考工具書,如《本草綱目》《圖書集成》等,以及專病專科書籍,如《風勞鼓膈四大證治》《血證論》《外科正宗》《濟陰綱目》等。

最終達到由博至約,構成自己所特有的知識結構。

要帶著疑問讀,循著中醫學理論體系讀,有序地抓住主要內容,逐項理解鞏固,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機、辨證、治則、方藥。

2 勤記

摘要(卡片)、電腦輔助節錄;寫讀書心得體會;專題綜述多家獨特的學術見解,並予評析。

3 深思

要深思、明辨,敢於質疑。如腎無實證,亦無瀉法;肝無補法;便血———遠血、近血;尿血———心移熱於小腸等。

4 熟背

要有象背外語單詞那樣的勁頭。背是為了用,“書到用時方恨少”,不要片面指斥為死背硬記,讀死書、死讀書,認為只要理解就行了。

該背的就要背誦,要在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要背應用性的、屬於基本知識類的書,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或《四言脈訣》《十四經腧穴歌訣》。

5 多問

學問、學問,要不恥下問,問道於師,珍惜現在學習的好條件。過去自學成才的人,往往是“偷學”的有心人,苦於無師可問。

現在是聽課受業,自學消化,帶著問題請教任課老師,答疑解惑,還可促進教學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