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包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密探零零發


包拯可以說是仁宗年間的全國知名豌豆射手,身負“包彈”的美譽。據不完全統計,被他彈劾過的重臣就有三十多位。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他七彈王奎。王奎在擔任轉運史期間,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結果沒控制好度,颳得太厲害,激起了民變。隨後調兵鎮壓,不少百姓慘死獄中。如此罪行包拯當然看不下去,上奏章彈劾,但王奎在朝中背景深厚,與宰相陳執中等人關係密切,一時告他不倒。包拯一怒之下連上七道奏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言辭一次比一次激烈,最後一次言辭洶洶地指著仁宗鼻子說:你不聽好人言,任用酷吏,百姓一路哭聲你聽不到嗎!最終成功將王奎彈掉。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當時的宰相宋癢,舒王的女婿郭承佑,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朝廷重臣,一旦有錯,照彈不誤。

因此,當時社會上有個流行語叫“包彈”,描述一個官員人品好,就說他“沒包彈”,一個官員有毛病,就說他是“有包彈”。

包拯在開封府時,疏浚惠民河。發現許多權貴沿河修建花園水榭,侵佔了河流,導致河水不通,漲水氾濫淹沒民宅。包拯下令全部一拆了事。有權貴拿著偽增面積的土地證去照他理論,包拯一看來的正好,當即實地去測量面積,並轉頭上朝,上包彈!最終將惠民河周圍清理一空。

這樣一個到處得罪人的臣子,卻最後得到善終。嘉佑七年,包拯病逝。時年64歲。仁宗皇帝親自去祭奠,併為之輟朝一日。古語說;君明臣直,君暗臣佞。這一對君臣,可以算作前者的代表了。


國史拾遺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及結局。

包拯生平

包拯,北宋名臣。

孝子包拯

公元999年(宋真宗鹹平二年),包拯出生。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聖五年),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本來,他被授予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但因父母年邁,他請求改在家鄉合肥附近就職,改任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不久辭官回家,照顧年邁的父母,直至父母去世並守喪期滿後,他才在1037年(景祐四年)赴京任天長知縣。

屢獲升遷

公元1041年(慶曆元年),包拯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他一改過往知府斂取大批硯臺供奉權貴的做法,只製造滿足進貢數量的硯臺。

公元1043年(慶曆三年),包拯入京擔任殿中丞,後擔任監察御史。在此期間,他曾建議操練軍隊、充實邊境守備,又提議被廢黜的貪官不得做官。

公元1045年(慶曆五年),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國。回宋後,根據在遼國的見聞,他再次建議朝廷挑選合適的將領守邊。

此後,包拯又先後擔任京東路(今河南商丘)轉運使、河北路轉運使、天章閣侍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揚州知州、廬州知州等職,多次建言朝廷充實邊境、選用人才、施行法治

開封知府、御史中丞

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包拯因推薦官員失誤,被貶官。

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包拯擔任權知開封府,此後升任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間,他處理了多起涉及權貴的案件,執法公正嚴明,頗得民心他還曾建議朝廷早立太子、節儉勤勉。

包拯結局

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時,突然得病。農曆五月二十四日(1062年7月3日),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歲。宋仁宗親自弔唁,並輟朝一日,追贈其吏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拯因其公正廉明、剛正不阿,在當時和後世獲得了人們的廣泛讚譽。後來,人們對他的事蹟不斷進行加工,演繹出眾多傳聞和故事,使得包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為著名的“清官”。


感謝您觀看燕過紫禁城的原創回答。歡迎您關注燕過紫禁城的頭條號,瀏覽更多原創的文史類文章。謝謝!


燕過紫禁城


我能簡單明瞭的說:包拯最後的結局是去世了嗎

如下所示:


古今眾談


歷史上鐵面清官不少,不過,大都身世悽慘,很難有得到善終的。不過,歷史上卻有一個清官,不但得罪了皇帝,得罪了不少大臣,他卻不但得到善終,還被後世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反覆頌揚,創造了一個奇蹟。

(包拯劇照)

這個清官,就是包拯。那麼,包拯為什麼會有這樣好的遭遇呢?

一、包拯其實並不黑。

包拯是廬州人,生於公元999年,28歲時中進士,傳說祖上是楚國大夫申包胥,父親生前為虞部員外郎,從小家境殷實。

包拯其實並不黑,額上更沒有象徵青天的月亮,反而是個美男子。《包公書院記》裡說他“清雋古雅,殊無異於人”。

包拯從一名七品芝麻縣官做起,歷任知府、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判官、轉運使,直到任職三司使、樞密副使。

他在朝為官20多年,可謂官運亨通,仕途順利,一路升遷。一生中既任武館,又任文職,還擔任過諫官。特別是身為諫官期間,被冠以“鐵面御史”的名號。他不畏強權,敢於直諫。在朝得仁宗賞識,同僚敬佩;在野得百姓擁戴,後世景仰。

(宋仁宗劇照)

二、包拯確實很清廉。

慶曆元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這個地方盛產貢品端硯,歷任官員為了賄賂朝廷要員,不惜加重百姓負擔,在朝廷額定端硯的數量上,數十倍地巧取豪奪。

包拯上任伊始,立即廢除了這個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慣例,只按朝廷定數生產端硯。而且當眾表態,自己這個端州最高長官,絕不拿走一方端硯。三年後,當包拯任滿調離時,兌現了當初的諾言,“歲滿不持一硯歸”,由此轟動一時,傳為佳話。

據說在包拯離任端州時,發現船艙裡有當地百姓私送的一方端硯,他隨手將官員趨之若鶩的這種雅器丟入了江心。

包拯身為朝廷大員,一向簡樸,吃穿用度與常人無疑,一律青衣布鞋。他在給宋仁宗上奏時,曾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包拯出任廬州知府時,因廬州是他的家鄉,不少族人仗著他的權勢,為非作歹,魚肉相鄰。包拯不徇私情,特地將他一個犯了法的從舅抓來,重責了40大板。至此,親朋均遵紀守法,無一人再敢胡作非為。

在開封府任職期間,包拯大力改革訴訟制度,讓百姓可以將訴狀直接呈遞知府,而不再交由府吏轉呈。不但減少了繁冗的環節,讓百姓的冤屈都能伸張,也杜絕了府吏乘機索賄的現象。

(張堯佐劇照)

三、包拯確實很鐵面。

慶曆三年,包拯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任職監察御史。這期間,他彈劾過史稱“二宋”的宋庠宋祁兄弟、按察使張可久、舒王趙元佑的女婿郭承佑、尚書兵部郎中王逵等。據說,被包拯彈劾的朝廷要員有30多位。

其中最能體現包拯不畏權貴、剛直不阿的是他三彈張堯佐。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因此得以扶搖直上。皇佑初年,宋仁宗聽信枕邊風,想再次擢升張堯佐為三司戶部判官。但包拯直諫仁宗,認為張堯佐是外戚,不能任人唯親,其他官員也附議包拯。宋仁宗無奈,只好作罷。

幾個月過去後,宋仁宗又一次當朝擢升張堯佐,但仍然遭到包拯的竭力反對,張堯佐恐觸犯眾怒,只好上書自行請辭。

又過了幾個月,宋仁宗在朝堂上直接宣旨,任命張堯佐為宣徽使,想來個既成事實。但包拯依然冒著抗旨的罪名,“直趨御前,面目稜稜,剛氣直諫”。仁宗被包拯氣勢所逼,收回了成名。

(開封府前的包拯)

四、包拯還是個大孝子。

包拯剛出道為官時,被任命為昌縣知縣,因離家太遠,遂上奏請求在合肥任職,仁宗於是讓他出任安徽和縣監稅。他還是以不能侍奉父母為由,毅然辭職在家,專職孝奉父母。直到父母相繼離世,在守孝期滿後,包拯才復出。

五、包拯的最終結局。

嘉佑七年,包拯在樞密副使任上突發疾病,“五月己未,方視事,疾作為歸。上遣使賜良藥,辛未,遂以不起聞。”十幾天後包拯病逝,時年64歲。仁宗親自前往祭奠,並罷朝一日。

包拯鐵面無私,既多次得罪皇帝,又多次得罪大臣,可他竟然還能得到善終,這隻能說,宋朝早年,尤其是仁宗年間,確實有一個非常好的政治生態。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政治生態,才會產生包拯這樣的千古名臣。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包拯在歷史上是病逝的。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公元1062年,因病離開人世,享年64歲,想來“包青天”還是一個跨世紀的人物。最近央視黃維德版的包青天《開封府傳奇》引發熱議,又一次喚醒人們對包青天的懷念。尤其黃維德瞪眼式的眼睛讓很多網友吐槽。但是我們仔細看劇就可以發現包拯在哥哥嫂的撫養下經歷了一個滿是缺憾的童年,起初的瞪眼和彆扭或許就是在向我們展示包拯讓人同情的童年。看得出黃維德的表演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包拯,包希仁是安徽合肥人。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並在家鄉安徽省的天長縣擔任知縣。任期滿後,因為政績卓著被派到廣東省端州治理端州。端州盛產硯,每年向朝廷進貢,包拯在任期間政治政績,百姓十分感恩,集體為他打造了一個硯臺,包拯沒有不接受。在93年版的電視劇《包青天》中,包拯將硯臺從山上扔下,還給了端州大地。

宋仁宗期間,張貴妃得寵。宋仁宗多次要提拔張貴妃堂兄張堯佐,張堯佐官至戶部侍郎以後,宋仁宗仍然想再三提拔。當時作為監察御史的包拯,多次上書,認為宋仁宗提拔張堯佐與法度不服,任人唯親,這是錯誤的。包拯的觀點得到了當時的諸多擁護,宋仁宗只好作罷。後來張貴妃又一次煽風點火,想要讓宋仁宗提拔張堯佐,包拯再次制止。張堯佐也算識時務,自己拒絕了宋仁宗的任職。

提到包拯就不得不提一下開封府,其實歷史上包拯在開封府任職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在這一年裡,包拯就把據說當時最難治理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包拯鐵面無私對於違法權貴和驕橫府吏同樣法不容情,嚴加懲辦。包青天的名聲也傳遍了開封的大街小巷。包拯的鐵面無私的故事也被寫進了小說,話本中。在元朝的元曲中就有很多“包特製”的故事,而“包特製”就是當時老幼婦儒門對包拯的親切稱呼。


娛樂6頻道


包拯的逝世讓不少百姓為他送葬,保證了他的死後哀榮。他也是百年難遇的大清官,包拯曾經放話:“後世子孫做官,如果有犯了貪汙罪的,不準進家門,死後也不準進祖墳!”

包拯在戲劇中的角色是正淨角,也就是我們通俗所稱的“大花臉”,而這個角色在戲曲裡多表現的就是清正廉潔,鐵面無私。“黑臉的包公,白臉的曹操!”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首戲曲,黑臉似乎是包公的代名詞,但是歷史上包拯卻是個小白臉,哪有劇中給人塑造的那麼黑!

包拯自幼就懂得孝敬長輩,恭順父母。因為父母年事已高,他竟然還選擇辭官只為多陪陪父母,果斷的卸任了官職!但是朝廷也很看重他,想要授予他別的官職,可是包拯因為不忍跟父母骨肉分離,放棄了大好前程,安心在家裡贍養兩位老人,直到父母皆去世以後,還仍堅持著要守滿孝期。最後還是在鄉親們的你一言我一語勸誡下才不捨的離去。在古代的時候,因為通訊都不是非常的方便,想要知道一個人的德行,靠的就是名聲!在孝大於天的傳統道德規範下,包拯毫無疑問的出名了。

有才華還有人品德行,包拯就這樣踏上了他的鐵面無私斷案之路。包拯在被任命為開封府知府後,他最恨貪汙舞弊、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的官員,所以包拯就決定要打破開封府的舊律,讓更多的百姓可以直接到他面前告狀。這種做法使官員不用在被底下的人矇蔽,防止了冤假錯案的發生。在包拯任知府的階段,開封府一派清明,連皇親國戚都不敢像以前一樣囂張,收斂了許多,那其他小官小吏們更加不敢犯罪!

當時有很多的權臣顯貴家族的人。都私下圈地建設自己的莊園,可是久而久之,惠民河的上游水流都被截住了,漸漸的,下游的百姓們的莊稼就無法得到灌溉,民以食為天呀!老百姓們都無法生存,就到包拯面前申訴。包拯突然得知這消息後很是憤怒,他不怕權貴的報復,下命令把這些侵佔了河道的莊園全部毀滅。他為人嫉惡如仇,執法如山,任何權貴都無法阻止他為老百姓討公道。

包拯的一生都很嚴厲正直,就有了包青天的稱呼,百姓們都尊稱他為青天大老爺。可惜他在64歲那年就因病去世了,他去世那天,很多百姓們都自願為他送葬,大街小巷都佔滿了送他離去的人。


奇點歷史


包拯【999年5(四)月28(十一)日星期天-1062年7(五)月3(廿四)日星期三】,生肖豬,星座雙子座,字希仁,淮南路廬州合肥縣東鄉(今包公鎮)小包村。包拯在民間神一樣的存在,是最好的清官,民間演繹著他的傳奇。在歷史上包拯的確剛正嚴明,盡職盡責,得罪了很多重要人士,然而他卻能官運亨通,人生的結局也都是非常美好!

1062年,時任樞密副使的包拯去世。狸貓換太子的主角宋仁宗,親臨弔唁,還為我們的包青天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定諡號為孝肅。包拯的確是孝順而嚴肅的人物,他與歐陽修、范仲淹號稱宋朝三孝子。包拯為父母曾三次辭官。嚴肅的包拯,他抨擊了61位朝臣,彈劾多人,得罪多人,卻創造26年有27次的升遷。可見包拯不僅能幹而且聰明,關鍵是有謀略。那麼他這美好的結局是怎麼實現的呢?

包拯是官二代,其父為包令儀,跟文洎是世家。包拯排行老三,其長兄包堂,次兄包穎。包拯其遠祖就是《申包胥哭秦廷》的主角申包胥。大家都知道包拯彈劾過國丈張堯佐,激動之處,噴得宋仁宗臉上都是唾沫星子。至於狀元宰相宋癢、三法司張方平更是被包拯等人彈劾,而且還都彈劾成功了。理由是說張方平違法,後來讓宋癢他弟宋祁掌管三法司,結果又被包拯彈劾了——說宋祁人品不平。皇帝很納悶,這人不行,那人不行,莫非你想幹?就讓包拯掌管三法司。提攜曾鞏發現蘇軾的歐陽修跟宋祁編撰過《新唐書》,歐陽修很生氣就彈劾包拯,問得恰恰正是皇帝納悶的。弄得包拯都不好意思掌管三法司了,當即辭職,但沒被批准。

請問為什麼?包拯有人,包拯朝中最鐵的人就是文彥博。文彥博的父親是文洎,跟包令儀是世家。文洎的祖上本姓敬,因為避諱石敬瑭的“敬”改成了“文”。後晉滅亡後,其祖上又姓敬了,可不久又改為文了。因為趙匡胤的爺爺叫趙敬!包拯比文彥博大七歲,但兩人是同年進士。世家、同年,這才叫緣分,於是又親上加親,好上加好,又結為了兒女親家,包拯之子又娶文彥博之女。文彥博仕途比包拯順利,兩人關係鐵難免提攜。文彥博三度出任宰相,輔佐過四任皇帝。

其實包拯跟其他同年的關係也非常好。比如小包拯9歲的韓琦,文彥博罷相後,韓琦接任,而包拯仕途就更順利了。韓琦僅僅上任21天,包拯就由權知開封府(絕不開封府尹),升為御史中丞。富(弼)、歐陽修)、包(拯)、胡(翼之),被認為是北宋嘉佑間真正稱職的“四真”——宰相、翰林、中丞、先生。同年中還有小包拯12歲的吳奎,她們共同彈劾過張堯佐、宋庠、李淑等人。耐人尋味的是包拯在彈劾那麼多人中,1027年的進士為官的人,他都一個都彈劾過。1027年的狀元是王堯臣(商丘虞城)、榜眼韓琦、探花(商丘虞城)趙概,此外還名相王旦的兒子王素等。這就是“團結的力量”。

垊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宋癢、宋祁、張方平都是河南省商丘人,就是范仲淹也是在商丘應天學院求學的。福垊還發現了包拯和范仲淹的相似之處,儘管范仲淹是維新派,包拯是守舊派。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發現相似的地方了嗎?



福垊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包拯在歷史上是病逝的。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公元1062年,因病離開人世,享年64歲,想來“包青天”還是一個跨世紀的人物。


最近央視黃維德版的包青天《開封府傳奇》引發熱議,又一次喚醒人們對包青天的懷念。尤其黃維德瞪眼式的眼睛讓很多網友吐槽。但是我們仔細看劇就可以發現包拯在哥哥嫂的撫養下經歷了一個滿是缺憾的童年,起初的瞪眼和彆扭或許就是在向我們展示包拯讓人同情的童年。看的出黃維德的表演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包拯,包希仁是安徽合肥人。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並在家鄉安徽省的天長縣擔任知縣。任期滿後,因為政績卓著被派到廣東省端州治理端州。端州盛產硯,每年向朝廷進貢,包拯在任期間政治政績,百姓十分感恩,集體為他打造了一個硯臺,包拯沒有不接受。在93年版的電視劇《包青天》中,包拯將硯臺從山上扔下,還給了端州大地。

宋仁宗期間,張貴妃得寵。宋仁宗多次要提拔張貴妃堂兄張堯佐,張堯佐官至戶部侍郎以後,宋仁宗仍然想再三提拔。當時作為監察御史的包拯,多次上書,認為宋仁宗提拔張堯佐與法度不服,任人唯親,這是錯誤的。包拯的觀點得到了當時的諸多擁護,宋仁宗只好作罷。後來張貴妃又一次煽風點火,想要讓宋仁宗提拔張堯佐,包拯再次制止。張堯佐也算識時務,自己拒絕了宋仁宗的任職。



提到包拯就不得不提一下開封府,其實歷史上包拯在開封府任職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在這一年裡,包拯就把據說當時最難治理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包拯鐵面無私對於違法權貴和驕橫府吏同樣法不容情,嚴加懲辦。包青天的名聲也傳遍了開封的大街小巷。包拯的鐵面無私的故事也被寫進了小說,話本中。在元朝的元曲中就有很多“包特製”的故事,而“包特製”就是當時老幼婦儒門對包拯的親切稱呼。




紅雨說歷史


包拯是我們所熟知的一位清官,他鐵面無私,一生都為國為民。由於他當官清廉,又處處為百姓著想,因此被後人傳頌,包拯的美名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一段佳話。


包拯一直活到64歲,混跡官場二十多年,包拯從一個小縣令開始做起,一路扶搖直上。包拯憑藉的不是玩權謀,而是踏踏實實為百姓辦事。

包拯之清廉受到百姓稱讚,也因此引起了仁宗的注意,仁宗對包拯十分欣賞。包拯曾多次頂撞其他大臣,甚至皇帝。他不畏權貴,公正無私,實在令人欽佩。


包拯最後是病逝的,也算是善終。包拯得罪權貴不少,最後能得善終,也是好人也好報了,包拯那時是樞密副使。


麥地傳奇


包拯,是北宋王朝宋仁宗在位時,著名的的大臣。包拯之所以能鐵面無私,執法如山,清正廉潔,和他的所處那個時代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看一個時代能出清官,那是因為有英明的君主。包拯一生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以他的性格,是很難在官場上立足的。為什麼包拯能善始善終,離不開仁宗皇帝愛護和支持。君臣相知,信任有加,才成就了包拯。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九年(公元999),廬州合肥人。官宦之家,家境殷實。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以務農為生。父親包令儀,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後來父親致仕返回原籍,贈太保。母宣氏,贈馮翔郡太夫人。弟兄三人。包拯為小。長兄包瑩,二兄包潁均早年去世。家中只剩包拯一個獨子。包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考中進士。這一年包拯28歲。出任今天的江西永修知縣。包拯因為父母年邁,無人照料,就上奏請求在合肥附近任職。後朝廷改任包拯和州監稅。包拯父母身體有病,捨不得他離開,包拯便辭官回鄉,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滿,包拯在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才回吏部接受調任。朝廷任命包拯為安徽天長知縣。包拯上任後,公正的處理了許多積案,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好評。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是朝廷的貢品。歷來官員都私拿截留,作為賄賂朝廷大臣的物品。包拯上任後,一改舊習。決不多收一塊。離任時,自己用過的硯臺,都造冊上繳。為此,減輕了造端硯百姓的負擔。慶曆三年,包拯擔任監察御史。他上書朝廷,反對送契丹歲幣,應操練軍隊,加強軍備。

公元(1045)年,包拯奉命出使契丹。他看到契丹軍隊整日操練,蠢蠢欲動。上書朝廷派“素習邊事”的將領守邊,重視代州軍事將領的選擇。慶曆八年,包拯調任河北路轉運使。這個職位離前線太近,官員都不願意在這裡任職。包拯上任後,他上書朝廷免除秦隴地區向百姓徵收造船木材,七個州交納的過橋竹索賦稅,總共有幾十萬之多。皇佑二年,包拯任天章閣待制,任諫官。他以魏徵為楷模。他把魏徵的三篇奏議,認真書寫,上奏仁宗皇帝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明辨是非。除出苛政,愛惜人才,嚴正刑律,遠離聲色。仁宗多采納實行。仁宗寵愛張貴妃,把他的伯父張堯佐也提拔重用,而張堯佐無才無德卻三次升官。包拯三次彈劾,仁宗無奈,最終罷免張堯佐。

三司使張方平,利用手中權力,假公濟私。東京城有一個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一家酒坊,因經營不善,欠下官府小麥,摺合現錢一百多萬貫,一時拿不出來,張方平下令劉寶衡變賣家產抵償債務,同時,他又乘人之危,指使人用極抵的價格買下劉寶衡的家產,從中謀利。包拯知道後十分憤怒,上書彈劾他,張方平被罷官。包拯在當諫官期間,對官員的不法行徑都予以彈劾,包括宋祁。宋祁是名詩人,他在四川當官時,生活奢靡,每頓飯不少於三十六個菜。其中葷菜十二道,十二道素菜,十二道半葷半素的菜。養了三十二名侍女為他搖扇,捶背,敲腳。每天晚上都有一名丫環陪侍。宋祁十分好色,凡是自己看上的良家婦女,就千方百計也要娶回做小妾。他道德敗壞,民間議論紛紛,官聲很壞。包拯對宋祁的醜聞上奏朝廷,宋祁被罷官。張可久,身為轉運使,自己賣私鹽一萬多斤,終飽私囊,貪汙腐化。包拯上奏朝廷嚴厲處置,張可久被流放邊關。汾州知州任弁,在任期間公權私用。他把一百多名士兵役使為他做私人工作。有的織造駝毛緞匹,有的為他做私人家務。佔用的工役達二萬三千六百多個,摺合細捐一千六百餘匹。按宋朝法律,這是一種嚴重的罪行。是要充軍流放三千里,還要罰銅十斤。包拯大力彈劾,仁宗皇帝念及任弁的功勞,免予處罰。包拯據理力爭,仁宗無奈只得罷了任弁的官。流放三千里。王逵出任地方官時,橫行不法,隨意增加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一次就多收了三十萬貫,王逵用這些錢賄賂京官,謀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慘忍。隨意殺害百姓。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可他在朝中有靠山,受朝廷寵信,官運亨通,甚至升任到淮南轉運使的職位。包拯為民請命,七次上書彈劾罷免王逵。有一次在仁宗面前慷慨陳詞,唾沫都濺到皇帝的臉上。在包拯的不斷彈劾下,王逵終被罷免。

嘉佑二年(公元1057)包拯任開封知府。開封知府,一般都由親王,威望高的大臣兼任。開封知府比較難當。一是,天子腳下,皇權可以隨便干預地方事務。二是,皇親國戚,高官顯貴都聚集在這裡仗勢欺人,干預司法,人情關係網大,不好得罪。包拯上任後,秉公執法,鐵面無私,執法嚴峻,謝絕一切說情,送禮之事。他不徇私情,讓京城的達官顯貴,貴族子弟等等都不敢胡做非為,京城風氣為之一新。包拯對自己曾經做過評價,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恩仇。廬州是包拯的家鄉,包拯在廬州時,許多親朋故友,仗勢欺人幹了許多不法之事,包拯大義滅親,嚴厲執法,不徇私情,將他的一個舅舅在公堂上依法懲處,自此之後,親舊都規矩守法。無人敢胡做非為。嘉佑七年,包拯病逝,年六十四歲。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包拯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執法如山。他的一生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個仁義的皇帝可以包容他,信任他,給他可以發揮的舞臺。在許多包拯這樣的官員的努力下,北宋出現了近代陳演格先生所說的“華夏民族之文化,歷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時代。欲知詳情,請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