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家庭債務的增加

近些年,隨著創業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在尋找資金,政府也大力的推出一些金融創新項目如開放民間借貸和P2P,力圖使市場上的利率水平下降,給更多的人創業創造機會,很多的風險投資公司也在不停的尋找項目,孵化創新企業,經濟快速的增長,讓中國人感嘆我們處在一個美好的時代。

但是隨著經濟快速增加的同時,債務也突然加大了,我們看到雖然政府2017年有14.4369萬億的財政收入和2.8222萬億的非稅收入,合計17.2592萬億的龐大收入,但還是有2.38萬億的支出與收入的差額,通過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國有債券餘額在13.41萬億,地方政府債券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6.4706萬億元,但相較於政府債券來說,畢竟政府有預算進行管理,有稅收和土地財政的支持,只要是每年通過借新還舊還是可以進行化解的。

比較令人擔心的就是企業貸款和居民消費貸款,金額就更加的驚人。這其中居民消費負債40.52萬億元、政府債務總規模44.63萬億元,中國公司信用債券總規模為18.3252億元。這個數字加上81.02萬億元的間接融資規模,得到99.35萬億元的企業債務總額。如此多的債務對於老一輩人曾經自豪的國家既無內債,也無外債的情況真是有了天壤之別。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債務如此的飆升呢?

從2008年開始的4萬億投資拉開了城市化進程的過程,這些年隨著政府對城市基礎建設的投資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大幅提升。為了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資金缺口,中央政府放開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口子,藉助這些影子銀行,對底層資產土地的多重質押,創造了大批的資金,解決了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融資問題。這種用土地做抵押的槓桿化融資,提高了抵押品(土地和住房)的價格,也同時推高了地方政府和家庭的債務水平,隨著債務的不斷增加,其擴大生產的效率逐漸被利息產生所吞噬,實體經濟開始逐漸的減少有益的創新和改造。實體經濟的利潤率的下降又反過來使得失業率和企業經營困難,會產生企業債務和家庭債務的兌付危機。

有的經濟學家說,2017的強勁的外貿出口使得政府有機會緩解了債務問題的集中爆發,政府果斷了進行了去槓桿的調控,而2018年的上半年的稅收還顯示各方面的經濟數據還是在增長的,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利潤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到6-7月份隨著貿易戰的加劇,很多的企業債,P2P開始集中暴雷,不能完成兌付,8月份大批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暴雷,300家左右的企業股價下跌至質押價格以下,一度也傳出了國進民退的言論,國家迅速行動,通過各種方式對中小企業進行幫助,也通過各種形式肯定民營企業的重要意義,在有步驟的化解債務問題的影響。後續不乏出現各種減稅降費的支持手段。

對於家庭債務的結構來看,2017年的數據顯示住房貸款21.9萬億,個人經營貸款9萬億,消費類貸款9.7萬億元,P2P及消費平臺貸款2萬億元。2010年至今,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上升,截止到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4萬元,比2010年近乎翻一番。但是我們的國民儲蓄率卻從2010年的51.55%逐步走低至2017年的46.38%。截止2018年6月,居民儲蓄存款在69.24 萬億元,增加速度有所下滑,儲蓄資金除了購房以外,還向基金和餘額寶等寶寶類貨幣基金進行轉移,曾經輝煌一時的股市,受到2015年股市劇烈波動的影響,毫無吸引力,資金不斷外流。而最該增加的日常消費類則出現了一定的下滑,像家電類產品,服裝,日用品都有明顯的下降。

雖然在短期內居民“加槓桿”可以刺激消費進而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居民債務的快速增長會顯著提高債務負擔,並對消費水平在中長期內的提升形成抑制,進而影響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凡是近幾年貸款買了房的消費者,都能感受到貸款利息壓力,對個人消費乃至結婚生子所帶來的資金上的壓力。尤其是在生二胎等問題上,還房貸的壓力確實是每個人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其實對於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在城市中生活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大城市落下腳來,購買房屋是一個很實際的方法,雖然不能落下戶口,但是還是可以在大城市中謀得自己的一塊天地。有人說房屋就是先來的人收割後來人的工具,誰先買了房子,雖然負債很痛苦,但是隨著後來人的不斷湧入,他們就得高價從你的手裡把房子拿走,所以是犧牲現在而成就將來。甚至網上還流傳了很多的炒房技法,如何養社保,辦理信用卡貸款,尋找老破小,不斷進行鳳變冰的嘗試,這一些都是在城市化不斷的進行,人口越來越集聚的前提之下,房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的。如果房價下跌或者平穩,這種高槓杆的交易也是非常危險的。炒房在目前情況下是不足取的。

按照去槓桿政策的規劃,至少在3年內減少50萬億的槓桿資金,平均需要一年減少16萬億左右的債務,去槓桿的目的是通過減少投資,合理的配置資源,使供求平衡,企業在微觀的實體上產生利潤,而不是讓資金鍊斷裂,把企業殺死。

對於家庭來說,無論資產的價格如何變化,還要保持一定的資金用於日常的消費,不要過於加大槓桿,畢竟這種通過對基礎資產的重複加槓桿的模式已經不能成立了,就是即使政府在加大貨幣的投放力度,我們也不能從實體經濟中掙到錢來彌補高額的利息了,所以即使有利潤也要考慮資金成本的多少,加槓桿可能能掙到錢,但也可能血本無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