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近的“債務-通縮”陷阱

近年來中國整體經濟槓桿率迅速攀升,尤以非金融企業部門為重。截止到2017年末,我國政府部門槓桿率36.2%,居民部門49.0%,而非金融企業部門高達156.9%。

債務與信貸問題一直是宏觀金融領域的研究重點。最早刻畫信貸摩擦的經典理論是Fisher提出“債務通縮”,將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解釋為債務泡沫破滅導致的經濟衰退,並將大蕭條抽象為“企業償付貸款-拋售資產或商品-價格水平下降-加重實際債務負擔”等九個步驟。當企業債務過高時,債務觸及上限將導致企業拋售資產,引發“債務—通縮”。導致資產價格驟降、投資下降、經濟突然停滯。

漸行漸近的“債務-通縮”陷阱

從我國的運行實際來看,在非金融企業部門中,最有可能發生“債務-通縮”風險的是上游行業,尤其是國有“殭屍企業”。2007年次貸危機以後,上游國有企業由於存在“國家擔保”,往往成為商業銀行信貸追逐的對象,“信貸錯配”問題也應運而生。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急需獲得信貸支持的私營部門(特別是小微企業)在經濟蕭條時不存在“背書方”,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商業銀行會對民營小微企業敬而遠之;另一方面,當時並不急需資金的國企往往被商業銀行“求”著貸款。此後每當經濟下行時,這種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貸錯配就表現的尤為明顯。

在2015年美國開啟新一輪加息週期之前,包含中國在內的主要國家和經濟體都心照不宣地施行量化寬鬆。截至目前,次貸危機已經過去了十年,美國早已宣佈退出QE,其它國家和經濟體雖有遲疑,但遲早也會走向退出QE之路。量化寬鬆及時應對了經濟蕭條,卻留下了不少“後顧之憂”,我國龐大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暫且拋棄地方政府債務不談,單就分析上游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在資產價格出現下行時,就足以引起名義債務不變而實際債務增加,因而誘發“債務-通縮”陷阱。

目前來看,“債務-通縮”風險已經漸行漸近,具體表現為恐慌性拋售地產引發的不動產資產價格下降和PPI下行導致的上游企業利潤被壓縮。

不動產方面,上游國企投資房地產的比例不得而知,但仍可從A股上市公司的行為窺見一斑。據統計,目前有97%的A股上市公司都存在投資房地產的行為。這意味著,一旦地產價格下跌,會嚴重侵蝕所有者(企業)資產端。不幸的是,伴隨著房產稅的預期出臺,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地產價格經歷了一輪“居民戶拋售-價格下降-加重企業所有者擔心-企業拋售-價格進一步下降”的過程。好在四季度以後,社會對房產稅出臺的預期時間逐漸確立,房地產拋售才略有緩和。但部分城市房價仍然已被“腰斬”,這就意味著多數持有者(企業,暫不考慮個人)的資產大幅縮水已經是既定的事實。

產品價格方面,在上游企業中,存在大量與黑色系、原油產業相關的“殭屍企業”,需要源源不斷的流動性“續命”。當產品價格下跌(PPI走低)、利潤受壓縮時,“續命錢”被縮水,極易引發違約潮。特別地,近兩個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不斷走低,以鋼鐵為代表的黑色系等工業金屬也出現價格滑坡,嚴重抑制了上游企業利潤,加重了償債負擔,市場對於明年價格的擔憂也從起初的“滯脹”轉為當前的“通縮”。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7%,前值3.3%,下降0.6個百分點。

在主要行業中,負面影響最大的是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上漲24.4%,比上月回落18.4個百分點;其次是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上漲17.6%,回落6.4個百分點;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上漲3.9%,回落2.2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上漲5.3%,回落1.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近段時間以來的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已經對我國PPI出廠價格指數造成了實質影響。儘管PPI-CPI剪刀差的壓縮有助於企業利潤從上游向中下游傳導,緩解“國進民退”現象,但利潤壓縮也加重了包含殭屍企業在內上游行業的償債負擔。根據經驗,在企業償債負擔加重時,會優先考慮拋售高流動性資產(如股票),在這部分資產消失殆盡時,則會進一步拋售次高流動性資產,直至不動產。

前文已經提到,目前對“債務-通縮”的擔憂主要表現為恐慌性拋售地產引發的不動產資產價格下降和PPI下行導致的上游企業利潤被壓縮。這兩者是否存在緩解的希望呢?

不動產方面,經歷了長時間的“三去一降一補”以及以防風險為主的“三大攻堅戰”,當前地產行業“緊箍咒”成為不爭的事實,預計未來整體放鬆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2019年部分城市地產限制措施在邊際上可能會有所放鬆。同時,如果明年採用中性偏寬鬆的貨幣政策,流動性和信貸的放鬆也會間接提振房地產市場。所以,未來房價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穩”是大概率事件,因為房價的大幅下滑意味著主要資產價格下跌(無論是企業部門還是居民部門皆如此),不利於提升投資和消費,而房價“穩住”才符合多數利益。

產品價格(企業利潤)方面,主要還是看國際原油價格有沒有回暖的希望。今年10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出現了快速的下跌,WTI與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在短時間內的回落幅度分別高達35%和32%。

原油價格本身是供需關係的直接反應,主導需求端的核心因素是全球宏觀經濟形勢,這一點將直接決定原油總需求的變動方向。10月份,世界銀行下調了2019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降幅0.2個百分點。對於美國而言,未來聯儲的加息預期成為制約經濟增速的關鍵因素;對於日歐等非美髮達國家和經濟體而言,受到“逆全球化”浪潮影響,出口備受打擊,工業產出也有所回落。

對於供給端而言,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導致原油產量供大於求。一是伊朗問題,特朗普上臺後奉行“美國優先”戰略,於今年5月退出《伊核協議》,並在8月和11月重啟對伊朗的兩輪制裁。然而在第一輪制裁實施並推升油價之後,特朗普開始表示對高油價的不滿,之後提出了赦免清單,包含中國在內的八國獲得赦免,導致第二輪制裁原油多頭的預期落空;二是沙特籍記者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領事館內被殺一案,為特朗普通過對沙特方面施壓的計劃提供了空間,沙特王儲妥協承諾原油供給不減少;三是美國頁岩油產量持續高速增長,根據EIA近期公佈的原油產量數據來看,美國總體原油產量已經達到1170萬桶/天,相比去年同期增產超過200萬桶/天,超越沙特的1063萬桶/天和俄羅斯的1141萬桶/天,躍升全球第一大產油國。與此同時,11月下旬的EIA報告中所披露的美原油商業庫存出現了歷史罕見的10連增,加劇了市場對後市原油價格的悲觀預期。

好消息是,前期引領原油大跌的部分因素已經出現改觀。12月7日,歐佩克會議傳來重磅消息,歐佩克內部已同意減產80萬桶/日,“歐佩克+”減產幅度為120萬桶/日;協議將於2019年1月起實施,持續6個月,將於明年4月再次評估。隨後,歐佩克發佈的公報顯示:將在2018年10月份的基礎上減產石油80萬桶/日,2019年1月份生效,持續6個月。受此消息影響,布倫特原油期貨一度大漲6%,最高報63.73美元/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