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張燕玲:五次金融工作會議給我們的啟示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1900字,讀完共需2分鐘

「观点」张燕玲:五次金融工作会议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張燕玲系前中國銀行副行長、國際商會執行董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11月27日《中國企業報》,原標題為《新時代金融科技企業應有新作為

近年來,金融科技企業發展如雨後春筍,各類創新產品方興未艾。傳統金融機構在做,新金融也在做。AI、AR、VR、3D等新技術的應用,已經可以監測銀行賬戶,虛擬貴金屬AR展示並在線支付。前九個月,我調研了一些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的情況,看到機器人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實際應用,如日常主機房的巡視,它發現了問題以後還能夠做簡單的處理並及時上報。數據中心對銀行運營和賬務操作的範圍包括了海內外所有的網點。

今年進博會的時候,立陶宛在上海開了一個“中國—立陶宛經濟合作論壇暨中國—立陶宛金融科技合作峰會”。總統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親自到會發表演講,宣講該國的金融科技政策,對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非常看好,呼籲中國企業到立陶宛投資。

以區塊鏈等為核心技術的科技金融公司,創新了很多平臺、供應鏈金融、大數據解決方案等等。但創新走得快,規範沒跟上。我擔心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新技術過於看重對資金的掌控而忽視了應該有的初心,即企業社會責任。

所以目前急需對金融科技企業給予定位、定性,制定業務標準、法律法規,避免以前那種野蠻生長的情況出現了以後再治理的被動局面。

比如,某產品廣告說“基於自有區塊鏈核心技術,將行業上下游的賬期資產實現了數字化和信用化,從而實現了數字資產切分、流轉和融通。”這其中似乎缺失了必要規範。再比如,某內部財務公司通過保理、融資、租賃對接,實現供應鏈融資利益最大化。這些好的理念在實施的時候如何防範金融風險?

金融科技的實質是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服務,而金融的本質則是控制經營風險。我們在金融科技某些領域實現世界領先之後,能否引領世界那就要看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建立規則造福人類。做到這一點,重要的基礎就是社會責任的承擔。任何一項創新要避免風險、良性發展,就必須考慮把它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放在優先位置。

「观点」张燕玲:五次金融工作会议给我们的启示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瞻前顧後”,意思就是我們考慮未來之前,必須先回顧過去的歷史,歷史能告訴我們必然,以便我們更好走向未來,總結歷史才能超越歷史。國家的金融政策是通過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部署的,我簡單地回顧一下五次金融工作會議情況。

1997年11月,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那時候三角債非常嚴重,我當時擔任中國銀行總行部總經理。那時的問題是三亂,亂集資、亂辦金融業務、亂設金融機構。對會議的印象是治理三角債,一是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要解決金融體制、機制制度方面的問題;二是明確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改革的重點,加強金融監管,防控金融風險,重申信貸自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強令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嚴禁信貸資金用於財政性支出,嚴禁以任何的形式懸空銀行債務。三角債問題已成社會問題,治理好三角債務,就是承擔社會責任。

2002年2月,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主要是部署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加強金融監管與國有銀行改革的思路進一步得到深化,會議還做出了改革農信社的決定,為此後農信社改革的全面鋪開確立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指導方針。

2007年1月,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主要是針對銀行股份制改革以後,公司上市、完善公司治理、轉變經營機制、深化分支行和基層行的改革這些問題做了部署。另外,國開行進行了全面商業化改革,成立了政府投資公司,加強了外匯儲備投資管理,加大發行公司債。

2012年1月,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提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優質金融服務,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切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去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主要內容是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的成本、提高資金配置的效率,以防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保證風險可控。防範金融風險後來被寫入了黨的十九大報告。

從這些歷史回顧,我們不難看出,金融所承擔的更大的責任具有強大的國家意義。因此我建議:第一,一定要處理好控制金融風險和創新發展關係。第二,金融和科技兩方面人才同等重要。AI人才大家在搶,金融的人才也很重要。金融科技所需要的人才是科技的高端人才和銀行業務結構人才相結合。同時金融行業要突破現在的條條框框

。第三,對金融科技發展應該有更高層面的規劃,要有政策指引。不成熟的情況下可能不一定能迅速有監管法律,但可以有政策指引。第四,成熟的產品要儘快頒佈標準,並進行推廣,制定市場管理規範。第五,儘早完善市場監管法律和制度。

做到這些,至少我們會從制度上、監管上對金融科技創新做出規範和保護,讓它們作為金融事業不脫離根本,服務好社會。在這個基礎上,我相信新時代金融科技企業一定會有新作為。

長按關注

並附帶官微二維碼

「观点」张燕玲:五次金融工作会议给我们的启示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