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侯爵,为什么“齐桓公”称公,而不是齐桓候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国君对贵族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比如明朝时期,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等。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那么,问题来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侯爵,为什么“齐桓公”称公,而不是齐桓候呢?

齐国是侯爵,为什么“齐桓公”称公,而不是齐桓候呢?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在田氏代齐之前,齐国的国君一般被称为公,比如齐献公、齐桓公、齐灵公、齐景公等。对此,很多人要问了,齐国只是侯爵,为什么国君称公呢?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齐国如此,就郑国、晋国、秦国等诸侯国,要么是侯爵,要么是比侯爵更低的伯爵等,但是,对于这些君主,也都称公,比如晋文公、晋悼公、郑武公、秦穆公等。

齐国是侯爵,为什么“齐桓公”称公,而不是齐桓候呢?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周朝时期,谥号里面的“公”,是一种尊称,而非爵位。也即对于齐国、郑国、晋国、秦国等诸侯国的国君,谥号里面的“公”和原先的爵位是不能划等号的。彼时,诸侯这一级别,谥号基本统一为“公”。与此相对应的是,士大夫这一级别,谥号基本统一为“子”。“公”可以作为诸侯的通称,这是客观事实。但那已不是爵称,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是尊称。何休《公羊传》隐公元年注云:“鲁称公者,臣子心所欲尊号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之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称公。”

齐国是侯爵,为什么“齐桓公”称公,而不是齐桓候呢?

在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一样,国君也是侯爵。但是,鲁国国君在国内,臣子则可以尊其号为“公”。这在周朝这一历史阶段是一条不成文的法则。这条法则还不仅限于侯爵,也通用于“伯子男”等各级诸侯。由此,对于秦国、郑国等诸侯国的君主,也可以称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春秋》等史料记载其它国家诸侯朝会时,一律称呼各个诸侯国原本的爵位。如《春秋》庄公十六年载幽之盟曰:“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齐国是侯爵,为什么“齐桓公”称公,而不是齐桓候呢?

最后,换而言之,史书中说法还是很严格的,比如“郑伯克段于鄢”“晋侯秦伯围郑”,不是谥号和不是称呼自己国家君主的情况下,称呼都是用本来的爵位。比如春秋时期,虽然齐桓公是当时的霸主,但是,其他诸侯国在称呼齐桓公的时候,往往会称呼为“齐候”。此外,在周天子之下的诸侯国中,也是存在公爵诸侯国的,比如宋国。因为国君是商朝王室的厚待,所以西周建立后,周王室将宋国国君封为公爵,宋国国君为子姓宋氏。由此,对于宋国君主来说,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其他诸侯国,都会称呼其为宋公。正是因为爵位上的尊贵,宋国在和齐国、鲁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会盟的时候,往往也会有一个靠前的座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