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心學管窺: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聖人之性也。苟不知而強知,非情而何?失性而情,則眾人矣。

【目】

知之不知,勿欺而蔽,性誠而無妄則然。若強不知為知,任情多妄,而欺蔽甚矣。性則聖,情則眾。

邵子心学管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管窺】

這段話是針對《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而感發的。其中提到兩個概念,「性」與「情」,這兩個字,大致可以翻譯為「本性、真性」和「情緒、情感」等。

邵康節指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聖人的本性。如果不知卻非要裝作知道,那不是情緒作祟又是為何?失去了本性的觀照,而被情緒左右,那就成普通人了啊。

黃畿認為,無論知道或者不知,都不要由欺騙而矇蔽,這是本性真誠沒有虛妄的體現。如果非要把不知假扮知道,那就是聽任情緒左右而增加了很多虛妄,這樣由欺騙而矇蔽就嚴重了。遵循本性,那就是聖人;聽任情緒,那就是普通人。

理學家之性、情,並非理智與情感之對應。性是真性,情是妄情,都是一心的體現。相對而言,真性更為根本,妄情更為隨機。如孟荀性善、性惡之爭,就是關於真性的討論,而喜怒哀樂等則屬於妄情的層面。真性是相對穩定的,妄情是隨時而動的,遇到順境逆境,喜怒隨之。一個被情緒左右的人,的確成不了什麼事,更不用說當所謂聖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