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真的是不治之症嘛?

鑫鑫的逝水流年


如題,可以肯定的回答您:憂鬱症,可防、可控、可治!


憂鬱症,也被稱作抑鬱障礙。憂鬱症患者常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情緒波動較大,嚴重時會出現自殺傾向。部分患者伴有焦慮情緒,且通過激烈運動發洩情緒。嚴重憂鬱症患者會有妄想、幻覺的症狀。

憂鬱症的主要病因尚不併不明確,但與社會環境、心理、生物因素等有關係。

1. 藥物治療。到專業醫療機構,在醫生的指導下,遵醫囑服藥;

2. 心理療愈。聯繫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或催眠師,從心理層面引導,輔助療愈;

3.自我療愈。首先要更好的接納自己,同時通過一些舒緩類的運動、增加和身邊人的肢體接觸等,有助於更好的緩解和療愈。

憂鬱症的治療,可根據自身的情況,結合醫生、心理諮詢師的建議,綜合性的療愈。

症狀較輕的患者,可在家人的陪同下進行一些休閒活動(如:到戶外散散步等),能夠更好的釋放負面情緒。同時,患者的身邊人(家人、朋友)應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和安慰,多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想法。更多的陪伴,能讓憂鬱症患者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注意事項

部分憂鬱症患者在治療痊癒後,可能出現復發情況。如患者復發達到3次以上,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或者服用藥物控制憂鬱情緒。

另,憂鬱症患者痊癒後仍有必要按時進行門診隨訪觀察,定期瞭解療愈情況。


祝安好!


催眠師輝哥


憂鬱症真的是不治之症嘛?

任何疾病都一樣,不知道原因,找不到方法,都是不治之症。在以前,不治之症就更多了,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的發展,很多病都找到了原因,研究出了應對方法,也就可以治好了。

憂鬱症,規範的叫法是抑鬱症,是一種長期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的心理疾病,也是很常見的心理疾病,據說全國已經有幾千萬患者。分析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基本都是極度自卑的人,不敢面對失敗的人,在經歷了某些挫折,打擊之後,不能理性的評價自己,不能客觀的看待事物,而是盲目自責,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己的將來沒有希望,越想越焦慮,長期的高焦慮形成抑鬱。

在調整抑鬱症的時候,就是利用患者過去的成功體驗,發現他們性格中優秀的部分,通過交流學習,通過暗示訓練,讓過去的那些優秀的品質重新塑造在大腦,形成自動化思維。

看到抑鬱症的本質,就不是不治之症。


霍體清


在我看來,抑鬱症和其他各種心理問題一樣,其實都是在通過痛苦,告訴你一些什麼,而你若能聆聽到症狀中的這份訊息,你的抑鬱症就沒有白得。更文藝的一句話,是一位高僧所說的:心一次次破碎,就是為了把心打開。抑鬱症帶來的痛苦體驗,也是這個目的,讓你用心去感受一些東西,從而更好地將心打開。

我曾是抑鬱症患者,而且抑鬱的特質一直如影相隨,跟隨了我這一生。所以我既是患者,也是心理醫生,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談談它。

我曾因失戀得過抑鬱症

我是在北京師範大學讀研究生時得的抑鬱症,由頭非常老套:失戀。抑鬱症的經典症狀“三低”,即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語言行為少,我都有;多次有輕生的念頭;社會功能嚴重喪失,研二、研三兩年只拿了一個學分,沒法畢業,不得不申請延遲一年畢業。

單一不同的是,那兩年我的睡眠特別好,簡直是有生以來睡眠挺好的兩年,直到現在都沒有那麼好。抑鬱症的晚睡早醒的症狀,沒有發生在我身上。

為什麼?因為那兩年,我無形中符合村上春樹小說中常描述的情況——男主人公在情緒或境遇非常糟糕時,潛入井底,在井底就那麼待著,結果發現了一條路,從井底走出來,正好是他要去的地方。即我沒有和抑鬱抗爭,我就讓自己和抑鬱共處,在抑鬱中那麼待著。因為沒有抗爭,也沒有喪失了人生目標等方面的追求,所以,我可以很徹底地在低落中入睡。

沉入井底,自我觀察

但假若只有這一點,抑鬱也許會將我帶到很可怕的地方。關鍵是自我觀察:我任由低落的情緒流動,並在這時觀察我的情緒情感、我的身體感受、我的思緒……

這種工作有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在抑鬱症持續了快兩年時,突然有一天,我感覺到了不同,就好像是我內心中本來有很多條河流,但它們過去是堵塞的,或者相互擰著的;但突然間這些河流通暢了,它們流動起來,而且流向一個方向,最終匯入大海或者一個大湖。

這時,我發現自己像是突然間具備了一種本領:任何小說、電影,我似乎都能看懂了;任何人的故事,我似乎都能聽懂了。加上“似乎”是因為,這事當然沒有這麼相對。但的的確確,我對人性的理解,一下子達到了一個對我來說不可思議的高度。

以《十誡》、《藍》、《白》、《紅》、《雙面薇若妮卡》等影片聞名的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他一直在鍥而不捨地分析自己、認識自己,因為如果弄不懂自己,你就不會懂得別人的故事。

在這兩年的抑鬱症中,我正是在試著弄懂自己,而在沉入井底的兩年時間裡,這種做法對我而言,的確是大有成效。我把自己交給內在感受的流動,我不抗爭,也因而沒有切斷這份流動;與此同時,我又在觀察我的腦袋在想些什麼。對身體感受的流動和對思維之流的觀察,帶來了最終的變化。

蛻變,不是抗爭而是擁抱的結果

但這並非是學心理學而導致的有意識的做法,而是我自己自然而然的一種做法。

這也是目前心理治療的一種核心理念:治療抑鬱症,不是要消滅它,相反,是要擁抱它、接納它、認識它。

其實這兩年,我是感受走在前面,而思維遠遠落後,即感受上,一些卡住的東西流動了起來,這是療愈的關鍵;而思維上,我並沒有真正搞懂,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轉變。一直到現在,我還在不斷認識,這份轉變到底是怎麼回事。

另外,當時的轉變並不徹底,如我所說,雖然作為疾病的抑鬱症消失了;但作為我個人風格的被動、消極、憂傷的底色卻未真正改變。不過,我現在深切地體會到,這份底色也正在消失,我的人生從整體上正在完成一份蛻變。但要強調的是,這份蛻變,不是抗爭的結果,不是要消滅抑鬱這個可怕敵人的結果,而是擁抱它的結果。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我自己的這個做法——沉入井底,並不適合所有人。我後來逐漸明白,我能這麼做,是因為我有一個比較強大的自我結構,它成了一個容器,可以容納抑鬱的可怕感受在其中流動,而不被抑鬱撕碎。如果你的自我這個容器不夠強大,你感覺它很容易被你的抑鬱撕碎,那麼,你就很需要專業人士來作為一個外在的容器,容納你的抑鬱情緒在其中流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