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知之為知之,不……

一起學《論語》|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原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你懂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是智慧。” 

【啟示】

一、是不要強不知以為知,人生有涯而知識無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卻要裝知道就可能鬧笑話;

二、是裝知道就會關上學習求知的大門,老老實實承認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動力;

三、是要分清知道的與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過分重複學習,不知道的才是學習研究的重點。

2

【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不念叨‘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啟示】一是要正視問題,遇到不會解決的問題就要想辦法,不能應付搪塞,只有正視問題的人,才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別人對他才能提供具體的幫助,如果遇到問題搪塞應付,誰也幫不了他,誰也拿他沒有辦法;

二是在學習求知的過程中,只有自己不斷動腦子,老師對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問題,不思考問題,老師對他來說,其作用就不大。

【拓展】一個人的聰明不在於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於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於“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常唸叨著“怎麼辦”,並且力圖去解決它。

3

【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有錯卻不改,這才是真錯。” 

【啟示】

一是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錯誤,畏懼犯錯誤的人不可能取得進步;

二是犯了錯誤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三是要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不在同一個地方兩次跌倒。

   【拓展】

話題:知錯能改

引用論證:人非聖賢、孰能無錯;錯而能改,善莫大焉

1)巴金老先生在《小狗包弟》勇於反省自己在文革期間對小狗包弟犯過的錯。

2)二戰後,德國敢於承認發動大戰的錯誤,得到國際的認可和原諒,而日本則相反。

4

【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

 【譯文】子貢說:“君子犯了錯誤,就好像日食月食:犯了錯,人們都能看得見;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啟示】

一是有過錯,別人都能看見,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對領導者、公眾人物而言尤其是這樣;

二是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反而會贏的人們的尊重。

【拓展】

1)09年2月9日晚,央視元宵晚會董卿依然是主持人,當她為馬東參與的“五官評說”報幕時,我心裡不由得又緊張起來。她慢慢地一字一字地說著:下面請欣賞由馬季先生的兒子馬東參加的群口相聲“五官評說”(大意)。她說對了,她會心地笑了!馬東等五人上場後,又重提董卿央視春晚為一句“馬先生的兒子馬季”口誤,連春節也沒有過好。

  央視春晚主持人董卿,由於誤將“馬先生的兒子馬東”說成了“馬先生的兒子馬季”,她公開向郎昆導演、馬東及全國觀眾道歉。央視名主持董卿,為一句主持詞出現口誤而公開道歉,她的如此執著的精神是“知錯就改”的精神。

2)負荊請罪

一起學《論語》|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知之為知之,不……

3)溫家寶總理 2009年10月12日,溫家寶總理給新華社總編室發來了一封更正信,更正信中稱:“貴社昨天播發我的《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文,其中岩石學的分類,應為沉積岩、岩漿岩(也可稱為火成岩)、變質岩。特此更正,並向廣大讀者致以歉意。” 一國總理專程為講話文章中的疏漏而鄭重地發出更正信,這是絕無僅有的事。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溫家寶總理對科學、對學術的一絲不苟態度。其實,這種可貴的認真態度和“糾錯”精神,不單一名為民服務的官員應該具備,廣大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也應該像總理那樣身體力行。

5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子張》)

【譯文】子夏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  

  【啟示】

一是掩飾錯誤是人格卑下的表現,會鬧笑話,會讓人瞧不起;

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錯誤暴露出來的勇氣,因為只有暴露出來,才能得到糾正;

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不在於犯不犯錯誤,而在於能不能改正錯誤。

6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人能夠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夠使人顯揚。”  

  【啟示】道在這裡既是指孔子的主張、思想,人自覺修身,可以擴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擴大人。三國時期的一代大儒王肅如此解釋這句話:“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王肅的解釋比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這裡,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擴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煉來的,而不是別人賜予的。

7

【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嚴於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別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啟示】

一是一個人要善於自省,善於從自身找原因,要少責怪別人,而不要老是責怪別人會推託客觀原因,這樣才有利於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每個人都善於從自身找原因,善於自我批評,就會減少社會內耗,提高辦事效率;

二是從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減少怨恨的重要途徑。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嚴,那些要求別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卻寬鬆,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係,關鍵在於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

【拓展】與人相處——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秦]李 斯《諫逐客書》

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

──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法.雨果

8

【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譯文】子夏做了魯國莒父這座城邑的長官,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做事情不要貪快,不要計較(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啟示】

一是做事不能急於求成,急於求成會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甚至使人學會作假,而這些都會影響人達到真正的目的;

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個人太在乎小利益,就會忘記大根本,而區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關重要的。

【拓展】處事——欲速則不達(積累)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也可證明“毅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百丈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9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麼能啟動?”  

  【啟示】

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二是強調信用不僅指對人要守信,還要注意對自己負責,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標,不能迷失自己。

【拓展】為人治國---------誠信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而且要出自內心的真誠。真誠在社會上是無往不利的一把劍,走到哪裡都應該帶著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有了裂縫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 ——(瑞士)阿米爾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莎士比亞

曾子,又叫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妻哄小孩時隨口答應兒子要殺豬給他吃, 事後,曾子為了實現這個承諾真的殺了豬。“曾子殺彘”是則家喻戶曉的故事, 通俗而深刻地闡明瞭父母一旦有所承諾,就一定要守信兌現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

一起學《論語》|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知之為知之,不……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佈。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終於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 金。商鞅的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豎立起了威信,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的變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全國。

一起學《論語》|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知之為知之,不……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燃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就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美人一笑的花招後就憤然離去。褒姒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

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會在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

一起學《論語》|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之《知之為知之,不……

10

【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譯文】

子貢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使食糧充足,使武器裝備充足,百姓就會信任政府了。”

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項,那麼對於這三項先去掉什麼呢?”孔子說:“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裝備。”

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一定還要去掉一項,那麼對於剩下的兩項先去掉什麼呢?”孔子說:“先去掉充足的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沒有糧食也不過是死亡而已),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腳了。”

  【啟示】

對一個政府來說,守信對人民的承諾是他站得住腳的根本。

11

【原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說:“時令到了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 

  【啟示】一個人的品質高下,只有在矛盾衝突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來。

文中孔子認為: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骨氣: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

12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時間像這流水,晝夜不停地流淌!”

  【啟示】一是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從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

二是時間流走了就再也不會回來;

三是珍惜時間,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拓展】

角度:人要惜時奮幹

啟發:孔子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藉此勸戒後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惜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

——魯迅先生

【總結】

在人教版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的《論語》選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1、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幹

朋友們,你還有些什麼收穫呢?

歡迎留言告訴我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