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酸、噯氣、胃灼熱?胃酸過多的中醫辨證論治

反酸、噯氣、胃灼熱?胃酸過多的中醫辨證論治

胃酸過多,從中醫來講,大體分為脾胃陽虛,肝膽溼熱,水溼停滯,瘀血阻滯。“胃酸過多引起的上腹部燒灼感”,可歸屬於“嘈雜”範疇,其狀如枟景嶽全書枠所云:“其為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痛懊惱,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噁心,或漸見胃脘作痛。”中醫認為燒心多由胃陰不足,肝胃鬱熱所致,熱病傷津,暴吐大瀉,情志鬱結,嗜食,辛辣厚味均易發生燒心症狀。臨床上一般把胃酸過多分為下列7型:

1.肝胃不和:

症見:燒心,反酸,胸骨後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發作,胃脘脹悶,連及兩脅,善太息,噯氣頻頻,大便不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宜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方選:柴胡疏肝散合香蘇散加減。

組成: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蘇梗、陳皮、枳殼、旋覆花、鬱金、海螵蛸、延胡索、綠萼梅。中成藥有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

2.肝胃鬱熱:

症見:燒心、反酸不止,胸骨後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燒灼,口乾口苦,心煩易怒,嘈雜不適,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治法:宜清肝洩熱,和胃降逆。

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

組成:牡丹皮、青皮、陳皮、梔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貝母、黃連、吳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連翹。中成藥有加味左金丸。

3.氣血瘀阻:

症見:胸骨後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燒心反酸,脘腹脹滿,或有吐血黑便,噯氣不舒,形體瘦弱,吞嚥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

治法:宜理氣活血,和胃降逆。

方選: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

組成:丹參、檀香、砂仁(後下)、蒲黃(包煎)、五靈脂(包煎)、川楝子、延胡索、鬱金、當歸、茯苓、陳皮、半夏、三七粉(沖服)。中成藥有血府逐瘀顆粒、元胡止痛片。

反酸、噯氣、胃灼熱?胃酸過多的中醫辨證論治

4.寒熱錯雜:

症見:胃脘痞塞、疼痛,燒心反酸,噯氣頻頻,嘔吐洩瀉。有時既見口苦、口乾、口臭、胃中灼熱、想吃冷物,大便乾燥等胃熱症狀,又有胃部怕冷、進冷飲或胃部受寒後出現胃部不適、痛、脹等脾寒症狀,舌苔白黃相間而膩,脈濡數或沉緩或沉弦。

治法:宜辛開苦降,和胃降逆。

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

組成:半夏、黃連、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吳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中成藥有半夏瀉心片(丸)。

5.痰氣鬱阻:

症見:咽喉不適,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甚則咽痛,每因情志不暢而加重,時有燒心反酸,嘈雜不適,或咽癢咳嗽,或痰鳴氣喘,或聲音嘶啞,納差,大便不爽。舌淡,苔白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宜開鬱化痰,和胃降逆。

方選:半夏厚朴湯加減

組成:姜半夏、厚朴、蘇梗、陳皮、茯苓、白芍、香附、枳殼、煅瓦楞子(先煎)、鬱金。中成藥有沉香順氣丸、木香順氣丸。

6.中虛氣逆:

症見: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脹滿,食慾不振,噯氣,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宜補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組成:黨參、白朮、茯苓、陳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後下)、旋復花(包煎)、桂枝、炙甘草。中成藥有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片。

7.胃陰虧虛:

症見:嘈雜燒心,胸骨後或胃脘部隱痛,口乾咽燥,渴不欲飲,五心煩熱,乏力,或體瘦,大便幹。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或數。

治法:宜養陰益胃,和中降逆。

方選: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組成:沙參、生地黃、麥冬、玉竹、白芍、延胡索、茯苓、陳皮、半夏、煅瓦楞子(先煎)、香櫞、甘草。中成藥有陰虛胃痛顆粒、養胃舒膠囊。

反酸、噯氣、胃灼熱?胃酸過多的中醫辨證論治

胃酸過多食療方

1、赤小豆薏米飲

赤小豆30g,薏米30g,加清水文火燉煮30分鐘後取100ml汁液,再燉30分鐘後倒出剩下的100ml汁液,將2次的汁液攪勻,溫飲或涼飲。

主治:胃中灼熱燒心感輕度者。

2、金針冬瓜湯

幹金針菜20g,切段,開水侵泡20分鐘後與50g冬瓜絲入沸湯,片刻即好,加鹽,味精,點幾滴香油。

主治:輕度胃中灼熱燒心感。

有胃酸過多的朋友,也可以多吃一些小米粥。《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小米:”“味鹹微寒。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反酸、噯氣、胃灼熱?胃酸過多的中醫辨證論治

以上療法需根據個體情況辨證論治,如果出現胃酸過多等胃部疾病,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在醫生指導下正確服用相關藥物,切忌自行診斷,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除了積極治療胃酸過多的情況,生活中,我們還應從根本上進行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

胃酸過多的預防

1、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或睡前進食。

2、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菸酒, 生冷等對胃的損害。

3、飲食以清淡為主,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生吃瓜果要洗淨,不吃變質食物。

4、調節工作節奏,保證充足睡眠,睡覺時將頭部或床頭墊高一點,以緩解工作壓力。放鬆精神,保持平和心態。另外,加強運動,增強體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