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文化:唐代詩人杜荀鶴與巢湖

在唐詩的百花園中,“荀鶴體”自成一格;在唐代皖藉詩人中,杜荀鶴應稱冠冕。他的《山中寡婦》流傳久遠,婦孺皆知。詩人一生共給我們留下了三百二十六首詩歌,其中有兩首與巢湖有關,試與共賞。


合肥文化:唐代詩人杜荀鶴與巢湖



送人歸淝上


巢湖春漲裕溪深,才過東關見故林。

莫道南來總無利,水亭山寺兩年吟。

解詩之前,還是對詩人有關情況稍作回顧。杜荀鶴(836--907),池州石臺人,家世清寒,苦心於詩,在科舉征途上奮鬥了三十餘年,只因“帝裡無相識”,難登龍門,自稱“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窮人。”黃巢起義後,詩人回到故鄉,“家在白雲裡,臥得最高峰。”隱居九華,自號九華山人。詩人曾經浪跡江湖,南遊瀟湘,直至閩海;北上應試,京畿黃淮,長期盤桓。巢湖位於詩人家鄉與京城之間,往返經過,自在情理之中。


合肥文化:唐代詩人杜荀鶴與巢湖



從這首詩來看,詩人對巢湖一帶的地理方位也是很熟悉的。“淝上”的友人來到詩人的家鄉池州,旅居了一段時間,現在要回家了,詩人於是贈詩送別:春天來了,應是巢湖的長潮季節,湖水漲了,與湖連通的喻溪,水也應深多了,水深溪闊好行舟啊,你的歸途自然一帆風順;你一過了三國時就出了名的東關,就能看到熟悉的家鄉樹林了,那也就算到家了。姑且不要說這次南來,虛度了光陰,耽誤了學業,沒有什麼特別的收穫,雖然不能與北上京城,也許能謀取功名相比,但是,我們共同度過了去冬和今春,遊遍了池州的山亭和水寺,自由自在地煮酒與吟詩,不也是十分的快樂與美好的嗎?


合肥文化:唐代詩人杜荀鶴與巢湖



從詩中看,淝上友人此次南下,並非在快意之時,所以詩人贈別,情辭委婉。先從友人的家鄉說,這是從他人想,所以感情特別的真摯和溫暖。詩人擔心友人回家後會情緒低落而生懊惱,於是詩的後兩句是勸慰和讚賞。本詩風格不似他詩直率,語言淺白而含蓄,有餘情餘味。

自池州往淝上,唐時應該是乘船從裕溪口進裕溪河,逆水而上,過東關入巢湖。(詩中“喻溪”即今日之裕溪河。也可能唐時說稱“喻溪”,或為“濡須”、“裕溪”之音誤。)杜荀鶴的另一首詩是《過巢湖》:

世人貪利復貪榮,來向湖邊始至誠。

男子登舟與登陸,把心何不一般行。

初讀此詩,似不能解,但當我們對巢湖風景作一番實際尋訪,解詩也就不難了。

合肥文化:唐代詩人杜荀鶴與巢湖


巢湖八百里,煙波浩渺,湖四周是山,湖心又有小島。島名姥山,山上有古廟古墓古戰場。湖北岸是中廟鎮,鎮因廟而得名。廟甚古,始建於漢,廟之側即為上島之古渡。鎮西北又有四頂山,三面環湖,四峰兀起。“四頂朝霞”被古人譽為“廬陽一郡之勝境”。杜荀鶴的詩友羅隱,對巢湖姥山則有直接的歌詠,盛讚姥山是“臨塘古廟一神仙”,他的《四頂山》詩寫道:“勝景天然別,精神入畫圖。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過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遊人來至此,願剃髮與須。”至此再回頭讀杜詩,詩意自現。


合肥文化:唐代詩人杜荀鶴與巢湖



素稱“南有九華,,北有中廟”,寺廟者,供人燒香拜佛,求籤問卦也。誰敢稍褻神靈,不懷虔誠之心呢?所以有“來向湖邊始至誠”。同遊中廟,同敬高香,然而,各有所需,各有所願,各有所求,瞻遊寺廟後,也當各奔前程了。追名逐力者,當向有求必應、大慈大悲的菩薩,敬過高香之後,自然“登錄”,返道故里,奮力營生,以在紅塵中實現自己的心願:淡泊名利者,卻愛此湖光山色,自古渡“登舟”,泛覽湖島,留連不已;更有甚者,直把姥山當蓬萊,“願剃髮與須”,在此度餘生……


合肥文化:唐代詩人杜荀鶴與巢湖



詩人杜荀鶴此次“過巢湖”,是作何想呢?推測中應是赴京趕考,或落榜歸來。但無論如何,當詩人步出中廟,既未斷登龍門之想,亦有愛此湖山之念,故而是矛盾的,這也是詩人痛苦之所在。詩作一問,既是自問,亦是向讀者探問:當你遊巢湖中廟後,會作如何想呢?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