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文化:唐代诗人杜荀鹤与巢湖

在唐诗的百花园中,“荀鹤体”自成一格;在唐代皖藉诗人中,杜荀鹤应称冠冕。他的《山中寡妇》流传久远,妇孺皆知。诗人一生共给我们留下了三百二十六首诗歌,其中有两首与巢湖有关,试与共赏。


合肥文化:唐代诗人杜荀鹤与巢湖



送人归淝上


巢湖春涨裕溪深,才过东关见故林。

莫道南来总无利,水亭山寺两年吟。

解诗之前,还是对诗人有关情况稍作回顾。杜荀鹤(836--907),池州石台人,家世清寒,苦心于诗,在科举征途上奋斗了三十余年,只因“帝里无相识”,难登龙门,自称“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黃巢起义后,诗人回到故乡,“家在白云里,卧得最高峰。”隐居九华,自号九华山人。诗人曾经浪迹江湖,南游潇湘,直至闽海;北上应试,京畿黃淮,长期盘桓。巢湖位于诗人家乡与京城之间,往返经过,自在情理之中。


合肥文化:唐代诗人杜荀鹤与巢湖



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对巢湖一带的地理方位也是很熟悉的。“淝上”的友人来到诗人的家乡池州,旅居了一段时间,现在要回家了,诗人于是赠诗送别:春天来了,应是巢湖的长潮季节,湖水涨了,与湖连通的喻溪,水也应深多了,水深溪阔好行舟啊,你的归途自然一帆风顺;你一过了三国时就出了名的东关,就能看到熟悉的家乡树林了,那也就算到家了。姑且不要说这次南来,虚度了光阴,耽误了学业,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虽然不能与北上京城,也许能谋取功名相比,但是,我们共同度过了去冬和今春,游遍了池州的山亭和水寺,自由自在地煮酒与吟诗,不也是十分的快乐与美好的吗?


合肥文化:唐代诗人杜荀鹤与巢湖



从诗中看,淝上友人此次南下,并非在快意之时,所以诗人赠别,情辞委婉。先从友人的家乡说,这是从他人想,所以感情特别的真挚和温暖。诗人担心友人回家后会情绪低落而生懊恼,于是诗的后两句是劝慰和赞赏。本诗风格不似他诗直率,语言浅白而含蓄,有余情余味。

自池州往淝上,唐时应该是乘船从裕溪口进裕溪河,逆水而上,过东关入巢湖。(诗中“喻溪”即今日之裕溪河。也可能唐时说称“喻溪”,或为“濡须”、“裕溪”之音误。)杜荀鹤的另一首诗是《过巢湖》:

世人贪利复贪荣,来向湖边始至诚。

男子登舟与登陆,把心何不一般行。

初读此诗,似不能解,但当我们对巢湖风景作一番实际寻访,解诗也就不难了。

合肥文化:唐代诗人杜荀鹤与巢湖


巢湖八百里,烟波浩渺,湖四周是山,湖心又有小岛。岛名姥山,山上有古庙古墓古战场。湖北岸是中庙镇,镇因庙而得名。庙甚古,始建于汉,庙之侧即为上岛之古渡。镇西北又有四顶山,三面环湖,四峰兀起。“四顶朝霞”被古人誉为“庐阳一郡之胜境”。杜荀鹤的诗友罗隐,对巢湖姥山则有直接的歌咏,盛赞姥山是“临塘古庙一神仙”,他的《四顶山》诗写道:“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与须。”至此再回头读杜诗,诗意自现。


合肥文化:唐代诗人杜荀鹤与巢湖



素称“南有九华,,北有中庙”,寺庙者,供人烧香拜佛,求签问卦也。谁敢稍亵神灵,不怀虔诚之心呢?所以有“来向湖边始至诚”。同游中庙,同敬高香,然而,各有所需,各有所愿,各有所求,瞻游寺庙后,也当各奔前程了。追名逐力者,当向有求必应、大慈大悲的菩萨,敬过高香之后,自然“登录”,返道故里,奋力营生,以在红尘中实现自己的心愿:淡泊名利者,却爱此湖光山色,自古渡“登舟”,泛览湖岛,留连不已;更有甚者,直把姥山当蓬莱,“愿剃发与须”,在此度余生……


合肥文化:唐代诗人杜荀鹤与巢湖



诗人杜荀鹤此次“过巢湖”,是作何想呢?推测中应是赴京赶考,或落榜归来。但无论如何,当诗人步出中庙,既未断登龙门之想,亦有爱此湖山之念,故而是矛盾的,这也是诗人痛苦之所在。诗作一问,既是自问,亦是向读者探问:当你游巢湖中庙后,会作如何想呢?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