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寻找非遗时光里的合肥故事

不得不说,人类的想象力总是很容易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就拿小徽自己作为例子来讲,在昨天,听到合肥成功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消息时,我以为我的承受力和想象力已经提升了一个level,轻易不会再被震撼了。可是今天,又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看到合肥众多项目入选,我依然被震撼了!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合肥这座大湖名城,正在以她独有的姿态走向全国。

「一城一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寻找非遗时光里的合肥故事

今天,省政府日前下发《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共计135项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肥13个项目入选。小徽这就带客官去感受老城合肥的文化气息,去聆听传统技艺里的故事。

“有巢氏传说”合肥巢湖市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巢湖比现在可大得多。那时,就有一群原始人类生活在巢湖流域。他们吃野果,穿树皮,住山洞,常受野兽、毒蛇、虫豸、洪水侵害,生命得不到保障。这时,有个聪明人发现鸟儿在树上筑窝,就学着鸟儿的样子,用木材为自己“筑巢”,聪明人十分同情全人类的苦难处境,把筑巢技术毫不吝啬地传授给人们。很快地,远近的人们都学会了筑巢,都有了巢居。这一来,仰慕的人们纷纷赶到他居住的地方,和他相邻而居。

「一城一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寻找非遗时光里的合肥故事

这可好了,这里人气一旺,人们团结战斗,打跑了猛兽毒蛇,形成了第一个以人为主宰的天下。这个天下的人们感激聪明人的功德,拜他为大王,给他名号,敬拜他为大巢氏、有巢氏。有巢氏和他的子孙,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戴,被人们拥立为大王,建邦立国,在巢湖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邦国——巢国。巢国境内的大湖,被人们称呼为巢湖。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故事,被人们写进书本中,被以唐明皇为代表的人一代代追思。如今,在这里,还能看到有巢氏的足迹。

“马派皮影戏”合肥市庐阳区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影子戏”;皮影戏分为雕刻、锣鼓、操练影人和唱功四个部分。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一城一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寻找非遗时光里的合肥故事

马派皮影最初起源于皖北地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经名扬黄淮两岸。马飞是马家皮影戏嫡系传人,他从11 岁起便随爷爷登台表演皮影戏。上世纪50 年代,马飞的爷爷、大伯、二伯、爸爸和大哥都从事皮影,一家能拉起5个戏班。他从小热爱这门艺术,并且学会了包括制皮、雕刻、表演、唱戏、演奏等全套手艺。现在作为合肥市“非遗”传人,在城隍庙的工作室里专心研究皮影艺术。

“张氏大洪拳”合肥市瑶海区

大洪拳早期出自少林,相传此拳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传。丰县拳师的开山鼻祖张监,是黄淮下游流域大洪拳传人。14岁时,拜在大洪拳名师李泰膝下学艺13年,尽得师傅真传,全面系统掌握大洪拳理论、功法、套路及绝技,深得李师的青睐!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秋,李泰回家探望。众徒挽留不住,只好筹资为师傅送行。李泰临行前,将弟子招进跟前,嘱咐道:“你们师兄弟中,家境最差的要数张监,为了让张监能有口饭吃,今后传艺业之事唯可张监!”

「一城一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寻找非遗时光里的合肥故事

说到大洪拳与合肥的缘分,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张世宏。作为张氏大洪拳的掌门人,几十年来,他让该拳种在合肥生根发芽……上世纪50年代,张世宏的父亲张传正打小练习大洪拳。1950年,父亲由于工作调动从江苏沛县来到了合肥,之后,受父亲的影响,大洪拳在合肥慢慢传播开来。据张世宏回忆,当时父亲在铁路单位工作,每到周末,单位里都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每次父亲都会‘压轴’出场,为同事们表演大洪拳,包括刀枪棍棒各种器械。渐渐地,同事们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武,大洪拳才得以在合肥流传下来。

“牛门洪拳”合肥市肥东县

说到大洪拳,就不得不提合肥又一拳术。

肥东县长临河镇有个星二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便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牛官堡,要知道,这里曾是合肥地区大名鼎鼎的武术之乡。相传,清末,牛官堡先后出现两位德技双馨的武林高手。一位是牛瀚章先生,一位是牛洪川先生。

「一城一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寻找非遗时光里的合肥故事

牛瀚章先生青年时已练就铁布衫、金钟罩之功。先是从军报国,其后闯荡江湖,威震南北镖局。先生德高望重,故乡人都尊称他“牛三教师”。

牛洪川先生乃牛瀚章先生之侄。据传牛洪川九岁随慧云大师云游江湖,年近天命才因时势之由返乡,已练就浑身解数与上乘功夫——轻功,踏雪无痕、过水无纹、屋上行走如履平地。洪川大师一生劫富济贫,扶危救困,名扬大江南北,清末有“江淮大侠”之美誉。同时,大师在故里还有接骨疗伤“神医”之称。牛官堡武术、武医由这两位大师一代代相传至今。合二为一形成今天的‘牛门洪拳’。

“庐州核雕”合肥市瑶海区

你在雕刻核桃,核桃也在雕刻你。

关于庐州核雕的起源,有一段古老的故事。明清时期,合肥又被称为庐州,当地航运兴旺,商业繁荣,各类手工技艺云集,受佩戴核雕“辟邪”这一民俗影响,核雕产品盛极一时。光绪年间,一个民间核雕艺人农闲时常挑着核雕担子,穿梭在大街小巷,被人称为“张核桃”。李绩是安徽唯一的核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李绩的爷爷便师从张核桃,并将这门手艺传给了他。

「一城一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寻找非遗时光里的合肥故事

庐州核雕主要使用产自大别山的野生山核桃与象牙果核,利用象牙果核黑褐色的内果皮与白色胚乳来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黑、白关系。“剔雕”技法具有唯一性,通过全剔、微剔、不剔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雕刻出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

“庐州蛋雕”合肥市蜀山区

一个小小的刀片、一块简单的橡皮、一支不起眼的铅笔,还有平时随处可见的鸡蛋,四件看似没有关联的普通物品,在王剑的手里摇身一变,一件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便展现在人们眼前。王剑是上海铁路局合肥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蛋雕是他用业余时间刻苦修炼而成的技艺。

「一城一事」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寻找非遗时光里的合肥故事

1993年,王剑开始了他的蛋雕生涯。起初,只是因为一间小事。邻居家生小孩,送来一筐红鸡蛋,红鸡蛋染得并不均匀,露出红白相间的痕迹,他就想:若用颜色深的鸡蛋刻出漂亮的图案,那不是更好看吗?这一灵感触及他蛋雕艺术生涯的起源。从事蛋雕艺术20 年的他,还将蛋雕带进了合肥的小学课堂。他的妻子郭迎年作为合肥南岗小学的非遗指导老师,每周都会带领小学生做蛋雕。“蛋雕是一门锻炼动手能力的艺术,蛋壳本身没有成本,所以还是一门环保艺术。”

“非遗”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史上的绝唱。那些浸透着历史气息与人文色泽的非遗项目,既是时间性质的,也是空间性质的。


各位客官,众多小故事,有没有一款是你的最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