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父母愛子女,是人的天性,也是教育的基礎。只有愛,才會去教育;只有子女切身體驗到父母之愛,才樂於接受教育,朝著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發展。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然而,愛子女是有講究的,不是怎樣愛都有積極作用。韓非子說過:“人之情性莫愛於父母。”同時又說:“皆見愛未必治也。”這意思是說,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其他任何人的愛都不能比擬的。雖然父母都愛子女,但不見得都能教育好子女。事實就是如此。那麼,怎樣愛才是正確的呢?

01

嚴格要求,不能一味遷就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有人認為,孩子的什麼要求都滿足,有求必應,就是父母之愛。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分辨是非、善惡、美醜、利害的能力比較差,要求不見得都正確、合理、有益,家長應當分析和判斷。正確、合理、有益的予以滿足,是愛;不正確、不合理、無益的,不予以滿足,同樣是愛。家長絕不能感情用事。一味遷就有百害而無一益。

法國教育家盧梭特別反對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他告誡父母說:“你們知道造成你們兒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麼嗎?那就是百依百順。”

他舉例說:“兒童先是要你的手杖,然後要你的表,再要飛翔於空中的鳥,甚至要求閃耀於天上的星,凡是他所看到的都要得到,你不是上帝,怎麼能夠使他滿足呢?……慣見一切事物都屈從於自己的兒童,一旦投身社會,到處碰到的盡是違逆自己意思的事情,從前以為世界上的事可以從心所欲,現在這個世界竟沉重地壓倒了自己。”

在百依百順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步人社會以後,很容易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失去生活的勇氣,或是鋌而走險走上反抗社會的道路。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有的家長擔心,總是違背孩子的意願,會影響意志品質的培養。其實,意志並不是想得到什麼,就一定要得到什麼。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意志——這不單純是慾望和慾望的滿足,同時也是慾望和制止、慾望和放棄。假如你們的孩子僅僅受到實現自己願望的訓練,而沒有受到剋制那種願望的訓練,他是不會有最大的意志的。”

他運用一個非常通俗而又十分形象的比喻說:“沒有制動器就不可能有汽車,而沒有剋制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如果一個人只有“想得到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的慾望,而不能在必要時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不恰當、不實際的願望,這種人到社會上就會像沒有制動器的汽車一樣,胡亂衝撞,碰得頭破血流。

古今中外有見識的教育家,歷來都主張對孩子要嚴格要求,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他們忍受一些痛苦,以便磨練意志。孟子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十七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主張有意識地讓孩子從小吃些苦頭:冬天,不要穿得過暖,要用冷水洗腳,飲食要清淡、簡單,臥床要堅硬。他認為這樣做很有好處,當孩子將來外出時,不至於因為床鋪不軟或枕頭沒放好而忍受失眠之苦。他的見解是很有價值的。

02

愛子女的動機和效果要統一

父母愛孩子究竟為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孩子好。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父母對子女實施的愛,表面看是在愛,實則是害。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比如,有的父母生怕孩子上學丟三落四,帶不齊學習用具,每天都替孩子收拾書包、文具;孩子做完作業,對孩子的自查不放心,每天代替孩子檢查。父母的動機是想讓孩子安心學習,但越俎代庖,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思想,反而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也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學習上有了進步,就濫發獎金給予獎勵。久而久之,就會把孩子引導到單純為了追求物質利益而學習的道路上去;而且物質刺激太多太濫,也就漸漸起不到刺激作用了。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種“似愛實害”的問題。《古今譚概》中有這樣一則寓言:

有一種鳥叫翠鳥,非常漂亮。為了避免災禍,起初翠鳥把窩築在樹的高處。當它孵出小鳥以後,非常喜愛,生怕小鳥從高處的窩裡掉下來摔死,於是把鳥窩向下移了移。

過了不久,小翠鳥身上長出羽毛,十分美麗,翠鳥更是倍加喜愛,越發怕小翠鳥摔下來,就又一次向下移了鳥窩,移到離地面很近的樹杈上,這樣翠鳥覺得放心了。沒想到,當路過樹下的行人發現美麗的小翠鳥時,稍一舉手便把小翠鳥給掏走了。

這個故事很值得做父母的深思。翠鳥完全出於對小翠鳥的關心、體貼、愛護,連續兩次下移鳥窩,設法避免小翠鳥從樹上摔下來致傷致死。

然而翠鳥只知一味地愛,卻沒有也不可能預料到這樣做還潛伏著另外一種災禍。它對小翠鳥的愛,恰恰害了小翠鳥,鑄成了“喪子之禍”。這種結局,和翠鳥的初衷正好是相悖的。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翠鳥是動物,它不可能料到盲目“施愛”的嚴重後果。可為人父母的,對孩子施以什麼樣的愛,怎樣去愛,會得到什麼樣的後果,應當有個判斷,也是能夠判斷的。愛孩子絕不能盲目。

要給孩子施以科學理智的愛,不僅有好的動機,還必須重視愛的效果,把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

03

要從子女的長遠利益出發

父母愛孩子,應該是為孩子謀利益。然而,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常常是不一致的。有的從眼前看是利益,而從長遠看卻是害處;也有的從眼前看是苛求孩子,從長遠看卻是有益的。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比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痛苦的事;但孩子長大後離開父母走上社會,有很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受益了。反之,如果讓孩子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長什麼事都包辦代替,表面看是愛孩子,但從長遠看,對孩子卻是有害的,孩子將來一旦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就會寸步難行。

宋朝宰相張文節一向生活儉樸,“所居堂室,不蔽風雨,服用飲膳,與始為河陽書記時無異”。

有人認為他是故意裝窮,他說:“常言說:‘由儉人奢則易,由奢入儉則難。’要家人過好日子不是不行,可我不可能總做宰相,一旦我不做宰相了,全家人已習慣於奢侈生活,一下子貧困下來,肯定會覺得受不了。現在讓家人過一般人的生活,將來我一旦不在人世,家人也會生活得很安定。”後人稱讚他有遠見卓識。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如果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是矛盾的,家長就應把眼光放遠一點,捨棄眼前利益,著眼於子女的長遠利益,這才是真正的愛。

趙惠文王死後,兒子孝成王繼位。孝成王年輕,由其母趙太后執政。就在這時,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抵擋不住,派人向齊國求援。齊國提出必須以長安君為人質,方可出兵救援。長安君是趙太后的小兒子,趙太后哪捨得讓他去冒這種風險。

老臣觸龍去見趙太后,說:“您分封給小兒子大片良田和金銀財寶,而他是‘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坐享其成。今天,您小兒子有一個為國立功的機會,您卻不讓他去。一旦您駕崩之後,他憑什麼在趙國立足?常言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您應當為小兒子長遠利益著想。”

趙太后終於想通了,當即派人送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齊國出兵援救了趙國。

家長該如何正確愛孩子?(建議收藏)

父母為孩子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著想,才算是真正的愛;只為孩子眼前利益考慮,是嬌慣溺愛。今天的父母應當從中受到啟示:對孩子施愛時應當把眼光放遠一點,切不可囿於孩子眼前的、一時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