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康熙一生中總共有52個子女(32子20女,其中12子9女幼殤),是中國歷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不過,女兒多點無所謂,但兒子多了就不好辦了,畢竟皇位只有一個。

清朝前期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而不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有德”這個評價標準在現實中不好操作,遠不如血緣關係來得固定可靠。正因為如此,各皇子才為爭奪皇位而打得不可開交。

本在康熙十四年的時候,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被冊立為皇太子。胤礽的前面還有一個哥哥,即皇長子胤褆,但由於他的母親只是一般的嬪妃,而皇次子胤礽的母親是皇后且年紀輕輕又死了,皇后臨死前,康熙十分痛惜,為了滿足她的最後願望,便決定立其子胤礽為皇太子。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皇太子胤礽以“賦性奢侈”、“暴虐淫亂”、“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為由被廢。過了一年,又說胤礽“雖被鎮魘,已漸痊可”,恢復了其皇太子的地位。但是,僅僅過了兩年,康熙再次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的藉口,將胤礽永久廢黜並加以禁錮。

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皇太子得了精神病,但民間多說其真正原因並非如此,而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觸犯聖怒的事。

這年,康熙帝出巡塞外,興致很高,把自己最喜愛的小兒子胤衸也給帶上了。但是,塞外畢竟不是皇宮的溫室,一行人在路上風餐露宿的,加上氣候變化多端,結果出生在深宮大院的胤衸抗不住風寒,在路上就得了重病。康熙帝對此子十分溺愛,一下子變得手足無措,急令御醫趕來診治。在胤衸病重的時候,據說康熙甚至不分晝夜的親自照料胤衸,還經常把小兒子抱在懷中,但是,胤衸最終還是不治身亡。

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胤衸死後,康熙痛苦萬分,但更讓他傷心的是,其他的皇子對胤衸的病情漠不關心,甚至根本就是無動於衷,特別是作為兄長的皇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時候幾乎不聞不問,就連胤衸病死了,都沒有絲毫哀傷的表示。由此,康熙對自己的這些兒子們十分的失望,特別是對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帳殿夜警”的事,更是讓事態火上澆油。原來,在胤衸病死後,康熙對皇子們大發雷霆,喜怒不定,這讓這些皇子們感到十分恐慌,而皇太子胤礽捱了罵,更加是忐忑不安。由於心情緊張,皇太子胤礽便派出自己的親信去偵察康熙帝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間偷偷到康熙帳前窺視動靜。不巧消息走漏,其他皇子便把此事密告了康熙。

康熙聽了大為震怒,隨後便召集了所有的隨從大臣和武將,並令將太子和其他皇子全部拘來。康熙當著大臣們的面,痛罵這些無情無義的兒子們,特別是對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帳老帳一起清算,痛罵道:“你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太過分了!你平時奢侈無度,比我的花費還要厲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當地的官員索賄納賄,膽子也大過天了!連外邦進貢的物品,你都敢貪入私囊!”

康熙想到最近發生的事情,越說越氣:“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慮萬分,你身為兄長,竟然可以無動於衷,你這樣毫無孝悌的人,怎麼能當太子?你還在深夜裡向我的帳殿窺視,難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沒有嗎?你的親信日夜監視我的一舉一動,到底用意何在?”

說到這裡,康熙痛哭流涕,對這些兒子傷心不已,幾近昏厥。最後,康熙宣佈:“胤礽廢去太子名號,他這樣的人不能繼承祖宗的家業!”

不過,話說回來,也是因為康熙兒子太多,即使是同母所生(如四阿哥(雍正)和親弟弟十四阿哥),皇子們之間很少有親情的。但最關鍵的原因是,皇子們對大位都是覬覦已久這一點,皇太子胤礽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平日的緊張心情也大都是由此引起。

但是,康熙雖然兩次廢立太子,但仍舊無法解決諸皇子為爭奪儲位的紛爭。在康熙年老力衰後,各皇子更是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之勢日益嚴重,而老年的康熙也沒有能力再去處理好這件事。最終,康熙至死之前都沒有公佈皇儲人選,這樣也就有了雍正繼位是否正統的爭論。

康熙廢黷皇太子胤礽,官方說法是因其瘋癲狂躁,已不能為君,但民間卻傳說這是雍正下迷藥所為。清人筆記《十葉野聞》捲上記載了這樣一個類似於武俠的故事。

相傳胤禛(即雍正)少年時,經常隻身行走江湖,結交奇人異士,以備日後不時之需。有一次,胤禛漫遊到河南嵩山,便隱瞞身份進了少林寺,拜了少林武僧為師,並在那裡習武半年,後來,師傅見他並非學武之人,便教了他一些皮毛後贈他一鐵杖讓他下山。

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回京途中,胤禛遇到太子賓客在街上仗勢欺人,把人家打得滿臉是血,當時卻又無人敢管。胤禛心中不平,便走過去問苦主為何如此,旁邊的惡少年大喝道:“你是什麼人?敢來管這閒事?你難道有三頭六臂,不想活了不成?”胤禛大怒,盯著此人看了半響,突然抽出鐵杖猛擊其頭,致使那惡少年腦碎而斃,太子賓客見惡少年被打死,嚇得一鬨而散。隨後,胤禛便從容返回自己的王府。

太子黨人得知後,深夜派遣劍客入雍王府準備行刺胤禛。當夜,胤禛正在一喇嘛的陪侍下誦經,突然見窗外白光閃閃,上下無定,覺得十分古怪,便命喇嘛去看看怎麼回事。喇嘛說:“不用,我已派某力士去辦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胤禛見院中的樹枝都有如刀削,蓄養之獵犬有身無頭,還有數十名武士也都橫屍園中。胤禛正驚詫間,喇嘛過來稟告說:“這些都是昨晚來行刺的劍客,他們技窮力竭,被力士所殺。今晚他們可能還要來報復,請殿下當心。”

胤禛聽後,趕緊命手下侍衛嚴加防範。當晚,果然西風四起,風聲鶴唳,屋宇震搖,只聽見屋頂上金鐵鳴動,兩邊人馬在屋頂決鬥,哐哐噹噹,甚為激烈。周邊的居民聽得膽戰心驚,但沒人敢去看個究竟。

次日,太子宮的人皇皇然的出去搶購數十棺木。雍王府也是如此,人員走進走出,十分緊張,當時人想一定發生什麼大事情了。這時,太子宮和雍王府都在廣招喇嘛前去誦經作道場,朝中大喇嘛被雍王府先招了去,不料他前腳剛進,後腳就有人命令他立刻趕去太子宮。大喇嘛礙於雍王府的情面,說不能覆命。太子聽後大怒,揚言要將大喇嘛捕殺。大喇嘛心裡害怕,便託國師求情才逃過一劫。太子知道是雍王府所為後,極力要報復。

這時,有個奇士從四川來,到雍王府求見胤禛。兩人一見,胤禛發現原來以前結交過的好朋友,十分高興,便留他下來,談論技擊武藝。兩人正談得開心,奇士突然作色道:“殿下有難,為什麼不告訴我啊?”胤禛問:“你怎麼知道?”奇士道:“聽說太子宮新得一奇人,能以鐵冠在百里之外取人首級,今晚就要來禍害殿下了。幸好天不絕殿下,讓我得知此事,今天是特來報訊的。”胤禛問:“那你有什麼辦法對付嗎?”那奇士冷笑一聲:“他是以喇嘛咒語為護符施展其魔術的。今晚我們以貝葉蒙首,那鐵冠必然來而復去。我們可以先在庭外張一袈裟,就像蜘蛛張網一樣,鐵冠到時必然跌落其中,我們就可以先收了備日後之用。”

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當晚胤禛聽從其言,果然獲得鐵冠。太子聽說鐵冠丟失,十分惱怒,爾後竟然積恨成疾。胤禛得知後,派大喇嘛前去太子宮,說:“我有阿肌穌丸,可以治殿下的病。”太子道:“你上次不是在幫助胤禛嗎?我哪裡敢吃你的藥?”大喇嘛說:“哎呀,不是這樣的。胤禛暴虐,眾叛親離已經很久了。他現在已經遨遊四方,不敢回來,殿下要是不信,可問某喇嘛。”某喇嘛本是太子的親信,但其實也是大喇嘛的徒黨。太子不知其計,便問某喇嘛,喇嘛說:“大喇嘛是西天活佛之師,其丸能治百病。服之必然有效。”太子相信了他,便令大喇嘛進藥丸服用。

阿肌穌丸本是媚藥,或興奮藥,並不能隨便亂用,濫用必然致使神經中樞受到過度激刺,最後形態顛狂,無法自制。幾天後,太子果然便發狂了,大喊大叫,毀壞身邊器物,最後連大小便都失禁了。太子妃大駭,趕緊上報康熙帝。康熙帝派人去看視,得到回覆說太子已不復成禮,安靜的時候像得了大病一樣奄奄一息,躁動的時候就像野獸一樣狂呼亂叫。康熙不得已,只好下詔廢其儲位。

康熙廢黷皇太子胤礽之後,各皇子不但沒有引以為鑑,對太子名位的爭奪反而更加激烈了。譬如皇長子胤褆,當時在廢太子的時候護駕有功,康熙便命他好生看管已廢的二阿哥胤礽,不料作為兄長的胤褆,居然揣測康熙想處死胤礽但又不忍心動手,於是便自作聰明的向康熙提出由自己來代為下手。

康熙聽後大驚失色,他真沒想到自己的這個大兒子心腸竟然如此歹毒!於是康熙在朝中憤懣的大罵胤褆“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這一下,胤褆的希望就被打了個粉碎,胤褆自己還被永遠的圈禁了起來。

說來也不能完全怪大阿哥胤褆。胤褆身為長子,只因為自己的母親是個普通的妃子,結果比自己小的二阿哥被立為皇太子(只因他的母親是皇后)。胤褆幾十年來都是夾起尾巴做人,絲毫不敢得罪這個皇太子弟弟。這次見胤礽失勢,胤褆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不料操之過急,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誤了卿家性命!

其他皇子也沒閒著,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人稱“八賢王”的八阿哥允禩,此人喜歡結交三教九流,一貫上躥下跳,廣收人心,當時就羅致了很多人在他身邊。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允禩大為得意,竟然暗中以東宮自居此事被人告發後,康熙對他十分厭惡,罵他“陰險實在是百倍於二阿哥”,甚至說要和他斷絕“父子之恩”,不過,康熙最終還是對他手下留情,沒有奪了他的爵位。除此之外,三阿哥胤祉、九阿哥胤禟和十四阿哥胤禵也都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和這些人急吼吼的樣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卻韜光養晦,八面玲瓏,誰也不得罪,也沒有表現出對皇位過於明顯的覬覦之心。胤禛平日既不拉幫結派,也不對失勢的兄弟落井下石。相反,他還經常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幫助兄弟,以獲得自己的好名聲。比如皇太子胤礽被廢后,胤禛就常在父皇面前幫他說話,並請求解除胤礽身上的鎖鏈,這和大阿哥的表現迥然不同,康熙對此很滿意,說他“深知大義,頗得我心”。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前往北京南郊的南苑狩獵,突然偶感風寒,起駕回到暢春園後便病勢日重,生命垂危。到冬至那天,按常例,康熙應當去主持祭天儀式,但康熙當時已經病得起不來了,最後只能派胤禛前去代為行禮。胤禛在主持儀式的時候,忽奉急召,命他立刻回暢春園。等胤禛回來後,發現康熙已經命如遊絲,已在彌留之際了。

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當時有皇子七人及尚書隆科多在旁伺候,康熙見胤禛回來,即示意宣讀遺詔,詔中讓胤禛繼位皇位,詔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這時,其他皇子的反應不一而足,或驚訝或憤怒,人生百態,盡在此刻。比如八阿哥,本來太子廢后,他繼位的呼聲最高,當聽到遺詔宣佈後,佯為悲痛之狀,即時走出殿外,以掩飾其心中的憤懣。

在宣佈完遺詔後,康熙帝便魂歸九天。隨後,胤禛為康熙穿好長壽袍,並親視收斂完畢,便立刻回到乾清宮行即位大禮,即為後來的雍正帝。這一年,胤禛已經四十四歲了。

但民間對雍正即位卻有多種傳聞。《清朝野史大觀》卷一中說,康熙臨死前,曾經手書遺詔說:“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十四皇子就是胤禵,乃胤禛的同母弟弟,當時正在西北統兵,十四阿哥也頗得人心,所以民間多說康熙本有意立他為皇位繼承人。但是,胤禛偵得遺詔所在後,將“十”字改為“第”字,然後屏退各位兄弟,一人入暢春園侍疾,其他人均不許入內。據說康熙當時已經昏迷,醒來後突然發現只有胤禛一人在側,知道被其欺騙,大怒,用枕頭和念珠投擊胤禛而不中,胤禛則跪而謝罪。不多久,康熙撒手人寰,而胤禛持念珠和遺詔出來,並宣佈自己繼位。總之,雍正即位這件事,眾說紛紜,到現在也是個謎。

在清朝前期,確定皇位的繼承人一直是大問題。譬如皇太極死的時候,多爾袞和豪格相爭,最後被順治揀了個大便宜;在康熙年間,各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勾心鬥角,幾乎打破了頭,而皇太子也是兩立兩廢,最後雍正的上臺,也一直被人懷疑其是否正統。

有鑑於此,雍正在登基後不久,便在乾清宮召集各王公大臣,一起來商議立儲的新法子,以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再次發生。雍正對眾大臣嘆道:“想當年父皇在的時候,太子立了又廢,廢了又立,弄得弟兄們心神不寧,人人覬覦大位。朕想立儲乃是關係到朝廷長治久安的大事,終歸要有個解決辦法,你們且說說,有什麼好的建議?”

大臣們當然不敢對如此重大的事情隨意發表意見,最後雍正還是自己說了:“朕以為,皇太子立了之後問題很多,但不立又不行。朕現在想了一個變通的法子,那就是,把繼位的皇太子名字寫入密封,藏在匣內,然後匣子放在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下面。這裡是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這樣的話,大家也就知道建儲已設,人心安定。就算以後情況有變,到時也可以再拿下來重新修改。”

各大臣們紛紛說好,隨後,雍正便將一份自己親手寫好的繼位書放進匣中,又命侍衛當眾將錦匣封好,放在匾額的後面。另外,還有一份同樣內容的繼位書則由雍正自己隨身攜帶,在死後才能打開。這兩份繼位書必須內容相同,方可確定最後的皇位繼承人。

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秘密建儲。從此以後,“正大光明”這塊匾便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匾下的那個錦匣子更是讓皇子們日思夜想,魂牽夢繞,因為大家雖然知道皇太子已經確定,但彼此之間並不知道誰有這份幸運。更重要的是,立儲之後還是可以更換人選的,這就加劇了彼此間的長期競爭,各皇子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約束自己,方有機會成為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

雍正搞的這個秘密建儲,其實也未必是他首創。早在唐朝的時候,波斯人就實行過這樣的制度。據《舊唐書.波斯傳》裡說,波斯國王繼位以後,便“密選子材堪承統者,書其姓名,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之群子共發封而視之,本所書名者為主焉。”

從實踐上來看,雍正搞的秘密立儲,在後面幾代皇帝的繼承問題上確實發揮了作用,沒有出現像清初那樣皇子間結黨營私、爭奪皇位的現象,選中的繼承人也都表現不錯,至少,從雍正後來挑選乾隆作為繼承人來說,是非常成功的。

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秘密建儲最大的進步是,它給皇帝挑選好的皇位繼承人留下了很大的靈活性,如果選定的太子表現異常的話,可以隨時進行更換,而皇子們並不知曉,不會影響到父子兄弟感情或者出現骨肉相殘的事情。

不過,到了清朝最後的幾個皇帝,秘密建儲卻沒有了意義,因為愛新覺羅皇族的生育能力到了後期都在走下坡路,最後的幾代皇帝更是麻煩不斷,譬如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同治,而同治光緒根本就沒有子嗣,秘密建儲也就無從談起了!

雍正即位後,便決定對那些曾與自己爭奪王位、還有潛在威脅的兄弟下手,以防止他們勢力坐大,其中特別以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和十四阿哥允禵為重點打擊對象。雍正上臺後,一來為了避諱,二來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立刻命令各位兄弟名字裡的“胤”字改為“允”(雍正這輩都是以“胤”開頭,如雍正名“胤禛”)

十四阿哥允禵本是雍正同母生的親弟弟,但他同時也是但是王位繼承人的有力競爭者,康熙晚年對十四阿哥頗為信任,允禵在皇子和大臣中也很得人心,所以民間多傳說雍正篡位,遺詔本是“傳位十四阿哥”,卻被雍正(四阿哥)把“十”篡改為“第”字,結果奪了王位。

康熙死時,允禵正在西北用兵,當時手握兵權。雍正即位後,立刻給允禵發了一道上諭,讓允禵立刻回來奔喪,兵權轉由大將軍年羹堯(雍正的親信)掌管,如此便輕易解除了允禵的兵權。

允禵回京後,見雍正已經即位,氣憤異常,但又無可奈何。在去康熙靈柩前哭拜時,雍正也在場,允禵見了自己的哥哥,這個新皇帝,卻不表示祝賀,雍正對自己的這個弟弟開始還算遷就,為表示親善,還上前去扶他,但允禵拒不動彈,一時間兩兄弟十分尷尬。這時,侍衛拉錫上前拉住允禵,讓他趕緊對新皇帝行跪拜之禮,允禵甩手罵道:“拉錫是卑賤之人,為何對我拉拉扯扯,請皇上治罪!”

雍正大怒,便削去了允禵的王爵,只保留貝子身份。隨後,雍正將康熙靈柩運至遵化縣景陵安葬後,命允禵留下看守景陵,實際上是將他軟禁於此。

允禵還比較好處理,但八阿哥允禩則是個硬骨頭了。八阿哥允禩當時人稱“八賢王”,最能籠絡人心,雖然他的生母出身低微,但他並不甘心,一直廣結黨羽,收納三教九流,並且拉攏了九阿哥允禟等人,甚至十四阿哥也一度被他拉攏。康熙在的時候,曾一度對八阿哥允禩有過好感,這多年的經營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在王位爭奪戰中,這一黨的勢力最大。

雍正即位後,並沒有立即對允禩下手,而是先命允禩、允祥、馬齊、隆科多四人總理事務,並封允禩為親王。允禩的黨羽們也大都加官晉爵,這些人喜不自禁,紛紛跑去祝賀允禩封親王。允禩聽了,冷笑一聲,“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封親王有什麼開心的呢,說不定哪天就要被處死呢!”

話說回來,凡是玩政治的,都是深諳此道,這其實就是欲擒故縱嘛。雍正之所以封允禩為親王,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剛剛即位,大權尚未穩固,當然不能樹敵過多。等到雍正立穩腳跟,這些人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果然,沒過兩年,雍正便宣佈允禩和允禟的罪狀,並將允禩和允禟削去王爵,交宗人府圈禁,並給他們分別起了“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和“塞思黑”(滿語“豬”的意思)的名字,以示對兩人的輕蔑和侮辱。這還不算,雍正又命人將兩人分別押往外地圈禁,結果兩人當年就雙雙死於戍所,兩兄弟的死亡時間相距不過六天。

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要說九阿哥允禟,算是站錯了隊活該倒黴。允禟本不想奪什麼儲位,他是個無才無識、又貪圖酒色的傢伙,只想過奢靡淫逸的生活,但因為跟了八阿哥,自然成為了雍正的打擊對象。雍正即位後,允禟就長時間地裝病,但雍正很清楚他的用意,並沒有因此放過他。

後來,允禟知道自己裝病也逃不過,乾脆就破罐子破摔,當他被雍正發配到西寧後,他以為山高皇帝遠,又開始肆意妄為,騷擾生事。雍正聽說後,派人前去訓誡,當宣讀聖旨的時候,允禟也不迎接跪聽,只是安居臥室,還發牢騷說:“皇上責備的都對,我沒什麼話要說,誰讓他是皇上!”雍正聽後,十分惱怒,最終還是設法把他給弄死了。

野史《胤禛外傳》裡說胤禛(雍正)繼位前,喜好飲酒擊劍,結交各方朋友,乃活脫脫一少年無賴,康熙對他並不喜歡。

據說胤禛經常溜出京城,和劍客力士們廝混,並有結拜兄弟十三人,其中年長者為一武僧,武藝高強,驍勇絕倫,能練劍為丸,藏於腦海中,要用的時候就從口吐出,劍出則矯如長虹,殺人於百里之外,當時號稱萬人敵。老二水平稍微差點,但也能練劍如芥,藏於指甲縫,要用的時候擲於空中,所向披靡。胤禛雖然沒這麼高本領,但也跟著這些人學了一些劍術功夫。

康熙快要斷氣時,宣詔大臣入宮,但等半晌都無人進來。康熙覺得奇怪,支起身一看,陡然看見胤禛立在身邊,康熙大怒,取手邊的玉念珠扔胤禛,不想這麼一動,就要了康熙的老命。胤禛見康熙已經嚥氣,便出告百官,說自己已經拿到康熙遺詔,並舉念珠為證。大臣們不知真偽,便奉胤禛登極。

其他兄弟後來得知此事後,心裡不服,常放出怨言。雍正料這些人群情洶洶,便一不做、二不休,治以嚴刑峻法,將這些人一一剷除。當時各皇子都收留了一些武林俠士,胤禛害怕自己遭人暗殺,也只得時刻警惕。

有一次,雍正率百官赴天壇祭祀,剛至天壇,突然聽見壇頂的黃幕砉然一聲,很是奇怪,衛士們懷疑有刺客,趕忙前來護駕。雍正倒頗為鎮定,右手一甩,只見一線白光從手中射出,黃幕便唰的一聲裂了個口子,一隻野狐的頭便掉了下來。胤禛得意的對手下們說:“最近這些逆黨密佈刺客,想暗殺我,我今天有意小試手段,讓這些傢伙知道我的厲害,就算有刺客,又能拿我如何?”

說是這麼說,但雍正對那些刺客還是心懷疑懼。雖然他自己覺得天下劍客多半是自己的羽黨,但惟有一僧不為己用,經常行蹤不定,亡走山澤,雍正深以為患,欲殺之而後快。但是這個僧人行蹤飄忽,難以捕捉。

一日,雍正偵得其位置後,命結義兄弟三人化裝前往刺殺,並派遣精兵圍守要隘。僧人見三人到後,笑道:“你們三人是受雍正之命來殺我的嗎?你們主子現在氣數尚旺,我不能與之爭鋒。但是,他多行不義,屢以私恨殺人,吾今天雖死,但他也不能苟免,一月之內必有為我報仇的,你們可以等著瞧。”說完,僧人便伏劍而死。

這三人帶著僧人的首級回去覆命,並把僧人說的話稟告了雍正。雍正聽後非常害怕,大力加強了宮廷的防衛,並命侍衛們日夜巡查。但僅過一個月,雍正便無故暴死於內寢,相傳為呂晚村的孫女,女俠呂四娘所為也。

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當時也有傳說雍正是煉丹誤服毒藥駕崩的,雍正做太子的就對煉丹很感興趣,還曾經寫下《燒丹》一詩:

“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

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

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

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

等到他做皇帝后,依舊對煉丹興趣不減,並在宮中蓄養了一些道士專門為他煉丹。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得了一場大病,為了治病,他特地給河東總督田文鏡、浙江總督李衛等人寫下親筆密摺,要他們“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等人。要是有緣訪到,務必要耐心開導,好生安頓他的家人,然後一路上要好好照顧,迅速將之送到京城,朕有用處”,為打消手下大臣的疑慮,他又說“即使送來的人不符合要求,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試用之道”。有了這個保證後,手下的這些人都四處尋訪道士並推薦進京。

這些道士之中,他讚賞的是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瑞,並將他封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雍正經常和他在一起探討如何煉丹,還說張伯瑞寫的《悟真篇》乃是“發明金丹之要”。

雍正不但自己服食丹藥,他還將這些丹藥作為特殊的禮品賞賜給自己的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等人,勸他們也服用,還說這些丹藥“經過精心煉製,效果非凡,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儘管放心服用,不必遲疑”。最後他又補充說,“朕對此確定無疑”。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突然駕崩。由於死前雍正身體正常,並無任何徵兆,所以有人懷疑雍正可能是服用了某種新制的丹藥,導致中毒身亡。而雍正駕崩後的第二天,剛剛即位的乾隆就下諭旨將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立刻驅逐出宮,說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並警告他們如果敢洩露宮廷中的任何事情,就將立刻正法。至於宮中的那些煉丹爐、煉丹藥之類的,也都全部清運出宮。

康熙的兒子爭權的來龍去脈

雍正的暴斃,一直是清朝的一大懸案。《鄂爾泰傳》中說,雍正死前如同平時一樣上朝,並無任何生病徵兆。但午後忽然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已開始盛傳雍正已經暴崩。鄂爾泰來不及給馬套鞍,就飛馬趕到皇宮,自己的髀骨都磨出了血。鄂爾泰進宮後,三天才出來,對此間發生的事情一直諱莫如深。當時正是天下太平之時,雍正的突然暴斃自然引起大家的猜疑,有人說是因為雍正迫害自己的兄弟,結果引起那些人蓄養的武林人士的仇恨,結果派刺客將之刺死。

《清朝野史大觀》卷一中說雍正之死乃是呂四娘所為。呂四娘是清代著名學問家呂留良的孫女,呂留良因為文字獄受到牽連,死後還被挖棺戮屍,其孫女呂四娘一向跟隨大俠甘鳳池練習劍術,身輕如燕,有一身的好功夫,得知自己祖父的遭遇後,呂四娘大憤,深夜入宮將雍正刺殺,並割去其頭作為報復,據說雍正死的時候安的是一個金頭,以掩飾首級被盜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