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個愛好學問的皇帝,連身邊的侍衛都能引經據典

康熙,名玄燁,愛新覺羅氏。他八歲即位,康熙六年親政,是清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少有大志,少年時期就智除鰲拜,青壯年時期又平三藩之亂,收復臺灣統一全國,打擊沙俄、準噶爾等邊境勢力。不光武功可稱卓越,康熙文治之功也不可埋沒。康熙任內多次詔舉博學鴻詞,籠絡了大批流落民間的優秀的明遺民文人和學者,倡導理學,編纂大型典冊書籍等。康熙開啟了長達百年的康乾盛世的,死後廟號聖祖。

康熙:一個愛好學問的皇帝,連身邊的侍衛都能引經據典

正史、野史、文人筆記中多可見康熙皇帝喜愛讀書,尤其喜愛漢族文化典籍的故事。當然,康熙作為皇帝,身邊有許多名師碩儒一旁侍講,這些博學之士對康熙的讀書勤奮評價也都很高。

比如康熙初年有位侍講學士就說:“當今皇帝勤於學習,是前古皇帝所未有的。我每日見皇帝坐臥之處周遭都環繞著各種典籍,尤其喜歡讀四書五經性理之書。”他的書房匾額對聯都是自己書寫的,匾額是“敬天”二字,左邊是“以愛己之心愛人”,右邊是“以責人之心責己”。有一回他看見群臣奏摺中頌聖的話有這麼一句:“德邁二帝,功過三王。”康熙當即表示:“二帝三王,古之聖人,我怎麼能越過他們,今後爾等群臣切不可如此稱頌我。”大概康熙皇帝還是好學而謙遜的。

康熙任內,還添了個新官職,叫南書房供奉。康熙十二年春,皇帝到講筵聽學士們授課,聽罷從容地跟學士們說:“我想讓文學之臣,早晚陪在我的身邊,專門負責給我講經講史,不要再像從前一樣侍講學士還兼有外職。我呢,打算把宮內一戶給他居住,別的事不讓他管,你們為我舉薦一位。”

康熙:一個愛好學問的皇帝,連身邊的侍衛都能引經據典

大家舉薦了一位進士,任編修的桐城人張英名,皇帝也很喜歡他。到康熙十六年冬天,康熙正式賜其為內廷供奉,還在瀛臺之西賞賜了座屋子給他住。讓他每天辰時進宮,戊時出宮,在乾清宮西南側的南書房陪康熙讀書後來,康熙御臨乾清門聽政之後,就召張英名到懋勤殿給自己講書,早晨講經書,午後讀史書。

康熙對張英名十分尊重十分恩遇,飲食、筆墨紙硯都從宮內出,讀書都讓太監們捧著書讀,康熙飯桌上的珍果美食每天都要送好幾回給他吃。後來,張英名官至大學士,死後諡號文端。

康熙:一個愛好學問的皇帝,連身邊的侍衛都能引經據典

康熙皇帝不僅自己讀書勤奮,甚至連跟著他的侍衛左右跟的久了,竟也能通些文墨典故。一次,康熙秋天大獵,這個“大清國第一巴圖魯”正在快快樂樂享受“風毛雨血”的時候,手下人忽然奏報吳三桂反叛了。

康熙大為掃興,心中不樂,過了一段時間長嘆一聲說:“此所謂虎兕出於柙,黽玉毀於櫝中。”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老虎犀牛從籠子裡跑了出來,龜甲、美玉在盒子裡毀壞了,孔子後面還有一句“是誰之過與?”。康熙這句話既憤怒吳三桂的反叛,又感慨其他臣子也有罪過。左右的人卻都不知道說的啥意思,正在竊竊私語中,一個侍衛語出驚人:“皇上的意思是‘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也。”

原來這一句正是朱熹批註《四書》裡對孔子“虎兕出於柙,黽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的解釋。孔子沒有明白告訴我們是誰的過錯,朱熹替後人解惑,才說了‘典守者不得辭其責’這句著名的批語。康熙皇帝聽了這句話,大喜,把侍衛喚到跟前,高興的說:“你能讀四書注,不簡單啊,很好嘛,跟著朕的侍衛也要讀些書才好嘛。”當即轉怒為喜,還重賞了這個侍衛。

康熙:一個愛好學問的皇帝,連身邊的侍衛都能引經據典

康熙不僅讀書很多,還能揪出當時的博學碩儒的錯。有一回召集眾多大臣作詩,許多文學之士應制作詩當然也有逞才之輩。卷子都交上去了,康熙一一御覽,又示諭群臣:“作詩賦,押韻是學問中的大事,這交上來的許多卷子怎麼有如此多亂用韻的?”順手指出了好幾例:潘耒的詩押東韻卻用了別韻的宮字,李來泰東韻也誤用了濃、逢二字,當時詩壇領袖施閏章也不能倖免,押支韻也有出韻字。大臣們都唯唯應承。這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一個愛好學問的皇帝,連身邊的侍衛都能引經據典

其實不是那些文人沒學問,只是當時的音韻已經變化很大了,詩歌所用的標準是押平水韻,但寫詩嘛有時興起,按自己方言押韻其實也無傷大雅。不過康熙說的也有道理,應制詩還是以嚴格押韻為上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翻一翻平水韻,一韻之字很多,文人自幼背誦純熟,這樣科場作詩才不用檢韻就可寫作。許多一韻之字按當時的音韻實情已不能押韻,許多隔韻之字按當時的音韻實情其實可以押韻,背誦起來很艱難。但康熙能記誦平水韻的如此清楚,可見博聞強記,也可見學問深厚且嚴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