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該怎麼治療?

冰糖葫蘆梨膏糖


第一部分:骨關節炎疾病知識

1. 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退行性關節疾病,又稱為增生性關節炎或退行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2. 骨關節炎發病率高:

中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骨關節炎40歲後患病率呈現直線上升趨勢,75歲以上高達80%。

骨關節炎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60歲以上的人口中,50%的人群在X線上有骨關節炎表現,其中35%~50%有臨床表現;75歲的人口中,80%以上的人可有骨關節症狀。骨關節炎的致殘率可高達53%。

3.骨關節炎主要症狀:

(1)早期:關節疼痛、晨僵、彈響、摩擦音;

(2)晚期:關節內骨性破壞、嚴重關節畸形、活動受限。

第二部分:輕中度骨關節炎

1. 持久緩解疼痛

2. 持久緩解疼痛

3. 更少安全風險

第三部分:關於膝關節穿刺技術

1. 關節腔穿刺注射技術基本要求:

(1)針頭必須是在關節腔內、不能注射在滑膜下或關節腔外;如果誤入:注射時立即出現疼痛;注射後出現滑膜炎;治療效果減小。

(2)吸出關節液:吸出關節液是進入關節腔的“金標準”;如果關節液很少可能會造成抽吸困難或患者不適;如果大量關節積液,考慮延期注射粘彈介質;避免損傷滑膜。

(3)如需延期注射,則可口服抗炎藥或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激素。如患者正在進行抗凝治療,則應檢查患者的出凝血時間是否正常。

2. 選擇合適直徑及長度的注射針頭

3. 膝關節穿刺

髕上入路:仰臥位,膝關節充分伸展、放鬆,以髕骨上緣的水平線與髕骨內外緣的垂直線的交點為穿刺點,經此兩點各種方向均可刺入關節腔,以向下及向中心45°線為最佳。

4. 關節穿刺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以免引起關節腔感染。

(2)任何只要能進入關節腔的部位即為穿刺進針部位,應避免神經、血管及重要結構損傷;

(3)進針時應避開明顯的皮膚感染和皮膚病損區域,以減少發生關節感染的危險;

(4)當抽取液體後,再稍稍將穿刺針進入少許,儘量抽盡關節腔內的積液。但穿刺不宜過深,以免損傷軟骨及關節內其它結構。慎勿試圖將關節積液抽盡最後一滴;

(5)推藥前應確保針尖在關節腔的空腔內,推注時無阻力,不可把藥注入軟組織內;

(6)注射後要輕輕活動關節使藥液分佈均勻,建議患者24小時內避免劇烈活動。

5. 關節穿刺不良事件及處理

(1)注射局部、關節輕或中度疼痛和腫脹:患者多能耐受,無需特殊治療,也可對症處理,一般2~3 天后症狀消失。

(2)藥物注入局部軟組織:立即引起局部脹痛,應及時發現並儘量減少注入局部組織的藥物量。局部可採用熱敷,促進消腫,如疼痛症狀較重者可口服及外塗止痛藥物(膏或霜劑)。

(3)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蕁麻疹,嚴重時可出現過敏性休克。如發現過敏反應立即停藥,並作相應抗過敏處理。對禽類及蛋類過敏的患者應慎重使用玻璃酸鈉。

(4)注射關節化膿性感染:較少見,嚴格無菌操作可基本避免此不良事件。如確定為關節感染則按感染性關節炎治療。

(5)噁心、嘔吐、發熱,浮腫(顏面、眼瞼等)、顏面發紅等。


痛風醫生劉良運


骨關節炎該怎樣治療,遇到的是很多治療方法,事實上能治好的方法很少。患者總不能一一試治吧,如何選擇治療方法就成了患者不得不考慮的首要問題。要做正確的選擇,就必須瞭解骨關節炎的常識。

骨關節關是我們常說的滑膜炎、退行性病變(骨刺、骨質增生)、半月板損傷、髕骨磨損、風溼性關節炎等的總稱,他們的共同特點都具有骨關節炎症。故常見治療均是針對症狀和炎症用藥,但臨床中發現這樣治療只能緩解症狀,而且易復發,難控制病情發展,最後不得不採用人工替代性關節方法:關節置換。

為何變成這種呢?為何易復發呢?為何治不好呢?這些問題都值得去思考和分析。歸根結底還是從病因上去尋找,骨關節炎的真正病因是什麼?

30年專治骨關節炎的實踐中,分析了治癒的上千例的骨關節炎治癒過程,明白了骨關節炎的真正病因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骨膜損傷,得出了骨關節炎的症狀、炎症都是骨膜損傷引發的結果,清楚明白了骨關節炎的病因,以病因為主證進行治療,療效理解,治癒率達9O%以上。

經驗總結:以治療骨膜損傷為主,採用中醫中藥配藥,施藥採用中醫的原始外敷藥法,骨膜是軟骨而軟骨沒有毛細血管,軟骨的營養來自關節液,外敷藥法能直接把足量的藥物成份滲透到關節液中。

這些治癒經驗,有不足之處請補充,交流,評論,收臧,也可以關注一起討論,目的都是能更好地服務患者。讓骨關節炎患者早日康復!





用戶82853082917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要根據骨關節炎不同的階段給予動態的治療,有必要詳細的描述一下。

我們臨床上通常通過x光將膝關節骨關節炎分成5個分期。

0期 一般就是正常的關節,沒有骨贅,軟骨損傷也不存在。

I期

一期的患者會有很少量的骨贅形成,會存在輕度的軟骨損傷,其實這個階段如果出現了膝痛,能做一個x光的檢查,明確關節內的問題,及時的給予控制,往往能將疾病控制住,不再讓疾病進一步的進展,是治療的相對來講一個黃金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大部分的患者主要的症狀是上下樓梯會出現一些關節的不適,一般走平路不會有特殊的症狀,所以說很多患者呢容易出現忽視膝關節的疼痛。

II期

二期骨關節炎的患者骨質也相對來講就會增多了,但是關節間隙很少受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關節的軟骨有磨損,但是磨損的程度不重,還沒有導致骨與骨之間的間隙發生改變。但是這個階段患者的,疼痛就會相對比較重,也會在走平路,甚至蹲起的時候出現明顯的疼痛。

這個階段可以通過口服和外用一些非甾體鎮痛藥,一些物理治療,比如微波超聲波的治療去控制局部的無菌性炎症,效果還是非常好的。同時也建議患者,減輕過度使用關節的動作,比如長時間的爬山,長時間的盤腿,長時間的蹲著,都會增加關節骨與骨之間的應力,從而影響關節表面的軟骨。

III期

三期骨關節炎症狀相對來講就比較重了,那麼這個時候關節間隙一般會受累,很多患者會有明顯的關節疼痛,嚴重的會影響步行,有一些患者會有關節積液的症狀。

關節鏡下我們可以看三期與4期骨關節炎之間的病人,軟骨其實已經有了大量的磨損,軟骨下骨已經外露。這一期的病人就要根據症狀系統的治療,如果存在半月板損傷可以進行關節鏡的手術治療,也可以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控制症狀也可以通過針灸,物理治療的辦法去治療。


IV期

4期骨關節炎治療反而相對來講簡單不少,因為關節軟骨已經基本磨損消失殆盡,患者也會出現明顯的休息痛以及夜間痛。這一時期的患者幾乎很難行走超過一公里,也會嚴重的影響生活質量。

此時最好的治療辦法,應該是膝關節置換手術,換取關節已經被磨損掉的軟骨表面以及硬化的軟骨替換上金屬表面,從而達到徹底治療,增加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總之我們需要通過不同的骨關節炎的分期,給予患者進行不同階段的系統治療,其實在2期與三期之間治療是最佳的黃金時間段。這一時期軟骨雖然存在了磨損,但是還是有控制和逆轉的可能性,一旦達到了4期,就很難再進行保守治療,一般都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也請有關節疼痛的患者,不要以為能通過自己的辦法去治療,而是需要及時的到醫院問診,做一個簡單的x光片子明確一下自己骨關節炎的分期以及是否存在骨關節炎。

希望我的解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疾病知識的謝新輝,不能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謝謝。


想好好做醫生的胖子


骨關節炎遵循的治療原則:減少關節負重、避免過度大幅度活動、適當理療、運動、服用鎮痛藥來減輕或控制症狀,對於嚴重情況,可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何為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是因為軟骨受損導致,常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關節活動時有響聲或摩擦音,嚴重者會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骨關節炎誘因有?

關節軟骨一次或多次損傷;

關節面不對稱,受力不均、關節退變;

關節炎症,如類風溼關節炎等;

除了這幾種,肥胖、內分泌紊亂、遺傳因素等也會對關節軟骨產生影響,繼而導致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高危人群有?

1、老年人:

60歲以上人群,較易患骨關節炎,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其中女性因為雌激素因素,發病率高於男性。

2、肥胖:

過度肥胖人群,會導致關節負荷加重,繼而出現關節病變,此時應適當控制減輕體重,可緩解關節痠痛,防止關節磨損。

3、職業因素:

例如舞蹈演員、重體力勞動者、地質工作者等,關節病變幾率較高。

常見骨關節炎誤區有?

1、補鈣能防治骨關節炎?

補鈣能較好預防骨質疏鬆,對骨關節炎作用不大,骨關節炎受損的是軟骨,補鈣作用不大。

2、多運動就不會出現骨關節炎?

適當、科學的運動才是最好的,運動過量、運動不當,如爬山、爬樓梯、跳繩鍛鍊等可能會增加骨關節炎發病率。

如何預防骨關節炎?

1、適當運動:經常鍛鍊、保持正常體重,同時注意保暖,可降低患病幾率。

2、注意走路或勞動姿勢:避免長時間下蹲、走遠路儘量不要穿高跟鞋,來減少膝關節受壓,避免過度磨損。

3、避免肥胖:超重者建議積極減肥,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增加膝關節壓力。

想了解更多“癌痛”“疼痛”相關問題,請關注【疼痛專家王傑軍】。


疼痛專家王傑軍


膝關節炎是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會有的疾病,70歲以上的老人有70%都有膝關節炎這個病症。其中女性是明顯多過男性的,而患上膝關節炎的患者大部分都會出現疼痛,關節變大腫脹等問題,早期可能只在膝關節活動的時候疼痛,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就會出現持續性疼痛,關節僵硬等問題,發展到後期甚至會出現無法活動的情況。

易得骨性關節炎的人群


1.老年人易得骨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年齡的增長、關節老化而引起的關節炎症;


2.運動量大的人。例如舞蹈演員和運動員、搬運工等體力勞動者。


3.體重超重的人群,研究顯示,如果體重超重20%,那麼骨性關節炎的患病概率會增加40%以上。


4.膝蓋受過損傷的人群,也極易在中老年的時候患上骨性關節炎症。



1、鍛鍊:這種療法適合骨性關節炎早期的患者,在症狀較輕的時候採取這種保守的治療還是比較有效的。例如游泳、慢走、瑜伽等較舒緩的運動,切忌不要做類似於爬山、爬樓梯、深蹲等增加膝關節負重的運動。

2、藥物治療:目前關節炎患者通常使用的藥物主要是止痛消炎藥,例如美洛昔康、吡羅昔康、布洛芬等,這些藥物可以對炎症部位起到消炎的作用,可以緩解患者關節的水腫和疼痛。長時間依賴藥物治療的話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一旦停藥,就復發,疼痛明顯。

3.佩戴膝關節免荷矯形器:膝關節免荷矯形器是保守的治療方案,安全有效。這一方案中使用最多的是免荷一號骨關節炎支具,儘管這種治療方法僅適用於部分人群,但它可以相當程度上增加患者活動能力,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推遲手術時間。


3、手術治療:目前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是微創關節鏡清理術、截骨畸形矯正術、單髁表面置換術和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每一種手術的使用症狀不同,建議患者到醫院做徹底的檢查後再慎重選擇。


然治療膝關節炎有很多的方式,但是還是在這裡提醒大家,平時注意養護好自己的膝關節,如果感覺到不適,就要抓緊時間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確診情況,及時修復。

更多髖膝關節方面的問題儘可留言諮詢: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專家 袁林


白天的夜有多美


上了年紀的老人,由於身體機能下降,身體各器官老化,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毛病。骨關節是老化最明顯的組織,因此很容易患上骨關節炎。患上骨關節炎的患者發病時會感覺劇烈的疼痛,這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儘快治療骨關節炎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除了常規的藥物和手術治療,骨關節炎還有什麼改善的方法。

1、減肥。沒錯,減肥也是改善骨關節炎症狀的一種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只對那些身體肥胖的人有效。因為身體超重就會加重關節負荷的壓力,長期下來就會加快關節的磨損,而減肥就能減輕關節的磨損。

2、物理療法。骨關節炎的最大症狀就是疼痛,而不少物理療法如紅外線,水療,電刺激和熱療等方式都能減輕肌肉的緊張,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對疼痛能大大地緩解。如果是頸椎病方面的患者使用牽引療法效果會更好,不過需要在專業的醫生指導才能夠進行。

3、推拿和中藥貼劑。推拿按摩和中藥貼劑是中醫常用的治療關節炎的方法。能幫助患者鬆弛肌肉,緩解疼痛。但需要注意,無論推拿按摩或中藥,都需要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

對於骨關節炎患者來說,還要注意多鍛鍊,多鍛鍊不僅能夠讓患者的關節更加靈活,還能增強身體的血液循環,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


廣東骨科專家團


骨關節炎,過去亦被誤稱為“退化性關節病”,是指動關節(即襯有滑膜的活動性關節)的結構功能異常。是受年齡、體重、外傷、內分泌、軟骨代謝、免疫異常和遺傳等多種因素影響的一種以關節疼痛、軟骨退化為核心,累及骨、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他結構的慢性無菌性炎症。

隨著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但是,與此同時,飲食無憂的年代體重超標現象也極為普遍,體重超標加重了承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脊柱)的負荷,使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逐漸增高。我國一項關於骨關節炎的“十五”攻關計劃項目表明:全國40歲以上人群原發性骨關節炎患病率為46.3%,男性患病率為41.6%,女性患病率為50.4%,60歲人群比40歲人群的患病率高出一倍。近年來,又出現了汽車族、手機拇指族、鍵盤手指族,使得該病的發病又趨於年輕化了。

發病的年輕化及發病率的提高,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視,因此,WHO界定每年的10月12日為世界骨關節炎日,其目的就是提醒人們重視骨關節炎的防治。

骨關節炎有哪些表現?

開始的時候,會感覺某些關節活動不自如,時常覺得手腳僵硬。久坐後,突然感到關節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活動幾分鐘後,關節僵硬才能慢慢好轉。一般在早晨起床後症狀會明顯一些。嚴重時,關節腫脹、疼痛,甚至活動時時常發出咔擦聲——有時候自己都能感覺到關節骨頭在摩擦。膝關節受累的病人,常常會表現為上下樓梯時關節疼痛,下蹲、起立時症狀也明顯。

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得骨關節炎?

肥胖者,容易發生膝部內翻畸形,使膝關節兩側間隙負重不平衡,導致膝關節退行性改變(退化、老化)。尤其中老年肥胖者,長期日積夜累的勞損和一些微小損傷,可以導致軟骨下骨的硬化,導致軟骨退變,進而發展成骨關節炎。

絕經後的女性,由於雌激素是天然對抗骨質流失的“秘方”,所以育齡期女性極少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然而更年期以後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水平跟不上,來自雌激素的天然保護沒有了不足了,這個階段女性骨質流失非常厲害,骨質疏鬆又進一步加速了骨骼的退化,因此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明顯提高。

特殊職業人群,如職業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或者長期需要半蹲或蹲位工作者,易引起膝關節、肘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

長期伏案工作、使用電腦、開車等一些“久坐族”,其實也是骨關節炎的易患人群。

少數骨關節炎患者還有家族史,可能是遺傳導致軟骨基質中合成酶異常,從而促進了骨關節炎的發生。

也有一部分是本身有其他的風溼免疫疾病或關節炎,骨關節炎繼發於其他風溼免疫疾病或關節炎,如類風溼關節炎等。

如何預防骨關節炎?

我們說上醫治未病。疾病的治療遠遠沒有疾病的預防來得重要。尤其骨關節炎,我們說三分靠治療,七分靠保養。那麼,沒有得骨關節炎的人如何預防?已經發生骨關節炎的人如何保養?

1.控制體重很重要!

步行時,雙膝的承重是體重的1-2倍左右;登高時,雙膝的承重更是高達體重的3-4倍。所以,我們強調,體重控制很重要。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比如你體重70公斤,如果你能減重10公斤,此時,你步行時雙膝的承重會減少10公斤,而登高時承重會減少30-40公斤。所以說,控制體重,減少體重,可以大大的減輕負重關節的壓力,減少關節磨損。

2.加強適當的鍛鍊!

生命在於運動,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句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我們說減少運動、減少活動的說法是錯誤的。不過,我們要注意關節活動強度的控制,中低強度的鍛鍊我們是鼓勵的,但是,要避免用力過猛太高強度的運動。所以,什麼樣的運動強度才是所謂合適的中低強度?每週7天裡保持3-4天的運動,視乎個人體質而定,如慢跑、快走30-50分鐘,是允許的。當然,最好的鍛鍊方式是騎車、游泳等,但不管騎單車還是游泳,都有場地和工具需求,所以我們並不強求。沒有條件?堅持上述說的慢跑/快走就可以了。適當的鍛鍊,不但有利於關節保健,更是鍛鍊加強了關節周圍肌肉,對整個關節保護,好處極大——所謂強肌健骨。並且,對於同時存在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癥的病人,對代謝疾病的控制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為什麼騎車、游泳最好?上面一條已經說過啦。騎車的時候,負重的是臀部,更多地緩衝到了自行車上,而游泳的時候,由於浮力的作用,關節負重更是少之又少了。

3.鍛鍊及平素生活須注意!

運動須適量,要防止過度勞累,避免讓關節經受長期的壓力。長時間坐位時要注意姿勢,要經常變換姿勢避免某個關節長期處於負重狀態。防止外傷。防止長時間低頭和彎腰。

減少上下樓梯,尤其是爬很陡的樓梯,少走上下坡路。不要以爬山登作為常規運動。太過於劇烈的“廣場舞”也應該避免。

還有,尤其強調的一點,可以跑步、慢跑,但是,應該避免使用跑步機進行鍛鍊!跑步機的壞處不在於運動強度的劇烈,而在於它是定速的。人體的精妙,在於有適應性。你自然的跑步,有精力,就跑快一點,累了,就降低速度,這個是可以自己靈活把握的,關節是可以張弛有度的。但是,跑步機速度是固定的,按同一速度持續運動,累了關節也沒辦法通過速度調節得到調整,對關節傷害極大!

4.借力工具,穿鞋有講究!

骨關節炎症狀也呈反覆性,時而加重時而減輕。我們強調平時加強運動通過鍛鍊關節周圍肌肉保護關節。但是,關節症狀重的時候,也不必逞強,可以使用手杖、柺杖、助行器等,以減少受累關節的負重。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去體育用品店,購買合適的護膝幫一幫。

建議儘量減少穿著高跟鞋,穿高跟鞋時關節承重高達體重7-9倍,沒錯,比爬山登高還嚴重!我們建議可以穿軟硬合適,鞋底有一定厚度的鞋,可以起到足夠的緩衝作用,從而減少關節勞損。

5.與寒冷、“溼氣”有什麼關係?

一說起關節炎,很多人就會說肯定是因為住的地方寒冷啊,“溼氣”太重了。那麼,骨關節炎的起病,真的跟寒冷、“溼氣”有關係嗎?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子的,寒冷、接觸冷水等,並不是骨關節炎發病的原因。但是,由於得了骨關節炎,關節對外在環境,比如溫溼度、氣壓等變得更加敏感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說骨關節炎的病人關節比天氣變化還準。因為,寒冷、“溼氣”與骨關節炎發病雖然並沒有關係,但是由於得了骨關節炎的緣故,寒冷、“溼氣”卻成了骨關節炎加重的誘因。因此,寒冷季節還是應該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受涼,千萬不要“忘穿秋褲”。還有,如前文所述,去運動體育用品店,買一種叫做“護膝”的東西,保護你的關節。

6.骨關節炎發生是因為缺鈣嗎?

骨關節炎的發生,並不等同於缺鈣,但是骨質疏鬆和骨密度的下降,確實與骨關節炎發生相關。如上篇所說,更年期女性骨關節炎的發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由於雌激素水平跟不上後,骨質流失、骨質疏鬆。對存在骨質疏鬆因素的患者,確實要注意鈣質的補充以及維生素D的補充,可以是飲食補充,也可以是藥物補充。還有,每天保證半個小時的戶外活動,見見陽光,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

如標題所示,骨關節炎的治療,更重要的還是生活方式的干預,三分靠治療,七分靠保養嘛。但是,並不是說藥物治療就不重要哇,同樣重要!在關節腫痛症狀明顯、關節炎活躍時,推薦可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非甾類抗炎藥即是老百姓理解的止疼藥,但事實上,非甾類抗炎藥除了鎮痛作用外,還有抗炎的作用,可有效控制關節炎症。

由於目前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還尚不明確,許多臨床醫生仍然認為骨關節炎是“磨損和創傷”的結果,我們常常有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說骨關節炎就如摩托車開久了機油不夠了,需要在關節腔里加點“潤滑液”,對於下肢骨關節炎,可以使用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可以緩解疼痛並改善關節活動度。

對於下肢骨關節炎,指南推薦可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可減少炎症細胞滲出至關節腔內並降低隨後的炎症。如果掌握了合適的方法和技巧,關節內感染的風險很低,但需有經驗的醫生操作注射並避免短期內反覆注射。

氨基葡萄糖和軟骨素的替代治療,在治療骨關節炎的研究中結果並不一致,需在風溼專科醫生和患者協商下再決定是否需要使用。

上醫醫未病,實際上我們更建議及早的採取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來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但是,如果真的已經到了那一步,嚴重影響關節功能了,在骨科醫生判斷後,可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再三強調,一定從早期開始就跟著風溼免疫科醫生看,儘量不要讓骨關節炎進展到需要手術治療的程度和地步,千萬不要因為早期症狀輕微就不重視,等到不得不手術治療時,再後悔沒早點看風溼免疫科醫生,就晚了!

總之,骨關節炎的治療有多種方法,包括非藥物干預和藥物干預。治療骨關節炎應個體化和聯合應用多種措施。


王皮皮


有很多得了類風溼關節炎的病人,他們最想知道的就是這個病能治嗎?如何治療?目前最常見的類風溼關節炎治療方法有:中藥治療、物理輔助治療、手術治療、抗風溼藥物治療等等。不過,根據收集的一些患者數據顯示,很多類風溼關節炎的患者普遍會選擇中醫治療法。


這樣的數據結果其實也能表現出一些東西。首先,中醫對類風溼關節炎疾病的認識長達千年之久,它的治療經歷很豐富,同時也在治療類風溼關節炎上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其次,中醫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對人體內臟沒有副作用,病人可以放心使用。第三是中醫治療有外敷內服的治療方式,可以做到內外夾治,直達病所,祛風除痺,能夠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的作用。第四,中醫治療保守治療,基本上沒有創傷,不會增加病人的痛苦。第五,中醫治療效果令很多患者滿意,因而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一些等等。


當然,中醫治療法還有很多其他治療方式沒有的優勢。患有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病人之所以會會選取中醫治療法,這原因就不難猜測出來了。


夏小中骨科醫生


您好!請關注“懷賢健康”。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病。骨關節炎在全身大小關節均可受累、發病部位以手、足、膝、髖等為多見,最常見的還是膝關節炎。目前治療方法上主要包括藥物治療、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三個方面。

1.減肥

肥胖是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減肥對負重關節的骨關節炎有重要意義,尤其對老年婦女。體質指數超過25的患者至少要減輕5%體重。

理療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佔重要地位,尤其對藥物不能緩解症狀或不能耐受者。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通常多用深部透熱療法,如短波、微波、超聲波等,使用脈衝電刺激,對止痛和改善功能亦有明顯效果,中醫針灸、按摩、推拿等傳統治療可有一定效果。

3.功能鍛鍊

適當鍛鍊對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及增強受累關節肌力有利,可做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的運動、增強肌力的運動、增加耐力的運動。散步、游泳等戶外運動適用於骨關節炎病人,能增強病人的耐力、日常活動能力、消除抑鬱和焦慮。不同病人應著重不同鍛鍊,如頸椎、腰椎骨關節炎,經常進行頸、腰旋轉、屈、伸運動,手骨關節炎經常作抓、握鍛鍊等。

1.非甾體消炎鎮痛藥

它是治療骨性關節炎最常用的藥物,其目的是減輕關節疼痛等症狀、延緩軟骨退化過程和骨性關節炎的病理進展。常用塞來昔布等,鎮痛藥物容易產生依賴性,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糖皮質激素關節內注射

糖皮質激素關節內注射適用於骨關節炎關節疼痛伴關節積液,激素能有效抑制金屬蛋白酶的活動而改善骨關節炎症狀,但是注射本身可損害軟骨,因此不宜反覆使用,同一部位2次注射間隔至少3個月以上。

骨關節炎透明質酸被破壞,導致關節破壞加重。透明質酸鈉作為一種軟骨保護劑,可以增加滑液的潤滑,減少組織間摩擦。關節腔內注入後可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症反應,增強關節液的粘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緩解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每週1次,連續5次為一個療程,療效持續半年至1年左右,以後1年重複療程1-2次。

4.服用軟骨保護劑

如氨糖或硫痠軟骨素類藥物,氨糖可阻斷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能促進軟骨的合成、抑制關節軟骨的分解,同時還具有抗炎作用。此類藥物能夠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長期服用還能夠遲滯關節結構的破壞,可作為基礎治療用藥長期服用。

藥物治療無效、重度骨關節炎,關節軟骨破壞,需手術治療。包括骨贅切除術,關節固定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懷賢健康提示您!骨關節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能夠緩解骨關節炎的症狀,延緩骨關節炎病情的發展。

1.注意保暖,避免關節受涼,受涼受寒是骨關節炎的發病誘因,也是刺激是骨性關節炎疼痛的主要原因,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

2.飲食上應注意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於鈣的吸收。多食含組氨酸的食物:如稻米、小麥和黑麥。

3.有合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適度控制體重,平時少量多次飲用牛奶,多曬太陽,必要時補充鈣劑。應調整勞動強度導致症狀加重工種,消除或避免不利因素,如劇烈運動。

4.選擇適當的鞋,老年人最好穿鬆軟帶後跟的鞋,鞋後跟高度以高出鞋底前掌2cm左右為宜,老年人的鞋底還要稍大一些,必須有防滑波紋,以免摔倒。

5.使用輔助設施,可利用把手、手杖、護膝(髕股關節受累)、步行器、楔形鞋墊(膝內翻或外翻者)或其他輔助裝置,減輕受累關節的負荷。

6.對骨關節炎急性期患者,不主張鍛鍊,應給予受累關節充分的休息或者只能進行肌力收縮而不活動關節;當關節的急性症狀消失後,再應積極進行鍛鍊。


希望以上解答能幫助到您!關注“懷賢健康”瞭解更多健康小知識。


懷賢健康


膝關節疼

肘關節疼

關節疼痛是在風溼科門診常聽到的病人主訴的不適,也是風溼科諸多疾病中的最常見臨床症狀之一。

比如:

40歲女性,雙膝關節痠痛1年餘,曾經有膝關節腫,平素喜歡戶外爬山,雙膝關節主要是在上下樓時明顯;

60歲女性,雙手小關節疼痛2年餘,接觸冷水後明顯,懷疑得了“風溼病”,關節會變形,長期補鈣,不見好轉;

70歲老年男性,足趾關節疼痛,行走時明顯,尤其是足大趾,認為自己得了“痛風”,嚴格控制飲食,仍然疼痛。

.......

以上幾位患者,最終經過專科醫生確診的疾病,都是骨關節炎,經過治療改善。

風溼科疾病眾多,如果出現關節疼痛,如何正確判斷是不是骨關節炎,如何正確治療,結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版)》,一起為大家答疑解惑。

1、骨關節炎是一個高發的疾病,也是可致殘疾病,但常被忽視,延誤治療

骨關節炎發生率很高,常好發於中老年人群,女性高於男性,尤其是絕經期後女性, 65歲以上的人群發生率可以達到50%以上。青年人群發生率也在增加,發病的年輕化及發病率的提高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視,每年的10月12日為世界骨關節炎日,提醒重視骨關節炎的防治。

2、受影響的關節範圍廣泛,容易被誤判為其他疾病

骨關節炎是一個可以全身多關節受累的關節病,可以包括膝、髖、踝、手和脊柱(頸椎、腰椎)等關節。但大多數人對骨關節炎的理解侷限於膝關節“骨刺”,從而對其他部位的骨關節炎引起錯誤判斷。

3、引發的原因眾多

經常聽到患者描述關節疼痛是關節受涼後發生,寒冷、潮溼等環境因素對骨關節炎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的方面。

肥胖,尤其中老年肥胖者,更容易發生關節勞損,導致關節軟骨退變,發展成骨關節炎,這類患者容易發生膝關節內翻畸形,俗稱“O形腿”;特殊職業人群,如運動員、體力勞動者,易引起膝關節、肘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

女性雌激素對骨代謝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絕經後雌激素減少,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明顯提高,使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在眾多不適症狀基礎上更是“雪上加霜”。

年輕人長期伏案工作、電腦族、開車族容易出現頸椎、腰椎骨關節炎,手機族是手骨關節炎的易患人群,健身達人們由於關節損傷風險的增加,也成為骨關節炎的潛在發病人群。

另外骨關節炎可以繼發於其他風溼免疫疾病或關節炎,如類風溼關節炎中晚期同時併發骨關節炎等。

所以,骨關節炎不僅僅是一個和勞累、天氣變化相關的疾病,以上因素都有作用。

4、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骨關節炎一定是以關節部位的不適為主,從關節疼痛,到畸形,直至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關節疼痛:早期可以表現為受累關節局部疼痛,有時不能精確定位,性質多為痠痛、脹痛,少有劇烈疼痛,起初表現為活動時關節疼痛加重,在一定活動量內,如果繼續活動,疼痛可減輕;而超過此活動量繼續活動,則又會出現疼痛,但經過休息後疼痛可緩解。

關節僵硬:關節長期靜止後感覺腫脹,發僵感,陰雨天會加重,活動或者保暖可以緩解,發僵時間一般為小於30分鐘。

活動受限:大多患者因出現較為明顯的活動受限來就診,比如膝骨關節炎患者不能下蹲、上下樓,不能下跪,關節活動時有咔噠聲,有時偶感雙腿“打軟”;髖骨關節炎患者不能單腳站立,行走、上下樓困難、坐下起來的動作困難。手骨關節炎手指彎曲困難,不能握拳。還可以出現受累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

所以,骨關節炎不僅僅是關節疼痛,它是有致殘性的,可以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5、骨關節炎的診斷方法

骨關節炎的診斷需根據患者病史、症狀、體徵、x線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做出臨床診斷。

通常需要完善一下的檢查。

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為骨關節炎明確臨床診斷的“金標準”,早期的患者,可行MRI,對於臨床診斷早期OA有一定價值,能夠發現病變關節的軟骨厚度的變化,以及半月板損傷及變性、關節積液及胭窩囊腫;CT可以發現關節是否有間隙狹窄、骨贅增生等,多用於骨關節炎的鑑別診斷。

實驗室檢查:通過檢查風溼免疫學相關的指標,可以與其他如類風溼關節炎、脊柱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的鑑別,因為骨關節炎患者如果有滑膜炎症,可出現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輕度增高,其他實驗室指標一般都是正常的。

骨關節炎的治療,還是要強調生活方式的干預,對於患者而言,參加專業的骨關節炎相關知識的宣教,改變不良的生活及工作習慣是治療的第一步。正確的運動療法,如低強度有氧運動、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關節功能訓練,配合適合的物理治療等十分重要。所以骨關節炎的治療一定不是先選擇藥物。

在以上干預的基礎上,配合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即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止疼藥”,非甾類抗炎藥除了鎮痛作用外,還有抗炎的作用。但這類藥物的應用應該由專科醫生推薦下使用,儘可能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刺激、肝腎功能的影響等。 另外藥物治療還包括氨基葡萄糖和軟骨素替代治療。

另外中醫藥在治療骨關節炎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藥的口服及外用治療以及針灸、按摩等方法對於骨關節炎臨床症狀的緩解以及控制病情進展也可以起到較好的作用,可在臨床醫生指導下選擇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華風溼病學雜誌, 2010, 4(6): 416-417.

2.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關節外科學組. 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版)[J].中華骨科雜誌, 2018, 38(12): 705-715.

3.周謀望, 嶽壽偉, 何成奇等.《骨關節炎的康復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誌, 2012, 34(12): 951-9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