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康熙一生中总共有52个子女(32子20女,其中12子9女幼殇),是中国历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不过,女儿多点无所谓,但儿子多了就不好办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

清朝前期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而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有德”这个评价标准在现实中不好操作,远不如血缘关系来得固定可靠。正因为如此,各皇子才为争夺皇位而打得不可开交。

本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胤礽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即皇长子胤褆,但由于他的母亲只是一般的嫔妃,而皇次子胤礽的母亲是皇后且年纪轻轻又死了,皇后临死前,康熙十分痛惜,为了满足她的最后愿望,便决定立其子胤礽为皇太子。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皇太子胤礽以“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过了一年,又说胤礽“虽被镇魇,已渐痊可”,恢复了其皇太子的地位。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康熙再次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将胤礽永久废黜并加以禁锢。

表面上看来,好像是皇太子得了精神病,但民间多说其真正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触犯圣怒的事。

这年,康熙帝出巡塞外,兴致很高,把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胤衸也给带上了。但是,塞外毕竟不是皇宫的温室,一行人在路上风餐露宿的,加上气候变化多端,结果出生在深宫大院的胤衸抗不住风寒,在路上就得了重病。康熙帝对此子十分溺爱,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急令御医赶来诊治。在胤衸病重的时候,据说康熙甚至不分昼夜的亲自照料胤衸,还经常把小儿子抱在怀中,但是,胤衸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胤衸死后,康熙痛苦万分,但更让他伤心的是,其他的皇子对胤衸的病情漠不关心,甚至根本就是无动于衷,特别是作为兄长的皇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时候几乎不闻不问,就连胤衸病死了,都没有丝毫哀伤的表示。由此,康熙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们十分的失望,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帐殿夜警”的事,更是让事态火上浇油。原来,在胤衸病死后,康熙对皇子们大发雷霆,喜怒不定,这让这些皇子们感到十分恐慌,而皇太子胤礽挨了骂,更加是忐忑不安。由于心情紧张,皇太子胤礽便派出自己的亲信去侦察康熙帝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间偷偷到康熙帐前窥视动静。不巧消息走漏,其他皇子便把此事密告了康熙。

康熙听了大为震怒,随后便召集了所有的随从大臣和武将,并令将太子和其他皇子全部拘来。康熙当着大臣们的面,痛骂这些无情无义的儿子们,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帐老帐一起清算,痛骂道:“你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平时奢侈无度,比我的花费还要厉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当地的官员索贿纳贿,胆子也大过天了!连外邦进贡的物品,你都敢贪入私囊!”

康熙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越说越气:“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虑万分,你身为兄长,竟然可以无动于衷,你这样毫无孝悌的人,怎么能当太子?你还在深夜里向我的帐殿窥视,难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没有吗?你的亲信日夜监视我的一举一动,到底用意何在?”

说到这里,康熙痛哭流涕,对这些儿子伤心不已,几近昏厥。最后,康熙宣布:“胤礽废去太子名号,他这样的人不能继承祖宗的家业!”

不过,话说回来,也是因为康熙儿子太多,即使是同母所生(如四阿哥(雍正)和亲弟弟十四阿哥),皇子们之间很少有亲情的。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皇子们对大位都是觊觎已久这一点,皇太子胤礽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平日的紧张心情也大都是由此引起。

但是,康熙虽然两次废立太子,但仍旧无法解决诸皇子为争夺储位的纷争。在康熙年老力衰后,各皇子更是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之势日益严重,而老年的康熙也没有能力再去处理好这件事。最终,康熙至死之前都没有公布皇储人选,这样也就有了雍正继位是否正统的争论。

康熙废黩皇太子胤礽,官方说法是因其疯癫狂躁,已不能为君,但民间却传说这是雍正下迷药所为。清人笔记《十叶野闻》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类似于武侠的故事。

相传胤禛(即雍正)少年时,经常只身行走江湖,结交奇人异士,以备日后不时之需。有一次,胤禛漫游到河南嵩山,便隐瞒身份进了少林寺,拜了少林武僧为师,并在那里习武半年,后来,师傅见他并非学武之人,便教了他一些皮毛后赠他一铁杖让他下山。

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回京途中,胤禛遇到太子宾客在街上仗势欺人,把人家打得满脸是血,当时却又无人敢管。胤禛心中不平,便走过去问苦主为何如此,旁边的恶少年大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来管这闲事?你难道有三头六臂,不想活了不成?”胤禛大怒,盯着此人看了半响,突然抽出铁杖猛击其头,致使那恶少年脑碎而毙,太子宾客见恶少年被打死,吓得一哄而散。随后,胤禛便从容返回自己的王府。

太子党人得知后,深夜派遣剑客入雍王府准备行刺胤禛。当夜,胤禛正在一喇嘛的陪侍下诵经,突然见窗外白光闪闪,上下无定,觉得十分古怪,便命喇嘛去看看怎么回事。喇嘛说:“不用,我已派某力士去办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胤禛见院中的树枝都有如刀削,蓄养之猎犬有身无头,还有数十名武士也都横尸园中。胤禛正惊诧间,喇嘛过来禀告说:“这些都是昨晚来行刺的剑客,他们技穷力竭,被力士所杀。今晚他们可能还要来报复,请殿下当心。”

胤禛听后,赶紧命手下侍卫严加防范。当晚,果然西风四起,风声鹤唳,屋宇震摇,只听见屋顶上金铁鸣动,两边人马在屋顶决斗,哐哐当当,甚为激烈。周边的居民听得胆战心惊,但没人敢去看个究竟。

次日,太子宫的人皇皇然的出去抢购数十棺木。雍王府也是如此,人员走进走出,十分紧张,当时人想一定发生什么大事情了。这时,太子宫和雍王府都在广招喇嘛前去诵经作道场,朝中大喇嘛被雍王府先招了去,不料他前脚刚进,后脚就有人命令他立刻赶去太子宫。大喇嘛碍于雍王府的情面,说不能复命。太子听后大怒,扬言要将大喇嘛捕杀。大喇嘛心里害怕,便托国师求情才逃过一劫。太子知道是雍王府所为后,极力要报复。

这时,有个奇士从四川来,到雍王府求见胤禛。两人一见,胤禛发现原来以前结交过的好朋友,十分高兴,便留他下来,谈论技击武艺。两人正谈得开心,奇士突然作色道:“殿下有难,为什么不告诉我啊?”胤禛问:“你怎么知道?”奇士道:“听说太子宫新得一奇人,能以铁冠在百里之外取人首级,今晚就要来祸害殿下了。幸好天不绝殿下,让我得知此事,今天是特来报讯的。”胤禛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对付吗?”那奇士冷笑一声:“他是以喇嘛咒语为护符施展其魔术的。今晚我们以贝叶蒙首,那铁冠必然来而复去。我们可以先在庭外张一袈裟,就像蜘蛛张网一样,铁冠到时必然跌落其中,我们就可以先收了备日后之用。”

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当晚胤禛听从其言,果然获得铁冠。太子听说铁冠丢失,十分恼怒,尔后竟然积恨成疾。胤禛得知后,派大喇嘛前去太子宫,说:“我有阿肌稣丸,可以治殿下的病。”太子道:“你上次不是在帮助胤禛吗?我哪里敢吃你的药?”大喇嘛说:“哎呀,不是这样的。胤禛暴虐,众叛亲离已经很久了。他现在已经遨游四方,不敢回来,殿下要是不信,可问某喇嘛。”某喇嘛本是太子的亲信,但其实也是大喇嘛的徒党。太子不知其计,便问某喇嘛,喇嘛说:“大喇嘛是西天活佛之师,其丸能治百病。服之必然有效。”太子相信了他,便令大喇嘛进药丸服用。

阿肌稣丸本是媚药,或兴奋药,并不能随便乱用,滥用必然致使神经中枢受到过度激刺,最后形态颠狂,无法自制。几天后,太子果然便发狂了,大喊大叫,毁坏身边器物,最后连大小便都失禁了。太子妃大骇,赶紧上报康熙帝。康熙帝派人去看视,得到回复说太子已不复成礼,安静的时候像得了大病一样奄奄一息,躁动的时候就像野兽一样狂呼乱叫。康熙不得已,只好下诏废其储位。

康熙废黩皇太子胤礽之后,各皇子不但没有引以为鉴,对太子名位的争夺反而更加激烈了。譬如皇长子胤褆,当时在废太子的时候护驾有功,康熙便命他好生看管已废的二阿哥胤礽,不料作为兄长的胤褆,居然揣测康熙想处死胤礽但又不忍心动手,于是便自作聪明的向康熙提出由自己来代为下手。

康熙听后大惊失色,他真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大儿子心肠竟然如此歹毒!于是康熙在朝中愤懑的大骂胤褆“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这一下,胤褆的希望就被打了个粉碎,胤褆自己还被永远的圈禁了起来。

说来也不能完全怪大阿哥胤褆。胤褆身为长子,只因为自己的母亲是个普通的妃子,结果比自己小的二阿哥被立为皇太子(只因他的母亲是皇后)。胤褆几十年来都是夹起尾巴做人,丝毫不敢得罪这个皇太子弟弟。这次见胤礽失势,胤褆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不料操之过急,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误了卿家性命!

其他皇子也没闲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称“八贤王”的八阿哥允禩,此人喜欢结交三教九流,一贯上蹿下跳,广收人心,当时就罗致了很多人在他身边。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允禩大为得意,竟然暗中以东宫自居此事被人告发后,康熙对他十分厌恶,骂他“阴险实在是百倍于二阿哥”,甚至说要和他断绝“父子之恩”,不过,康熙最终还是对他手下留情,没有夺了他的爵位。除此之外,三阿哥胤祉、九阿哥胤禟和十四阿哥胤禵也都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和这些人急吼吼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却韬光养晦,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也没有表现出对皇位过于明显的觊觎之心。胤禛平日既不拉帮结派,也不对失势的兄弟落井下石。相反,他还经常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兄弟,以获得自己的好名声。比如皇太子胤礽被废后,胤禛就常在父皇面前帮他说话,并请求解除胤礽身上的锁链,这和大阿哥的表现迥然不同,康熙对此很满意,说他“深知大义,颇得我心”。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前往北京南郊的南苑狩猎,突然偶感风寒,起驾回到畅春园后便病势日重,生命垂危。到冬至那天,按常例,康熙应当去主持祭天仪式,但康熙当时已经病得起不来了,最后只能派胤禛前去代为行礼。胤禛在主持仪式的时候,忽奉急召,命他立刻回畅春园。等胤禛回来后,发现康熙已经命如游丝,已在弥留之际了。

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当时有皇子七人及尚书隆科多在旁伺候,康熙见胤禛回来,即示意宣读遗诏,诏中让胤禛继位皇位,诏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这时,其他皇子的反应不一而足,或惊讶或愤怒,人生百态,尽在此刻。比如八阿哥,本来太子废后,他继位的呼声最高,当听到遗诏宣布后,佯为悲痛之状,即时走出殿外,以掩饰其心中的愤懑。

在宣布完遗诏后,康熙帝便魂归九天。随后,胤禛为康熙穿好长寿袍,并亲视收敛完毕,便立刻回到乾清宫行即位大礼,即为后来的雍正帝。这一年,胤禛已经四十四岁了。

但民间对雍正即位却有多种传闻。《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说,康熙临死前,曾经手书遗诏说:“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十四皇子就是胤禵,乃胤禛的同母弟弟,当时正在西北统兵,十四阿哥也颇得人心,所以民间多说康熙本有意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是,胤禛侦得遗诏所在后,将“十”字改为“第”字,然后屏退各位兄弟,一人入畅春园侍疾,其他人均不许入内。据说康熙当时已经昏迷,醒来后突然发现只有胤禛一人在侧,知道被其欺骗,大怒,用枕头和念珠投击胤禛而不中,胤禛则跪而谢罪。不多久,康熙撒手人寰,而胤禛持念珠和遗诏出来,并宣布自己继位。总之,雍正即位这件事,众说纷纭,到现在也是个谜。

在清朝前期,确定皇位的继承人一直是大问题。譬如皇太极死的时候,多尔衮和豪格相争,最后被顺治拣了个大便宜;在康熙年间,各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勾心斗角,几乎打破了头,而皇太子也是两立两废,最后雍正的上台,也一直被人怀疑其是否正统。

有鉴于此,雍正在登基后不久,便在乾清宫召集各王公大臣,一起来商议立储的新法子,以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再次发生。雍正对众大臣叹道:“想当年父皇在的时候,太子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弄得弟兄们心神不宁,人人觊觎大位。朕想立储乃是关系到朝廷长治久安的大事,终归要有个解决办法,你们且说说,有什么好的建议?”

大臣们当然不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随意发表意见,最后雍正还是自己说了:“朕以为,皇太子立了之后问题很多,但不立又不行。朕现在想了一个变通的法子,那就是,把继位的皇太子名字写入密封,藏在匣内,然后匣子放在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下面。这里是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这样的话,大家也就知道建储已设,人心安定。就算以后情况有变,到时也可以再拿下来重新修改。”

各大臣们纷纷说好,随后,雍正便将一份自己亲手写好的继位书放进匣中,又命侍卫当众将锦匣封好,放在匾额的后面。另外,还有一份同样内容的继位书则由雍正自己随身携带,在死后才能打开。这两份继位书必须内容相同,方可确定最后的皇位继承人。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秘密建储。从此以后,“正大光明”这块匾便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匾下的那个锦匣子更是让皇子们日思夜想,魂牵梦绕,因为大家虽然知道皇太子已经确定,但彼此之间并不知道谁有这份幸运。更重要的是,立储之后还是可以更换人选的,这就加剧了彼此间的长期竞争,各皇子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方有机会成为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雍正搞的这个秘密建储,其实也未必是他首创。早在唐朝的时候,波斯人就实行过这样的制度。据《旧唐书.波斯传》里说,波斯国王继位以后,便“密选子材堪承统者,书其姓名,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本所书名者为主焉。”

从实践上来看,雍正搞的秘密立储,在后面几代皇帝的继承问题上确实发挥了作用,没有出现像清初那样皇子间结党营私、争夺皇位的现象,选中的继承人也都表现不错,至少,从雍正后来挑选乾隆作为继承人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秘密建储最大的进步是,它给皇帝挑选好的皇位继承人留下了很大的灵活性,如果选定的太子表现异常的话,可以随时进行更换,而皇子们并不知晓,不会影响到父子兄弟感情或者出现骨肉相残的事情。

不过,到了清朝最后的几个皇帝,秘密建储却没有了意义,因为爱新觉罗皇族的生育能力到了后期都在走下坡路,最后的几代皇帝更是麻烦不断,譬如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同治,而同治光绪根本就没有子嗣,秘密建储也就无从谈起了!

雍正即位后,便决定对那些曾与自己争夺王位、还有潜在威胁的兄弟下手,以防止他们势力坐大,其中特别以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和十四阿哥允禵为重点打击对象。雍正上台后,一来为了避讳,二来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立刻命令各位兄弟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雍正这辈都是以“胤”开头,如雍正名“胤禛”)

十四阿哥允禵本是雍正同母生的亲弟弟,但他同时也是但是王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康熙晚年对十四阿哥颇为信任,允禵在皇子和大臣中也很得人心,所以民间多传说雍正篡位,遗诏本是“传位十四阿哥”,却被雍正(四阿哥)把“十”篡改为“第”字,结果夺了王位。

康熙死时,允禵正在西北用兵,当时手握兵权。雍正即位后,立刻给允禵发了一道上谕,让允禵立刻回来奔丧,兵权转由大将军年羹尧(雍正的亲信)掌管,如此便轻易解除了允禵的兵权。

允禵回京后,见雍正已经即位,气愤异常,但又无可奈何。在去康熙灵柩前哭拜时,雍正也在场,允禵见了自己的哥哥,这个新皇帝,却不表示祝贺,雍正对自己的这个弟弟开始还算迁就,为表示亲善,还上前去扶他,但允禵拒不动弹,一时间两兄弟十分尴尬。这时,侍卫拉锡上前拉住允禵,让他赶紧对新皇帝行跪拜之礼,允禵甩手骂道:“拉锡是卑贱之人,为何对我拉拉扯扯,请皇上治罪!”

雍正大怒,便削去了允禵的王爵,只保留贝子身份。随后,雍正将康熙灵柩运至遵化县景陵安葬后,命允禵留下看守景陵,实际上是将他软禁于此。

允禵还比较好处理,但八阿哥允禩则是个硬骨头了。八阿哥允禩当时人称“八贤王”,最能笼络人心,虽然他的生母出身低微,但他并不甘心,一直广结党羽,收纳三教九流,并且拉拢了九阿哥允禟等人,甚至十四阿哥也一度被他拉拢。康熙在的时候,曾一度对八阿哥允禩有过好感,这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在王位争夺战中,这一党的势力最大。

雍正即位后,并没有立即对允禩下手,而是先命允禩、允祥、马齐、隆科多四人总理事务,并封允禩为亲王。允禩的党羽们也大都加官晋爵,这些人喜不自禁,纷纷跑去祝贺允禩封亲王。允禩听了,冷笑一声,“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封亲王有什么开心的呢,说不定哪天就要被处死呢!”

话说回来,凡是玩政治的,都是深谙此道,这其实就是欲擒故纵嘛。雍正之所以封允禩为亲王,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刚刚即位,大权尚未稳固,当然不能树敌过多。等到雍正立稳脚跟,这些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果然,没过两年,雍正便宣布允禩和允禟的罪状,并将允禩和允禟削去王爵,交宗人府圈禁,并给他们分别起了“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和“塞思黑”(满语“猪”的意思)的名字,以示对两人的轻蔑和侮辱。这还不算,雍正又命人将两人分别押往外地圈禁,结果两人当年就双双死于戍所,两兄弟的死亡时间相距不过六天。

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要说九阿哥允禟,算是站错了队活该倒霉。允禟本不想夺什么储位,他是个无才无识、又贪图酒色的家伙,只想过奢靡淫逸的生活,但因为跟了八阿哥,自然成为了雍正的打击对象。雍正即位后,允禟就长时间地装病,但雍正很清楚他的用意,并没有因此放过他。

后来,允禟知道自己装病也逃不过,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当他被雍正发配到西宁后,他以为山高皇帝远,又开始肆意妄为,骚扰生事。雍正听说后,派人前去训诫,当宣读圣旨的时候,允禟也不迎接跪听,只是安居卧室,还发牢骚说:“皇上责备的都对,我没什么话要说,谁让他是皇上!”雍正听后,十分恼怒,最终还是设法把他给弄死了。

野史《胤禛外传》里说胤禛(雍正)继位前,喜好饮酒击剑,结交各方朋友,乃活脱脱一少年无赖,康熙对他并不喜欢。

据说胤禛经常溜出京城,和剑客力士们厮混,并有结拜兄弟十三人,其中年长者为一武僧,武艺高强,骁勇绝伦,能练剑为丸,藏于脑海中,要用的时候就从口吐出,剑出则矫如长虹,杀人于百里之外,当时号称万人敌。老二水平稍微差点,但也能练剑如芥,藏于指甲缝,要用的时候掷于空中,所向披靡。胤禛虽然没这么高本领,但也跟着这些人学了一些剑术功夫。

康熙快要断气时,宣诏大臣入宫,但等半晌都无人进来。康熙觉得奇怪,支起身一看,陡然看见胤禛立在身边,康熙大怒,取手边的玉念珠扔胤禛,不想这么一动,就要了康熙的老命。胤禛见康熙已经咽气,便出告百官,说自己已经拿到康熙遗诏,并举念珠为证。大臣们不知真伪,便奉胤禛登极。

其他兄弟后来得知此事后,心里不服,常放出怨言。雍正料这些人群情汹汹,便一不做、二不休,治以严刑峻法,将这些人一一铲除。当时各皇子都收留了一些武林侠士,胤禛害怕自己遭人暗杀,也只得时刻警惕。

有一次,雍正率百官赴天坛祭祀,刚至天坛,突然听见坛顶的黄幕砉然一声,很是奇怪,卫士们怀疑有刺客,赶忙前来护驾。雍正倒颇为镇定,右手一甩,只见一线白光从手中射出,黄幕便唰的一声裂了个口子,一只野狐的头便掉了下来。胤禛得意的对手下们说:“最近这些逆党密布刺客,想暗杀我,我今天有意小试手段,让这些家伙知道我的厉害,就算有刺客,又能拿我如何?”

说是这么说,但雍正对那些刺客还是心怀疑惧。虽然他自己觉得天下剑客多半是自己的羽党,但惟有一僧不为己用,经常行踪不定,亡走山泽,雍正深以为患,欲杀之而后快。但是这个僧人行踪飘忽,难以捕捉。

一日,雍正侦得其位置后,命结义兄弟三人化装前往刺杀,并派遣精兵围守要隘。僧人见三人到后,笑道:“你们三人是受雍正之命来杀我的吗?你们主子现在气数尚旺,我不能与之争锋。但是,他多行不义,屡以私恨杀人,吾今天虽死,但他也不能苟免,一月之内必有为我报仇的,你们可以等着瞧。”说完,僧人便伏剑而死。

这三人带着僧人的首级回去复命,并把僧人说的话禀告了雍正。雍正听后非常害怕,大力加强了宫廷的防卫,并命侍卫们日夜巡查。但仅过一个月,雍正便无故暴死于内寝,相传为吕晚村的孙女,女侠吕四娘所为也。

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当时也有传说雍正是炼丹误服毒药驾崩的,雍正做太子的就对炼丹很感兴趣,还曾经写下《烧丹》一诗:

“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

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

自觉仙胎熟,天符降紫鸾。”

等到他做皇帝后,依旧对炼丹兴趣不减,并在宫中蓄养了一些道士专门为他炼丹。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得了一场大病,为了治病,他特地给河东总督田文镜、浙江总督李卫等人写下亲笔密折,要他们“留心访问,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等人。要是有缘访到,务必要耐心开导,好生安顿他的家人,然后一路上要好好照顾,迅速将之送到京城,朕有用处”,为打消手下大臣的疑虑,他又说“即使送来的人不符合要求,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试用之道”。有了这个保证后,手下的这些人都四处寻访道士并推荐进京。

这些道士之中,他赞赏的是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瑞,并将他封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雍正经常和他在一起探讨如何炼丹,还说张伯瑞写的《悟真篇》乃是“发明金丹之要”。

雍正不但自己服食丹药,他还将这些丹药作为特殊的礼品赏赐给自己的心腹鄂尔泰和田文镜等人,劝他们也服用,还说这些丹药“经过精心炼制,效果非凡,确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良药,尽管放心服用,不必迟疑”。最后他又补充说,“朕对此确定无疑”。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突然驾崩。由于死前雍正身体正常,并无任何征兆,所以有人怀疑雍正可能是服用了某种新制的丹药,导致中毒身亡。而雍正驾崩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就下谕旨将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立刻驱逐出宫,说他们是“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谣出事”,并警告他们如果敢泄露宫廷中的任何事情,就将立刻正法。至于宫中的那些炼丹炉、炼丹药之类的,也都全部清运出宫。

康熙的儿子争权的来龙去脉

雍正的暴毙,一直是清朝的一大悬案。《鄂尔泰传》中说,雍正死前如同平时一样上朝,并无任何生病征兆。但午后忽然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已开始盛传雍正已经暴崩。鄂尔泰来不及给马套鞍,就飞马赶到皇宫,自己的髀骨都磨出了血。鄂尔泰进宫后,三天才出来,对此间发生的事情一直讳莫如深。当时正是天下太平之时,雍正的突然暴毙自然引起大家的猜疑,有人说是因为雍正迫害自己的兄弟,结果引起那些人蓄养的武林人士的仇恨,结果派刺客将之刺死。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说雍正之死乃是吕四娘所为。吕四娘是清代著名学问家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因为文字狱受到牵连,死后还被挖棺戮尸,其孙女吕四娘一向跟随大侠甘凤池练习剑术,身轻如燕,有一身的好功夫,得知自己祖父的遭遇后,吕四娘大愤,深夜入宫将雍正刺杀,并割去其头作为报复,据说雍正死的时候安的是一个金头,以掩饰首级被盗的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