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爲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過度養育的世界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家家的經濟條件都有了明顯的改善,我們也越來越有時間、有精力、有金錢投入到孩子身上: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幫他們幹這幹那,幫他們學習,幫他們解決人際社交——有的家長甚至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小編曾經問一位四年級的孩子的媽媽,為什麼孩子都四年級了,身高都和媽媽差不多了,上學路也不遠,為什麼還要家長每天接送?這位家長理直氣壯地說:現在跟以前不同了,壞人多了,手段也更復雜,不多保護點兒孩子,怕孩子有危險啊!還有的同事,孩子在本地上大學了,也每天接送,還說孩子不願意住校,就願在家裡住。

想不通,為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許多全職媽媽,孩子課外班每節課都跟著,坐在教室最後一排跟孩子一起學習,生怕孩子聽不懂,回來不會做作業。當你問起她時,她會說,現在孩子學的知識可難了,你不跟她一起學,她作業不會,下次去上課就要挨批評了。

每天的作業,明明是老師留給孩子的作業,家長卻要每天幫著檢查好,沒有一絲錯誤,做到完美。這樣的家長會說,別人的家的孩子作業都對,你的孩子作業總有問題,孩子多沒面子。如果家庭有錯誤,老師也會批評家長不負責任。

想不通,為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上面這些家長,就像直升機一樣,時時刻刻盤旋在孩子上空,隨時準備俯衝下來,幫助孩子解決任何問題,這些家長也被形象地稱為“直升機父母”。

但——這樣真的好嗎?

你進一步,孩子就退一步

對於孩子來講,家長的過度幫助,會束縛住孩子成長。很多時候,其實他們的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長的幫助卻會讓他們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明明可以自己起來,即使是特別疼,忍一忍也沒問題。家長如果這時候馬上過去,下次再跌倒的時候,孩子的第一反應就不會爬起來,而是眼巴巴地等著家長來拉自己。逐漸地,孩子就會養成惰性——既然媽媽願意幫我,我為什麼不偷個懶呢?

想不通,為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無微不至的幫助,不僅會在能力上限制孩子的發展,也會在心理上使得他們變得更加脆弱。長期被家長庇護下的孩子,從來沒有在心理上真正地面對過失敗——因為每次面對困難,直升機爸媽就會俯衝下來幫他們解決問題。當他們真的要自己面對問題時,心裡上的不成熟也會讓他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想不通,為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他們在班上做不出題來的時候鬧情緒,手工做不好的時候發脾氣,贏不了比賽的時候聲嘶力竭地哭鬧——這些場面是不是很熟悉?沒錯,他們的背後都站著過度養育的父母。正是昨天家長不斷的“前進”,造成了孩子今天不斷的“後退”。

果你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不妨對照下面這十件小事,看看自己做過幾件:

想不通,為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各位家長,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下面這十件小事你做過幾件?

1 早晨叫孩子起床,幫他穿衣服,有時候還要餵飯

2 經常幫孩子收拾桌子、書櫃

3 幫孩子洗澡

4 和孩子一個屋(床)睡,半夜偶爾還要起來照顧他

5 幫孩子收拾書包,準備齊第二天的學習用具

6 幫孩子檢查課後作業,不對的作業讓他修改好再交

7 每天幫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8 和孩子一起上課外班,回來後不會的地方給他講

9 參與孩子的社交、遊戲,比如幫他們調節糾紛

10 不給孩子多餘的零花錢

上面這十件小事,你做過幾件?如果一半以上都是你日常的“常規操作”,那麼你就要警惕了——你的孩子正在被過度的愛所包圍,我們通常也把這個叫做過度養育。

這樣的爸媽怎麼辦?

那麼,如果存在過度養育的問題,爸媽們應該怎麼辦呢?

讓孩子自己面對挑戰

對於孩子來講,困難看似讓孩子“苦口”,其實不然——這些困難其實是他們成長的“良藥”。對於他們來說,學會獨自面對困難,不僅讓他們的能力快速成長,也會讓他們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如果你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現,相比較於輕而易舉的成功,孩子經過一番努力甚至是挫折,取得的成功,往往會讓他們更加興奮。當他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斷克服困難,收穫的成就感就是堅實和穩定的。如果孩子長期依靠父母取得成功,他們的這種成就感就是脆弱和虛假的。

想不通,為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對於家長來說,只要在安全邊際範圍內,就要多給孩子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體會風險。比如,孩子做手工,家長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做。即使有一兩步卡住了,家長也可以不用著急幫忙,讓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慢慢地他們自己就能摸索出來了。

也就是說,只要後果不嚴重,家長,儘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做——做手工、完成作業、制定計劃等等,即使偶爾出現了一些錯誤也不要緊,這些自己摸索出來的錯誤,反而會令他們記憶更加深刻。

家長要過自己那一關

很多時候,家長過度幫助孩子,其實是過不了自己那一關:孩子作業做得不好,老師就會在群裡批評孩子,家長的面子就會掛不住;孩子的手工做得太差,演講做得不行,家長會覺得在微信交流群裡沒有面子。在這種情感的綁架之下,家長就會忍不住不自覺地幫助孩子做一些事情。

還有的時候,家長也會被孩子的情緒所綁架:孩子摔倒了,可憐兮兮地看著你,你會忍住不把他扶起來;孩子玩拼圖做不出來,哭得梨花帶雨,你會忍住不幫助她。這些,都是家長要過的心理關。當孩子真的面對這些苦難,家長能不能剋制自己的情感,從長遠出發,對家長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你說的這些我都懂,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怎麼辦呢?其實,家長不妨可以利用輪換策略——爸爸和媽媽在生活、學習中輪流照顧孩子,尤其是能力較弱的一方要更多地參與。

想不通,為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比如,媽媽照顧生活比較多,比較細,那麼過一段時間,就讓爸爸來照顧孩子。爸爸雖然也會盡力,但是畢竟沒有媽媽細緻,有一些事情就會自然地讓孩子自己動手來;同樣的,如果平時是爸爸負責孩子的功課,那麼過一段時間,就讓媽媽輪換,不常照顧孩子學習的媽媽自然也會有一些想不到的地方,孩子就得學著自己彌補。通過這種“換崗”,就可以讓孩子不知不覺增長技能。

想不通,為什麼孩子的作業必須家長來“檢查”?

如果拿公司來打個比喻的話,孩子就像一家創業公司:他們需要活力,需要探索,不要過度的束縛。如果家長過度地用管理的方式去限制他們,只會讓他們喪失成長的動力。

你平時幫孩子做得事情多嗎?上面的幾件小事,你常做的有幾件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一起討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