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凜冬將至?

春華秋實,金秋九月本應是個收穫的季節,可今年秋天剛到,卻已讓人感到陣陣寒意。

年初,權威人士曾經表示,在國內面臨的各類風險中,金融風險尤為突出,將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宏觀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 隨即,6月14日,銀保險監會主席郭樹清做主旨演講時表示,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金融行業凜冬將至?

這一表態就像衝鋒的號角,7月份開始,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開始大面積爆雷,連小米打廣告的P2P平臺也未能倖免。有一名自稱雷軍老鄉的網友發帖稱,自2011年起,他做了七八年的小米鐵粉。僅小米生態系的產品就擁有幾十件。但這種信任和崇拜在6月底戛然而止。在小米手機“我的小米”中,他第一次接觸到了P2P。如今,在其投的15個P2P平臺中,已經爆雷11個。

P2P頻繁爆雷只是如今金融機構去槓桿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從傳統的工農建交四大國有銀行,到券商、投行、小貸公司等“影子銀行”,無一不受到去槓桿政策的影響。

銀行業佔中國金融行業半壁江山,四大國有銀行是中國泛金融行業的黃埔軍校。由於國有商業銀行特殊的屬性,其既被詬病為“躺著掙錢”,又不得不承擔國有企業及地方政府隨意加槓桿所帶來的風險。而始於2017年3月的全國金融行業“去槓桿、防空轉、控風險”大整頓,讓銀行業內人士感覺到好日子很快就要到頭。

金融行業凜冬將至?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就是銀行員工。據報道,五家國有銀行在境內銀行機構員工全部減少,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減員都在8000人以上,中國銀行僅內地商業銀行機構員工減少96人,交通銀行境內銀行機構從業人員減少了1259人。五大行減少的員工數量加起來大約近3萬人。這一大範圍的人員減少,既有科技發展、客戶群體變化導致網點服務人員需求減少的原因,更有銀行降槓桿,削減人員開支的原因。曾經的銀行金飯碗,如今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

傳統銀行的信貸業務已經沒有太多增長空間,還要防範實體經濟下滑帶來不良貸款激增的風險。過去幾年依靠同業存單、同業理財、銀行票據、通道業務等撐起的市場規模開始被全面壓縮,財務顧問業務、投行業務、中間業務等受到券商、信託、基金子公司等全面挑戰,市場形勢不容樂觀。

金融行業凜冬將至?

傾巢之下焉有完卵。證券行業作為我國金融行業第二大支柱,面對行業調整,日子也不好過。

今年以來,A股一瀉千里,靠天吃飯的證券經紀業務自然潰不成軍,門庭冷落車馬稀;IPO審核發行愈加嚴格,新股發行越來越來難,券商中投行業務全面萎縮,大部分券商投行業務到今年為止都是顆粒無收,保薦代表人、核心骨幹都在嘗試轉型,試圖去本就競爭激烈的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董秘、證券事務代表等崗位謀求一席之地。

金融行業凜冬將至?

相對於國資做後盾的國有銀行,靠天吃飯的券商人面對行業利潤下降只能吞下降薪裁員的後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證券行業總收入人民幣3113億元,同比下降5.09%;淨利潤人民幣1130億元,同比下降8.47%。東北證券、東吳證券、方正證券三家券商淨利潤降幅超過四成,中原證券淨利潤降幅也達到38.5%。

到了今年一季度,情況依舊不樂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131家證券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659.64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22%,實現淨利潤235.59億元,同比下降17.22%。包括經紀、投行、資管等六大主要營業收入都出現滑坡。今年一季度,131家券商職工薪酬為242.68億元,同比下降3.03%。

金融行業凜冬將至?

宏觀上看,保險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國內金融行業的超然存在,不慍不火,長期不引人重視。這一現象的根源不僅在於它在整個行業所處的尷尬位置,也源於其從業人員的平均薪酬水平。

前保監會主席的突然落馬,隨之而來整個行業的整頓以及銀保監會的成立,更加重了這一趨勢。去年以來成立的銀保監會採用了讓保險業迴歸行業本源的監管思路,加上整個金融行業的調整,保險行業更是舉步維艱。近期某大型保險公司資管部門的大面積人員調整更是宣告中國保險行業的騰飛崛起不僅需要天時地利,還需要人和,外加一點運氣。

除此之外,還有基金、小額貸款等等種類繁多的“金融創新”,也在本次金融去槓桿過程中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過去幾年國內金融行業高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留下諸多風險隱患。金融行業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作為從業者,只能堅信金融行業在嚴冬之後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