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招聘,別再被HR的宣講騙了

前幾天發文講:職場那些盲目學習的行為和一些實際並不美麗的技能。

收到很多同學諮詢,考個xx證,拿個xx雙學位,報個班培訓個軟件,到底值不值得?

看來多數人只在乎了專業技能,而忽略了管理技能。

Gavin上個月接受過的一個諮詢,這個同學講他的本科同學很多都從事了管理崗。

難道拿了CPA,CFA,CIIA各種證,工業設計水平很666的人,都捨棄了專業技能,都去做(管理者)領導了。

回到職場,我們應該揭開管理崗的光環下,到底隱藏了什麼。

校園招聘,別再被HR的宣講騙了

管理類崗,應是涉及管理技能的崗位,而不僅指領導崗

在商品貿易,製造業,尤其是汽車行業,管理能力滲透於各個崗位,即便你是一名產品銷售員,生產線的檢驗員。

所謂管理類崗,其實並不是僅指領導崗位。管理包括管理你的業務流程,各環節上的時間,交付物,以及相關負責人。

常見涉及管理技能的崗位像項目經理,SQE,客戶關係專員,生產管理等。除此之外,研發中心的各產品工程師都需要管理能力。

在所有涉及多方資源整合的行業裡,管理才能必不可少。汽車就是這樣的商品。

在大多數日常工作中,很少因為技術能力遇到瓶頸,受到責罰,其實多數問題都是對某項工作沒有管理好。例如一個質量問題解決的完成時間延期,關鍵節點未交付報告,供應商未按時處理售後問題。

我們常稱的管理類崗,例如後勤管理,財務管理,行政管理,訂單管理。顯然,這些需要不同的管理技能,但都不是領導崗。應屆生畢業就可以做,當然,後來也可以升職為管理者。

HR常說的職業發展路徑中,多分為兩種:

第一種:技術路線

其實技術路線是依託於技術,專家就是後來成了技術精。但同時,你可以升職為各技術口的領導,這樣的職業路線我想是大多數應屆生後來的必經之路。

技術崗我在很多文章中解釋過,其實是技術+管理技能的結合,越是接近研發的崗位,越是如此。到了一定工齡,就沒有純粹的技術崗了,因為你需要把你的經驗和技能傳授給新人,否則你無法繼續保證部門的持續運轉。

第二種:管理路線

HR所說的管理路線,其實就是上面提到的技術路線。但從他們口中說出來已經變了味道,目的是引導你,理解為可以在優秀的企業晉升環境下,成為領導。

但一開始就做管理,純粹的管理路線,只是一直從事管理類崗的人,後來成了領導。

例如做項目管理,從主管,經理做到總監。市場營銷專員,做到經理,總監甚至資深總裁等等。

這種畢業後直接從事管理類崗位的人,自然是沒什麼機會轉技術的。

為什麼校園招聘時,從HR到各部門領導,都在講這兩個職業路徑。

校園招聘,別再被HR的宣講騙了

從內心打消你的職業困惑,宣傳企業的因才適用。

應屆生進職場,對未來最擔心兩件事情:

1.努力工作了確當不上領導

2.能力實在有限,當不上領導怎麼辦

上面的兩個職業路徑,可以打消你的困惑。

所以,你讓一個有工作經驗的人去參加宣講會,除了待遇的咬文嚼字,其他問題他不會多問。因為都是刻上公章的套話,已經重複了哄了大學生一屆又一屆。

後記

有沒有注意,文章提到的有“管理類”崗位,和“管理“崗,兩種稱呼。

管理類崗是類別,不是指升職空間。實習定崗後會區分開來。

管理崗是技術+管理,成為管理者只是職業發展道路上的機會,不是必然。

招聘會上,二者是不會區分的。沒有人會問這個問題,即便你問了,HR和部門領導也不會正面回答你。

因為管理的光環可以吸引人,但真正的職場,要從實習做起,競爭定崗,積累幾年經驗,然後爭取升職。

這一路你自身的能力,外界的影響都是變數。

管理類崗位背後的痛,是那些衝著技術崗位去的人,最後競爭落選。

管理崗背後的痛,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最後卻因外界因素沒能當上領導。

以上的痛,有誰願意,有誰能為你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