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政變」:武則天被逼讓位始末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等人利用禁軍發動政變,殺武則天二寵張易之、張宗昌,逼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政變後,張柬之等五人都被封王。歷史上把這次事件稱為“五王政變”。

“五王政變”:武則天被逼讓位始末

公元698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

被貶放的李顯的回京,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問題,其原因在於皇帝武則天的性別。武則天是女皇,百年之後皇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李姓的李顯或李旦,還是傳給同姓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呢?在封建禮法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這是有關國體國運的根本問題。皇帝姓氏的變更意味著王朝的更替: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

當時,武則天有意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後來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武則天聽罷大怒,拂袖而去。

後來,武則天又向大臣提問:“朕常常夢見雙陸不勝,做何解釋?”(注:雙陸是一種棋)狄仁傑說:“雙陸不勝是無子的意思。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危險了。陛下君臨四海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姑侄與母子關係,哪個更親?陛下立廬陵王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常享宗廟,立武三思為太子,宗廟中就沒有陛下這位姑母了。”武則天聽罷,終於有所感悟。

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九月,武則天終於派人迎廬陵王回長安。史載,李顯回到長安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次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狄仁傑下拜頓首,轉悲為喜說:“太子雖然回來了,可大家還不知道,人言紛紛,怎麼取信於他人呢?”於是,武則天又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大禮迎還,朝野大悅。

“五王政變”:武則天被逼讓位始末

李顯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生的第三個兒子,在唐高宗的八個兒子中排序第七。公元680年,李顯被立為皇太子。3年後,唐高宗病逝,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李顯性格懦弱、膽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個做傀儡的好材料。

武則天是一個為了權力可以不顧一切的君主,唐高宗的第一個太子李忠因為不是武則天所生,很快就被廢黜殺死;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立為第二個太子,但在一些思想觀念上衝撞了母親,後來暴死,原因不明;次子李賢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為不甘心做傀儡被廢,4年後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殺。

有三個哥哥做榜樣,李顯自然知道輕重,所以,他事事唯母親命令行事,不幸的是,他很快就被母親抓住了把柄,即皇位不到一個月,時為監國的武則天就廢黜了他。被降封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囚禁生涯……

現在,李顯被武則天接回長安,重新任命為太子,迴歸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回到長安後,李顯除了繼續夾著尾巴做人外,變得聰明瞭許多,他決心向武家靠攏。他將一個女兒(永泰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又將另一個女兒(安樂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李顯與武家聯姻,是想通過子女關係,穩固自己的地位。

武則天內心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兩家人在自己死後的關係,現在有意扶為繼承人的李顯主動與武家搞好關係,讓她十分滿意。事實上,晚年的武則天擔心自己死後,在群臣中名聲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權力保障,命運堪憂。

為了保證武家子弟的安全,武則天要抓緊有限的時間進行政治佈局。但是,武則天的佈局被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嚴重破壞了。張易之與張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

李顯的兒子李重潤、永泰郡主兄妹倆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令太子李顯問罪,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樣一來,張氏兄弟將李家和武家子弟都給得罪了,李顯、李旦(李顯同母弟弟)、太平公主(武則天女兒,李顯、李旦的妹妹)和武家各子弟在反對二張一事上很快達成了共識,他們開始串聯往來,暗中進行秘密磋商。

而此時,武則天正在為自己身後挑選合格的丞相。武則天挑中的人是張柬之。張柬之任職官場多年,人脈廣、經驗足、懂技巧、具備應對亂政的能力。據說前丞相狄仁傑曾極力推薦張柬之接替自己。

張柬之心懷李唐王朝,希望通過復辟李唐王朝來扭轉武周的亂象,救世濟民,也使自己垂名青史。他已經80歲了,必須抓緊時間行動,所以,他很快就聯繫了若干正直的大臣和部分羽林軍將領,出面策劃了剷除二張、復辟唐朝的計劃。

在所有的計劃方案中,太子李顯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李顯出面不僅可以成為政變的號召人,同時也是日後最理想的皇帝人選。於是,張柬之暗中找到李顯商議。李顯經過片刻的猶豫,同意參與政變。一向懦弱怕事的李顯為什麼同意參與政變呢?因為在誅殺二張的問題上,他和大臣們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大臣們擁立他復辟唐朝的遠景,也喚醒了埋藏在他心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至此,一個以李顯為名義首領、張柬之為主謀的政變集團迅速形成了。

“五王政變”:武則天被逼讓位始末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十二月,80歲的武則天因病避居迎仙宮。武則天的病情很嚴重,迎仙宮中只有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進入,甚至連宰相張柬之也難見到她。

張柬之和桓彥範、敬暉等大臣決定乘機誅殺張易之,逼病重的武則天讓位。張柬之利用職權,迅速安排桓彥範、敬暉二人擔任羽林將軍,掌握禁兵,為政變提供保障。

當時,皇太子李顯在北門起居,桓彥範和敬暉利用禁軍將軍身份拜謁李顯,密陳政變計劃,得到太子贊同。

因為張柬之早年在外地擔任刺史時,曾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談起武周的亂象,兩人相互約定:“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匡復。”於是,張柬之此時便推薦楊元琰擔任羽林將軍,共同籌劃政變。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在迎仙宮的消息越來越少,政變集團決定就此發難。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聯合左羽林將軍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楊元琰、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餘人向宮中進發。其中,李湛、李多祚二人前往東宮迎接皇太子李顯。李顯毅然出宮,走到了羽林軍的前頭。

一行人走到玄武門時,官兵們看到太子,山呼萬歲,張柬之、桓彥範等人就簇擁著李顯衝向迎仙宮。

當時,武則天正在迎仙宮養病。張易之、張昌宗二人在集仙殿內聽到外面喧囂,拿著兵器出來觀看時,被洶湧而來的羽林軍將當場殺死,其同族兄弟也分別被殺。殿內的武則天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心知有變,於是撐起病體出來察看。看到張氏兄弟橫屍廊下,張柬之等人持劍而來,她大致知道了情況。

武則天畢竟是一個政治老手,只見她緩緩地坐回到病床上,聚斂精力厲聲問道:“何人作亂?”張柬之推擁著李顯,並示意武士們擁到武則天病床前,說:“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誅二逆,怕計劃漏洩,所以事先沒有稟報皇上……”

武則天強硬地打斷張柬之的話,怒目瞪著李顯,喝問:“這是你的主意嗎?你怎麼敢這麼做!?現在張家兩兄弟已經伏誅了,你還不快回到東宮去?!”、

這時,張柬之強硬地回答:“太子不能再返東宮了。以前高宗皇帝將太子殿下託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長,天意人心都歸順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誅賊,請陛下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

武則天這才明白,張柬之此行不單是為了誅殺張易之兄弟這麼簡單,而是衝著自己的皇位而來。她感覺到一陣暈眩,但她已沒有精力再跟兒子和大臣們理論了,只能默默地低下頭……

政變的血腥氣只停留在當天的張氏兄弟之死上,張柬之和李顯並沒有大開殺戒。病中的武則天得到了妥善安置,她被迫將國政交給李顯監國,並在不久之後禪位給李顯,成了“大聖皇帝”。

一年後,武則天逝世前,朝廷適時公佈了武則天的遺制。武則天在遺制中說要“祔廟”、“歸陵”,也就是主動要求歸附到李唐的宗廟,與丈夫高宗的陵墓合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