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爲什麼?

羽評郡主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勢造英雄,湧現了無數的亂世英雄,前期是劉備、曹操、袁紹、孫權等大佬們打得不亦樂乎,而到了中後期主要成了蜀國和魏國的對決,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位大佬相愛相殺,雖然諸葛亮主攻,司馬懿主守,但最終司馬懿還是耗死了諸葛亮。特別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蜀國使者給司馬懿送女裝,但被司馬懿算計,暴露了這兩個秘密,讓司馬懿馬上就判斷出諸葛亮活不長了。這真可謂神乎其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年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百日,面對蜀軍的挑釁,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但司馬懿不為所動,反而問了蜀國使者的近況。在《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上面關於司馬懿的問話,絕非是一般的客套的問話,實際上是司馬懿別有用心。他巧妙的在閒談中拋出的兩個問話,看似是在關心諸葛亮的近況,實則在探究對手的實際情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司馬懿通過蜀國使者的回話,從中發現了兩個細節,從而司馬懿大喜,判斷出諸葛亮命不久矣!

一是一日食不過三四升米,三國時候的“三四升”換算成現在就是1斤左右。俗話說:“身體好,吃嘛嘛香!”當年老將廉頗暮年一頓吃了一飯鬥米,肉十斤,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看來在古代吃飯吃得多,是身體好的一個重要指標。諸葛亮一個成年男子一天還吃不到1斤米飯,只能說明他身體不好,甚至已經病得不輕了。



二是“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也就是說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諸葛亮都親自批閱。連處罰將士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這樣的小事,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由此,可見凡是蜀軍的大事小事,諸葛亮都要親力親為。當時,蜀軍北伐人數眾多,一天得有多少煩心事需要諸葛亮來操勞,一天不忙死才怪了。

綜上所述,司馬懿通過使者的回話,發現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東西,身體早就不行了,再加上他事必躬親,可謂雪上加霜,早晚為累死諸葛亮,因此司馬懿猜出諸葛亮命不久矣。諸葛亮真是踐行了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那麼,諸葛亮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密探零零發


司馬懿很會來事,平常閒話中就套出了重大軍情。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拒五丈原,司馬懿高掛免戰牌。諸葛亮求戰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給司馬懿,想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倒也不客氣,蜀錦不錯,穿戴齊整後,再與使者搭話,寒暄道:“諸葛公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這蜀漢使者也是實在人,可能是要表現丞相一心體國,說道:“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三四升。”

司馬懿顧對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事煩”可以理解,諸葛亮事必躬親,一生謹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過問。按照諸葛亮的話說,這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權與諸葛亮年紀相仿,一生都對諸葛亮敬服有加,但稱丞相,不提名諱,尤其推崇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貴品質。

“食少”這個數該怎麼算?

以四升粟米飯來算,魏國一升大約相當於200毫升,那麼四升飯就約等於600-800毫升飯,以密度0.8g/ml來計算,大約是480g-640g粟米飯。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約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飯,粟米姑且也用這個數。那麼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當於半斤到八兩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熱量來計算,諸葛亮每日攝入熱量為866卡-1155卡。而諸葛亮是一個成年人,常年戎馬倥傯,體力、腦力勞動兼備,日需要熱量少則2600卡,多則3000卡,所攝入熱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熱量攝入不足,必然體虛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況諸葛亮不是在減肥,而是在領兵作戰。渭水之戰時,諸葛亮只能坐著輪椅出現在戰場上了,可想而知身體狀況差到什麼程度了。司馬懿可還長諸葛亮2歲呢!



嘔心瀝血,心事百結,北伐大業,國家興亡,全繫於一人。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闆也是如此,他們挑剔屬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親,最後所有的事都等著老闆來做決定。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位置,價值感和存在感體現了,可是公司經營大大小小的事那麼多,怎麼可能什麼事都管呢?所以在這樣的老闆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會覺得學不到東西,紛紛選擇跳槽了。最終,老闆越忙,企業經營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業是國之大計,魏延說的對啊,怎麼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計?劉邦在攻打項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圖上揮斥方遒,舉以予人,反正都是項羽的地,劉邦可勁的封,然後再帶著他們去攻城略地。這些人都在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團隊成員持股分紅。

(劉邦團隊全員持股)

諸葛亮帶著的,只是一幫職業經理人,如果將蜀漢以現在的企業文化來匹配的話,也應該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團隊,克復中原的上市目標太過遙遠,苦大仇深終於讓蜀中人物難以為繼。

蜀漢的使者送來了女裝衣服,司馬懿心態好,估計回去還會讓張春華改小一點,畢竟是諸葛亮送的蜀錦,來之不易。這使者無意間說的話,卻透露了太多的軍機。當司馬懿笑著轉頭看使者時,使者自知說錯了話,兀自戰兢不已。

月餘,亮果亡。


而知而行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壘時,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司馬懿沒問別的,反而隨口問了一句“諸葛亮最近飲飯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沒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如實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笑,便打發使者出去了。隨後用老中醫的口吻對眾人說,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司馬懿是個老中醫並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懿活了73歲,他的父親司馬防活了70歲、弟弟司馬孚活了93歲,而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可見他們一家子除了有長壽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養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所以說他是個老中醫並不過分。

病人去醫院看病,大夫總會問一句最近胃口如何。這並不是大夫沒事閒聊,而是飯量的多少確實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節食減肥者除外)。司馬懿平時注意養生,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像個老中醫那樣對使者“隨口”一問,沒想到卻問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麼諸葛亮每頓三四升的飯量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做一下比較。

戰國名將廉頗在年老時為了表面自己身體仍然強壯,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頓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說明這個飯量應該是當時士兵的平均標準。漢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別不大,而諸葛亮並非將士,所以按正常來說諸葛亮的飯量應該和晚年的廉頗持平,或者是略低於。

而漢制一斗等於十升,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的飯量只有老年廉頗的30%-40%(這裡只說米飯)。而諸葛亮一米八的個頭,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勞過多,體力消耗也大,諸葛亮的這個飯量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很小的,甚至遠遠達不到平均標準。

消耗大而飯量跟不上,當時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營養不良情況,也難怪諸葛亮只能坐著四輪車出來指揮作戰,而他不過50歲。所以司馬懿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以諸葛亮這樣的操勞程度和如此小的飯量,必將會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兩軍相持月餘,諸葛亮病亡,蜀軍全線撤退。當司馬懿達到蜀軍的營盤時,看到諸葛亮的佈置不禁感嘆“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勞逸結合,要不然會被累死的。


石頭說歷史


公元234年,蜀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形勢開始對諸葛亮越來越不利。對蜀軍而言,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糧草不足或魏軍避戰,而是統帥諸葛亮的健康。

這些年來,諸葛亮嘔心瀝血,忘我工作,身體健康大受影響。這次出征,又爬山涉水,風吹日曬,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他有點預感到生命的燭火將燃盡,希望在死之前,能夠大破司馬懿,為國家爭奪生存空間。他派使者前去羞辱司馬懿,企圖激怒他,但沒成功。不但沒成功,反而讓司馬懿抓住機會,從使者口中套到一些話,進而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司馬懿對使者閉口不談軍情,只旁敲側擊諸葛亮的病情。他問諸葛亮每天吃多少飯,睡多少覺,辦多少事。使者說,諸葛亮吃的就只有區區幾升;晚睡早起,睡眠時間很少;軍中責罰二十杖以上的事,都得他親自處理。

使者走後,司馬懿笑道對身邊的人說:“吃的少做的多,他還能活多久哪。”

諸葛亮是十分勤政的丞相,事無鉅細,凡事親躬。你可以說這是優點,也可以說是缺點。人不是機器,又沒有三頭六臂,怎麼可能什麼事都自己做呢?特別是當到丞相這一級別,更要學會抓大放小。

從諸葛亮掌權開始,這個毛病就沒法改掉。比如說日常工作,不僅要親自批閱大量的公文,甚至還親自檢查帳目,每天揮汗如雨。政府部門的人那麼多,為什麼要事事躬親呢?只能說不信任別人,覺得別人可能做不好,或者會刻意隱瞞。

時任主簿的楊顒警告他說,所有事都一個人做,結果什麼事也不會做好,事情一定要有所分工。三公的責任是思考國家大事,具體執行就由下一級去做。兩漢名臣丙吉、陳平都是抓大放小,對於具體細節,他們說“自有人負責”。他勸諸葛亮不要親躬核算帳目這些小事,不然就會累趴下。當時諸葛亮對楊顒所言甚為欣賞,只是性格如此,想改也難。

按《晉書》所載,諸葛亮的飯量是一天三四升,我查了一下網上的資料,漢代的一升約等於現在200毫升,按三四升算,約是現在600毫升到800毫升左右。平均下來,一頓只吃200-250毫升,相當於半瓶可樂的量(500毫升裝),確實是少。還有一種說法,兩匊謂之升,“匊”就是兩手捧的量,那麼諸葛亮一頓就是吃兩捧飯,基本上就是扒幾口。行軍作戰對體能消耗是很大的,吃這點顯然身體營養是跟不上的。從飯量及工作的細節上,司馬懿準確地判斷諸葛亮活不長,應該說此公的眼光極為毒辣。

果然,不久後,蜀國一代名臣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君山話史


司馬懿判斷諸葛亮身體狀況的記載,以《資治通鑑》裡的這段記述最全面: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大軍對壘,雙方主帥的一舉一動、包括生活細節都是軍事機密,從中可以判斷出許多有用情報,司馬懿很賊,看似“拉家常”的一席話,套出了兩項有關諸葛亮的重要信息:一是工作量,二是飯量。

從工作量上看,諸葛亮當時已處於嚴重飽合狀態,每天都沒黑沒夜地工作,十分勞累,對身體健康自然造成了很大傷害。

從飯量上看,諸葛亮每天的飯量不到10升,也就只有幾升,這是什麼樣的飯量呢?

漢代的容量單位有升、鬥、斛、石、鍾等,其中10升=1鬥,據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中的《秦漢經濟史(上)》,漢代1石=2鬥,1石=27市斤,1鬥相當於今天的13.5斤。

這一點也可以從考古實測得到印證,通過考古發掘得到的漢代容器進行測量,漢代1鬥約合今2.7斤,照此推算漢代1升約合今2.7兩

假如諸葛亮每天“啖食”量為5升,那麼約合今1.35斤,如果指的是糧食的話,那這個量絕對不低。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高中學生每人每月的糧食定量才33斤,居民是28斤,職工約30斤左右,諸葛亮的“定量標準”是40斤,不僅夠吃,還能吃得很飽。

但使者在這裡所指應該不是糧食,而是由糧食等做成的食物,以諸葛亮的身份,大概沒有人專門去計算他的糧食定量是多少,大家能看到的是他每天“啖食”了多少東西,既包括主食,也包括菜、湯、水果什麼的。

糧食與食物製成品之間有一定的折算比例,比如1斤米蒸出來的米飯約2—3斤,50斤面蒸出來的饅頭約70—80斤,這樣算起來諸葛亮的“定量標準”就要大打折扣了。

這還是主食,如果扣除喝的湯、吃的菜以及水果什麼的,諸葛亮每天吃到的主食實在不多。如果入口的所有食物(不含飲水)都以稱重計算的話,一天只給1斤多,那實在是太少了,幾歲的兒童都不夠。

所以說,不能通過“食不至九升”這句話簡單地理解諸葛亮的實際飯量,其實這時諸葛亮吃的東西實在不多,已經處在維持正常生命線以下的水平。

幹得活多、睡眠不足、心理壓力大,加上飯量不行,年輕力壯的人都撐不了多久,而諸葛亮此時已經54歲了,當時人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諸葛亮的這個年齡相當於現在的70歲以上。

以上這幾個因素疊加,司馬懿自然可以判斷出諸葛亮的身份狀況,知道他可能撐不了太久了。


南門太守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明顯飯量不行了,古代吃不得飯就必然是身體不行了。諸葛亮大小事務事必躬親,每天嘔心瀝血的工作,但是卻吃不了多少飯,假以時日的話諸葛亮的身體必然跨掉。因此司馬懿知微見著,根據諸葛亮飯量大減,斷定出諸葛亮命不久矣!

古代的百姓當兵打仗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升官發財,建功立業;二是吃飽肚子,不做餓死鬼。行軍打仗是十分消耗體力的事,因此當兵的都能吃,出土的兵馬俑士卒腹部微鼓,就表明秦國士卒兵飯大,也能飲酒。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一個普通士卒一天能吃的飯量是7升,摺合成今天的數量就是2.4斤;威猛的將士一天可以吃20斤左右的糧食。由此可見諸葛亮作為一軍統帥才吃普通士兵一半的飯量,很明顯是疾病纏身了,工作壓力又在,精力消耗又多,所以諸葛亮活不長了。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就十分的能吃,就算七十多歲了,飯量依然十分驚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國派使者去魏國察看年老的廉頗還能不能上戰場,廉頗當著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又披甲上馬馳騁,表示自己雖老但仍可上戰場。廉頗作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一頓飯還能吃一斗米(12.5斤米),十斤肉;而諸葛亮才五十多歲的人,一頓飯只能吃3升米,也就是才1斤米,那他的飯量確實是不行了。

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十分有責任感的人,軍中大小事物他都親自過問,可以說是真正的日理萬機。據說軍中處罰士兵的細小事務,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他每天工作到二更(晚上九點至十一點),可以說是朝興夜寐,十分的勤勞。

正是因為諸葛亮工作強度大,責任心重,導致了他憂心忡忡,無心吃飯;而飯量小又加劇了他身體的崩潰。所以諸葛亮活不長了,司馬懿能從工作強度與飯量上斷定!


大秦鐵鷹劍士


在《三國演義》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中,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部與魏國大都督司馬懿在五丈原一帶對峙,司馬懿為拖垮蜀軍,堅守不戰。而諸葛亮知道自己糧草不繼,所以想速戰速決。為了刺激司馬懿出戰,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一套,意思是你司馬懿堂堂魏國大都督,怎麼就像個娘們兒一樣。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真實意圖,心中雖然大怒但表面上卻看不出來,他不僅接受了這套女裝,並且還厚待來使。司馬懿問蜀國使者:“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很實在,也可能是沒看透司馬懿的意圖,居然如實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矣。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司馬懿於是對眾將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長久?”據說使者回報孔明,諸葛亮嘆道:“彼深知我也。”

魏國大都督司馬懿

《三國演義》終究是小說家之言,讓我們看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晉書·宣帝紀》中這樣寫道:“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晉書》中的“宣帝”即司馬懿,是被其後人追封的。

兩相比較,我們發現內容基本相似,只是諸葛亮每天吃的食物數量不太一樣,一個是“數升”,一個是“三四升”,但也大體差不多。這三四升究竟是多少糧食?據說有人曾經考證,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半斤左右。今天看來,成年人每天攝入的食物應該在二斤上下,按照這個標準,諸葛亮吃的實在是太少了。

除了飯量小,諸葛亮還事必躬親,“罰二十以上皆親覽”。作為一名統帥千軍萬馬的大軍首腦,應該集中精力去處理主要事務,這些細枝末節的具體事務交給各級分管官員辦理即可。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諸葛亮這樣做的代價就是自己的健康,而這一點恰恰被司馬懿一眼洞穿。

五丈原諸葛殞命

睡得少,吃的少,事情多,肯定活不長。正如司馬懿所料,不久諸葛亮即在五丈原一命歸天。







民國年間那些事


人活著就是一種能量的平衡,有進來的,就要有出去的,這種宇宙規律在人身體上的表現就是“新陳代謝”,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永遠不可能有永生不死的人,古代那種追求長生不死的人,不過是自作多情的一廂情願罷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說到長生不死是瞎話,就說諸葛亮勘破自己的生死基本上也在吹牛逼,人都能活到死,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還用脫褲子放屁,掐指一算嗎?

但是什麼時候死,裡面的確有有學問了,古代講究陰陽平衡,,現代人在這一基礎上,發展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膳食平衡,說到這膳食平衡,也就與人的一生四大功課――衣、食、住、行中的“食”有關了。

民以“食”為天,吃得飽是一方面,如何吃好,保持身體內在機理最佳的平衡,一直是古人乃至現代人追求的終極目標,雖然長生不老的目標極其荒誕,但在有限的生命內儘量保持身體能量的平衡,不因為不當的生活作息規律影響折損陽壽,卻還是十分可行的。


就司馬懿給諸葛亮斷陽壽這事,其實主要依據就是人的膳食平衡以及身體內在的能量平衡,吃好固然很重要,只有肚子裡面有食,才可能保持身體各部分正常運轉。

但是,吃到肚子裡是一回事,如何消化吸收又是一回事,諸葛亮是沒少吃,但他日夜操勞,事無鉅細,其實根本沒有消化食物的時間,因此,身體的能量平衡並不因為諸葛亮一天吃了一斤大米就一勞永逸了。

過猶不及,如果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搞這麼些大米下肚,不是直勾勾的打破了身體內在的“陰陽平衡”(新陳代謝)嘛,這還能有好,一天兩天對於人體的影響還看不出來。

日積月累,這樣極折損陽壽的吃飯方式,基本上就是在找死了,事實不也正如司馬懿所料嗎,諸葛亮還就是死在一個“吃”字上了!


歷史三日談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經典對弈經常可以聽到三國的愛好者談論,因為他們最後無論誰贏都是將會造就歷史,但是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雖然中道崩殂,卻因為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後人所稱頌。而司馬懿就成了終結者,也就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如果再給諸葛亮十年,司馬懿還能贏嗎?我想未必,因為司馬懿很多次都是死裡逃生,比如上方谷的大火,所以司馬懿關鍵贏在了時間上。



既然說到了時間上,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橋段就是諸葛亮不遠千里北伐,但是司馬懿卻一直固守不出,故意拖時間,當時的諸葛亮送了一件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沒想到司馬懿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還穿了,就連他的兒子都覺得是奇恥大辱,而也是那時候司馬懿敏銳的思維察覺到了諸葛亮已經等不及了,所以故意用這個去羞辱他,後來就有了司馬懿打聽諸葛亮飯量的事情了。



而諸葛亮的飯量真的像題目中說的諸葛亮一天吃一斤米嗎?其實我覺得像諸葛亮這種地位的人肯定有吃不完的酒肉,所以一餐飯有三兩米還有肉食,還有菜,我覺得提供正常人的應該是夠了的。所以一天諸葛亮根本吃不完一斤米,一般都是忙的到了飯點下人端飯給他,然後吃幾口就差不多了,在加上年紀又大了,飯量更加是不行了。



而三國中是這麼說的,司馬懿問使者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原文中的意思飯量不到一升,那麼一升是多少呢,相當於現代的1.5公斤,也就是三斤米,一餐也就是不到一斤米,我想知道現代人有多少可以一餐吃一斤米?很少吧,就算是諸葛亮體型壯碩,已經那麼大年紀了,也不可能吃的了那麼多。



其次從“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可以得出諸葛亮在軍中要管理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很多小事情都要過問,加上睡眠又不好,所以司馬懿推論諸葛亮命不久矣主要是根據這句話,什麼事情都要管,你吃的再多,也會因為操勞過度而死,何況諸葛亮還吃的不多,所以累死已經是早晚的事情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這說法是錯的!諸葛亮沒有每天吃一斤米,每天只能吃個兩三口而已,這才是司馬懿斷定他入不敷出命不久歸的主因。

諸葛亮是被累死的!基本上是做到事必親躬,比如30兩銀子以上的事就必須他自己過目審核了。這主要是跟蜀漢的國力有關。蜀漢總人口才100萬不到,諸葛亮最大的一次出兵總共出兵10萬人,這等於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漢中距離產糧中心成都數千裡,中間還有大量的山地,漢中再出祁山還有一段500多里的無人區。這使得蜀漢必須再徵調30萬人來做後勤!基本上就是整個蜀漢能夠動的人都動了,這對國家財政的負擔之大可想而知。諸葛亮不是捨不得放權,只是因為窮的!

除了國窮之外,責任也是大大的壓力!諸葛亮耗費如此之大的代價來進行北伐,有取得成果還好,無功而返的話徒費國力,自己在國內遭到的非議也很大。所以,累能夠死人,輿論壓力也會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