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空城計”到底存在不存在?

零下三十度的雨


三國演義中,馬謖街亭失守。司馬懿率軍直逼西城。諸葛亮大開城門,並泰然自若在城樓撫琴,司馬懿懷疑有埋伏,遂率軍撤退。這就是三國演義記載的“空城計”。

那麼歷史上“空城計”是否真的存在呢?

大概說的是,諸葛亮讓魏延率領大部隊東下,自己只留下一萬人留守陽平。而司馬懿率領二十萬大軍追擊諸葛亮。司馬懿部與魏延部主力擦肩而過,直逼陽平城下。諸葛亮部想要和魏延部匯合,相聚有已經很遠了。想要主動迎擊司馬懿,實力差距又太大。諸軍將士都驚慌失措無計可施。諸葛亮卻泰然自若,下令諸軍都隱藏旗幟不要擅自離開營地,大開城門,無視司馬懿的軍隊。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害怕城中有埋伏,居然率領大軍撤退。諸葛亮笑著說:“司馬懿一定認為我怯弱,將會有埋伏,沿著山路走了!”後來果然如同諸葛亮預料,司馬懿知道以後感到非常後悔。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蜀記》

然而空城計實際上是漏洞百出的

首先是邏輯錯誤。如果司馬懿真的有二十萬大軍,何必懼怕諸葛亮?即使城中真的有埋伏,司馬懿完全可以把城池團團圍住,那樣諸葛亮插翅難逃,用不了多久,缺少補給的諸葛亮部只能投降,司馬懿又何必撤退呢?再說陽平小城,能有多少伏兵?就算真的有伏兵,司馬懿只需要派一隻先鋒部隊攻城試探,不就可以刺探出諸葛亮軍隊的虛實了?再說司馬懿那麼多兵力,即使不顧伏兵,強行進攻陽平,破城也不難吧。其次是史實錯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司馬懿平定孟達叛變以後留守新城,哪來的時間跨越數千裡追擊諸葛亮?曹真的十萬大軍被趙雲疑兵引到了箕谷,張郃擊敗馬謖的部隊也就五萬,司馬懿哪裡來的二十萬大軍?實際上諸葛亮只是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並沒有搞什麼“空城計”。

姜維的“空城計”

空城計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死諸葛走生仲達”卻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和有世之良史之稱的《漢晉春秋》都有記載的。正史中姜維採用的“反旗鳴鼓”之計,與演義中諸葛亮採用的“空城計”,有異曲同工之妙。

諸葛亮雖然沒有使用過“空城計”,但他病逝以後,其弟子姜維,面對追來的魏軍,運用了“空城計”的思想,成功的讓魏軍撤退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話說當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漢軍全線撤退,司馬懿乘機出兵追擊漢軍,這是姜維讓楊儀把軍旗反向,並且鳴動戰鼓,假裝要主動進攻司馬懿。司馬懿懷疑中計,下撤退,令停止追擊,等到得知諸葛亮去世,漢軍只是虛張聲勢之時,司馬懿才繼續追擊,卻遲了一步,漢軍得以全身而退,當時就流傳開來一句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

在《晉書》中,司馬懿還不忘自欺欺人的給自己找了個理由:窮寇勿追。要知道諸葛亮上一次北伐撤退的時候司馬懿可不知道窮寇勿追的道理強行派遣張郃追擊呀。《漢晉春秋》中則自嘲性的說了一句:“我能夠預料到他生前的事情,不能預料到他死後的事情呀!”(演義中,還算給司馬懿留了點情面,說是看到諸葛亮木像。懷疑諸葛亮裝死引誘自己中計才撤退的,正史上沒看到木像,被姜維虛張聲勢,嚇得直接撤退了。)

無論是“反旗鳴鼓”還是“空城計”,運用的戰術思想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依靠虛張聲勢的心理戰,達到嚇退敵人的目的。

亮卒於郭氏塢,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漢晉春秋》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漢晉春秋》

《晉書》


亭殿閣


歷史上“空城計”確實存在,歷史上《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不存在的,羅老是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三十六計》敗戰記,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實際上《三國演義》是三分實,七分虛,當然這個是題外話。

先不管真實於否,大家都愛看這個想必自有好處,只要喜歡看,真假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今天就跟大家簡單的討論學習下。

聊一聊,老版三國空城退敵那段

司馬懿父子大軍兵臨城下,在猶豫之間突見城門大開,放羊的老伯,牧牛的小童,,,趕著羊,放著牛就出來了,還有人掃地。(哈哈😄當時看到這裡確實是笑了)




諸葛亮就帶著兩個仙風道骨的小童就上城樓了,焚香,彈古琴,具體彈的哪首曲子,有的人說是周郎最喜歡的“長河吟”也有說是“十面埋伏”“臥龍吟”,沒具體深入挖掘這個以後再聊。



子:“諸葛亮故弄此態,何不進兵討之”

司馬懿:“這錚錚之音,如驚濤拍岸,風捲殘雲。”

“指尖似有雄兵百萬,似山澗小溪,清澈見底非心曠神怡者不能為之!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

子:“父親,幾根琴絃,豈能如此傳神?”

司馬懿:“心亂則音噪,心靜則音純,心慌則音誤,心泰則音清,我聽諸葛亮彈琴,如觀其肺腑也!我能為諸葛亮知音,不勝榮幸!傳我將令!後隊改前隊,兵退北山!”

子:“父親,何故退兵?”

司馬懿:“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不曾弄險,如今城門大開,不見兵將,城中比有埋伏!再者,諸葛亮琴聲又含殺機,我兵若進城,必中埋伏!”

個人理解真假真的不那麼重要了,只要大家喜歡,也是好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點贊😄評論。


寒窗秋雨涼


諸葛亮的《空城計》到底存不存在?

諸葛一身唯慬慎,諸葛亮沒有用過空城計,空城計是曹操的專利,羅貫中先生,把曹操的專利移植到諸葛亮頭上,其目的是怎樣神話諸葛亮,比如諸葛亮一生未用過火,但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成了火神,什麼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連周愉面都沒見過的面都沒見過,還三氣周瑜,周瑜的悼念也是龐統去的,連周瑜的得意之作火燒赤壁還孔明借的東風,還草船借箭,純屬虛構,諸葛亮一生未用過火,陳壽先生的三國志寫得很清楚,諸葛亮治國是有方,鞠躬盡瘁,軍事上不是他的強項,還諸葛一個本來面貌有什麼不好呢?再見!



9紫氣東來


諸葛亮本人當然沒有用過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但是歷史上用空城計的還有不少,但是一般都是心理戰,沒有諸葛亮這麼神奇,把司馬懿15萬大軍嚇得裹足不前。

在諸葛亮同時期用空城計的應該是孫堅,而且在三國的空城計裡,這個應該是和所描述的空城計最相像的(我一定是最懶的人,不想手打了,就直接複製原文了):

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魯陽城。當進軍討卓,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促軍糧。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官屬並會。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輕騎數十先到。堅方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後騎漸益,堅徐罷坐,導引入城,乃謂左右曰:"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諸君不得入耳。"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 臨危不亂,酒談不停。退董卓萬騎。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像的應該是張守珪退吐蕃:

開元十五年),吐蕃人進攻瓜州,一開始戰敗,還死了幾個將軍。張守圭委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立即組織將士百姓修築城牆,抵禦敵人的進攻。城牆還沒有修好,吐蕃人突然來犯,打到城下。眾人驚慌失色,張守珪卻很鎮定,說道: "敵眾我寡,不能用利箭、石頭硬抗,必須施用計謀退兵。"於是登上城樓,置酒作樂,找來樂工吹拉彈唱,大宴將士。吐蕃人懷疑城中有埋伏,不戰自退,張守圭縱兵追擊,把吐蕃人打得大敗。

這個不但吧空城計用的惟妙惟肖,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得不服。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砍歷史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是作者羅貫中虛構出來的一個故事情節,其目的是提

升諸葛亮的才華與膽識,讓諸葛亮的地位進一步的得到提升。

諸葛亮的三次北伐,其實都是以失敗告終,而作者的用意是利用一些虛構的小情節來彌補諸葛亮的在軍事上失利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提升諸葛亮的正面形像,是為進一步的醜化曹操的的形像而特意虛構的故事情節,因為在當時的文人腦海裡,曹操就是個白臉奸臣,不代表正統,而諸葛亮補佐的劉備是漢皇室的後裔,是正統的繼承者,也就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才產生了一系列的虛構情節,所以說羅貫中老先生的三國演義裡有很多計對和醜化曹操的故事情節,小說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它並非正史,所以說虛構情節屬文學創作的正常現象,但它代表不了歷史。以上是本人的一點看法和理解,不對之處請指證批評。


與風互語


這是在打"空氣戰",很特別的。在《三國演義》裡也只有這一例。

諸葛亮摸準了司馬老頭的"狐疑","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挖坑下套來對付司馬都督。這叫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諸葛亮打仗愛實虛結合的,實的就是火燒水淹對陣,誘惑之類,諸如火燒搏望坡,火燒新野,火燒上方谷,火燒藤甲兵,至於水麼,赤壁助周郎就是一例。

至於舌戰群儒,罵死王朗,那也是聲音秒敗對手,讓人閉口無言。

至於"空城計",反正演義中有此一例,就姑且有之。"空城計"的破綻,連小司馬都看出來了,老司馬驚疑不定,親自來看。一看就落套,但見孔明兄冠帶整齊,正襟危坐,雙目微薰,長座於城池垛樓之前,檀香起處,琴音甫揚。再看城門大開,幾個老軍灑水清掃,視十萬曹兵於草枝。司馬老頭傾耳一聽,乃是名曲一闕,高山流水,音純無雜。若孔明不安,琴音必亂,則就是假的了。司馬老頭心想,孔明你就是擺好宴,我也不去。於是趕緊走。於是走掉了。

司馬老頭在半路上曉得孔明耍把戲,想返身會追,又怕眾軍恥笑,只好閉口不言……

其實,孔明不來攻魏,司馬懿就沒機會;與其呆在家裡稱病不朝,讓曹氏懷疑,不如放孔明回會整兵再戰。孔明一出祁山,司馬氏就有工作幹,就不因不幹活而拿工資而心愧了。這叫矛盾,又對立又統一。

孔明一死,司馬氏就再未入關中了。這該明白這空城計,到底有沒有被人家識破。





劉一千五


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空城計版權屬於西魏大將王思政,王思政是文人出身。在東西魏大戰河橋之戰中手持長矛左刺右刺擊殺東魏數十人。由於他光顧殺敵。陷入敵陣中。他手下的人馬死傷殆盡。他自己也身負重傷。昏迷在陣中。由於天黑。東魏收兵時沒發現他。加之他每次衝鋒陷陣都傳破衣服。一點也看不出他是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所以敵人以為他是個普通士兵。沒有割他的腦袋報功。後來他的步下在死屍堆中找到他。發現他還活著。於是將他扶上馬救了回去。宇文泰對他信任有加。將自己的戰略重地。落陽的大糧倉恆農糧倉交給他。讓他在此鎮守。氓東西魏第四次大戰氓山大小。宇文泰先敗。高歡後敗。甚至差點丟了性命。回到鄴城後高歡重整人馬。宇文泰大敗而逃。高歡沒有追擊。而是休息兩天後。帶著大隊人馬來奪取西魏大糧倉。恆農糧倉。王思政得知消息後。並不慌張。而是有條不紊的安排退敵之策。他首先將稱門大開。安排好士兵在城門裡站崗。自己則在城樓上解衣大睡。慰勉將士。激勵士卒。表現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幾天後。東魏大軍但了。他的遠遠望見城門大開。有素知王思政慰人一想謹慎小心。怎麼大開成門。不好裡面有埋伏。王思政想將我們騙入城中。然後關門打狗。哼!我們才不上當糜,然後掉頭就跑。等敵人走了之後。王思政長出一口氣。好險。總算吧他們忽悠走了。保住了糧倉。這是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空城計。他的版權屬於王思政。而不到諸葛亮。





約定9521


諸葛亮北伐途中,根據一些史料記載,玩了一出空城計。

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難郭衝五事》這樣描述:“諸葛亮屯於陽平,……晉宣帝(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到了小說《三國演義》,描述的就更誇張: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三國演義》空城計故事的來源,就是上面那段《三國志》的記載。

那麼這段記載是真是假?

其實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人提出異議,質疑空城計的不是別人,正是註解《三國志》的大史學家裴松之。

《三國志》原書中並沒有諸葛亮空城計,南朝劉宋時裴松之蒐集史料補充《三國志》,發現一本名叫《蜀記》的史料中提到,西晉時有個叫郭衝的人,對晉朝人諷刺諸葛亮的現象憤憤不平,於是列舉了當年諸葛亮五條非常神奇的事,來回擊晉朝人的諷刺議論。郭衝總共列了五條,空城計就是其中一條。

裴松之經過嚴密的考證和合理的推斷,對空城計作出了全盤否定。

第一,司馬懿二十萬大軍打漢中,此事決不可能

諸葛亮屯於陽平關,此關在漢中,當時司馬懿尚在荊州作都督,並沒有率軍到關中與諸葛亮對陣。而主持反擊蜀漢北伐的,是魏國大將曹真。

筆者同時也認為郭衝所說二十萬大軍全是胡扯。魏國總兵力不到三十萬,既要防禦蜀漢,又要防禦東吳,歷次反擊諸葛亮北伐,投入兵力最高也才十餘萬,司馬懿論地位當時尚不如曹真,何德何能統轄魏國的傾國之兵?

第二,司馬懿打到城下反而貿然退兵,不合乎軍事常理

裴松之說,就算司馬懿真的率二十萬人殺到陽平關下,他提前已經獲知諸葛亮兵少,打到城下卻見到蜀軍空城以待。以正常的軍事知識來說,如果懷疑情報有假,諸葛亮是在示弱誘敵,那麼司馬懿更不能臨陣退走,這樣反而會招致蜀軍伏兵攻擊。正確的應對措施,應該是紮營設防,以穩制奇,令蜀軍的伏兵計無法發揮。

第三,諸葛亮不會把兵力都交給魏延

郭衝解釋諸葛亮為何兵少,說道,“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裴松之對此進行了狠狠的批駁。諸葛亮向來不信任魏延,魏延每次北伐,都要求自率一萬餘人獨自出擊,諸葛亮從來不許。連一萬人都不捨得給,諸葛亮怎麼會大方的把主力都交給魏延,而自己只留老弱殘兵在後方吃現成?

事實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大部分時間都是親率主力出擊,從來沒有輕易遠離大軍,這是保證主帥對部隊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三國演義》注意到了這個不合理之處,故而沒有說諸葛亮讓魏延統大兵,而是讓諸葛亮在西城指導部下們搬運糧草。這個更不現實,歷來主帥關注的都是主要作戰行動,糧草後勤雖說也十分重要,但在前線諸軍已經敗退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敗軍不亂、有序撤回大本營,這才是火燒眉毛的大事,糧草之事,只需要交給部下辦理即可。第四,郭衝說話的語境不真實

《蜀記》中描述,郭衝所謂諸葛亮五事,是在西晉扶風王楊駿座下討論時所說。裴松之對之表示嚴重懷疑。

扶風王楊駿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兒子,郭衝所說空城計,則是一邊貶低司馬懿無能,一邊誇諸葛亮厲害。即使在一般人家,對著兒子數說其父的不足,也是非常犯忌諱的事。何況司馬氏已貴為皇族,郭衝是隴西名士,難道做人基本的禮貌都不顧了麼?


易學小居


空城計存不存在沒關係,羅貫中就喜歡諸葛亮,所以好事都往諸葛亮頭上按,這樣就把心目的軍事天才神化了,但是當時軍事形勢上看,失街亭,的確是重大的失誤。使北伐勞農傷財,功潰一旦,所以羅老先生製造了空城計,不過也能說得過去。但是描述是欠妥的,因為能聽到琴聲,這是不可能的,另外西城是群山包圍之中。最後撒退是可能的,如果離開城,進入山區,魏軍也是不敢追的。

至於空城計,三國演義中寫著太多了,連張翼德都用了,長板坡救趙雲。不是用很馬匹拉著樹枝跑。一時塵土飛揚,造成兵多假象,使曹操不敢冒然進軍。

有人說諸葛亮不是軍事家,我不能贊同,蜀國的失敗應該有劉備負責,大軍徵吳是戰略上的失敗,使蜀國傷了元氣,諸葛亮在怎麼躬身圖強都無能為力了。


安徽巢湖記憶


諸葛亮的空城計,史實不存在,只是《三國演義》這個名小說的描寫。其實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以恢復漢室為口號,各地紛紛響應,聲勢浩大,魏國派曹真反攻,直攻長蛇陣中部街亭,大將張郃打敗蜀漢軍馬謖,諸葛亮全軍動搖,攜大量百姓退入漢中,沒走的通蜀漢百姓被全部殺光了,走的走,死的死,以致後來幾次北伐沒有群眾基礎了,全數失敗了。但是不可否認,諸葛亮是那時的偉大人物,當時,劉備征戰很多年,依附多人,房無一間,地無一壠,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後,短短七年獲得蜀漢政權,。劉備死後,諸葛亮一手遮天,地位和曹操相仿,也未篡權,得到後世高歌讚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