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礽国老人的传奇人生

向礽国老人的传奇人生

●杨茂源

向礽国,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个充满着人生传奇而又行事低调的人。他把传奇当平凡,从不轻意向任何人提起;他把回忆当茶茗,闲时慢慢品味。他精神不老本色不变。让我们走进这位老人,走进他几十年的传奇人生。

国难当头,投笔从戎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困难的时期。当年初,日军在中国已经丧失了制空权,其在东南亚和日本本土的海路运输也面临着盟军越来越大的海空威胁。为了保持日本本土防御圈的稳定与东南亚地区的战略物资运输,侵华日军制定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计划,计划在1944年到1945年初进行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其作战目标是“击败敌军,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铁路南部要冲,以摧毁敌空军之主要基地,制止敌军空袭帝国本土以及破坏海上交通等企图”。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侵华日军集中了陆海军51万兵力,火炮1500门,汽车1.5万辆,计划在海军的配合下对中国的河南、湖南、广西等地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打击,在消灭各地区国民党军队主力的同时,打通从华北经广西沿海直达越南的铁路公路交通。与之相对应的国民党军几个战区也先后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豫湘桂会战”,但是,出于各自保存实力的目的,国民党军队消极作战和各级指挥不断失误,会战开始后便一败再败。到1945年初,日军就基本达到了自己预定的作战目的,顺利打通了从河南通往湖南下广西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线。而国民党军“豫湘桂会战”各战区作战均以失败而告终,损失军队达60余万,武器损失数千吨,弹药3万余吨,超过了国民政府军工企业一年的全部生产能力,新沦陷国土达100多万平方公里,4个省会和146座中小城市被日军占领。这从根本上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主动权。面对抗战以来最困难的局面,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在高级将领的率领下闻风而逃,甚至是不战而降的行为引起了全国的震动,社会各阶层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各种对政府批评的言论举不胜举。国民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和部队损失极大的情况下,开始痛下决心对军队进行整顿,计划补充新鲜的血液,意图通过以点带面,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军队的素质。

1944年8月27日,在衡阳失守20天后,蒋介石在国民参议会上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鼓动广大知识青年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史称“青年军”。10月11日至14日,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召集中央各部门、各省党部以及教育界人士150余人召开了“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知识青年从军方案》,《方案》要求应征青年年龄在18至35岁,接受过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身体健康者均可参加,服役年限定为2年。同时还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机关干部可以保留原薪,优抚参军青年的家属等。 国民政府为此单独成立了青年训练总监部,罗卓英(远征军总司令、国民党陆军上将)担任总监,黄维(国民党陆军中将)担任副总监,蒋经国(蒋介石之子)任政治部主任。经过多方面的发动,到1944年底,报名人数已达12.5万人,几乎所有国统区省份都有人员积极应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44年9月,绵竹中学校长章瑛和绵竹兵役局在绵竹学生中进行广泛动员,发动青年学生积极参军入伍,抗击日寇,保家卫国。正在绵竹中学读高三的向礽国与章克祯、叶增智感到,驱除日寇,振兴中华是每一个有志青年的责任,因此,他们在设在绵竹公园广场的入伍报名处首先报名,并代表绵竹中学入伍学生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向礽国说,国难当头,我们自愿参军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坚决把日寇从中国的国土上赶出去。经绵竹中学教师张民宜、绵竹县一小教师卿树滋登记后,向礽国与章克祯、叶增智、盛启泉、喻育之、李福均、周泽沛、屈德发、刘吉安、杨礼、杨谦祥、李济民、吉华文、李昌民等十多名学生由绵竹县教育科科长聂德风护送,前往四川隆昌。经过一路颠簸,两天后他们到达目的地隆昌。在部队驻地隆昌中学,他们看到,到处都写着:“青年军是培养革命军人的大学校”、“坚定参军信念,确保抗日必胜”、“秉天地正气,得古今完人”等标语,让他们更加感到震撼,并立志刻苦训练,争取早日杀敌报国。

来到隆昌,向礽国被分配到了青年军203师609团37连1排1班。师长是的钟彬(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曾参加国民革命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中国抗日名将、1949年任川鄂边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团司令官)。向礽国所在的203师上下级关系融洽,部队长官和老兵经常鼓励他们要爱国、当一名好军人。特别是营教导员刘楚模、连指导员管仲经常教他们学唱“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我们要捍卫国家,奋勇杀敌,直捣东京”,更激发他们内心强烈的上战场英勇杀敌的战斗意志。青年军军纪非常严格,凡违反军纪者必须遭严责重罚。向礽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几位青年军士兵因违反“禁止士兵外出嫖娼,参与赌博活动”的禁令,外出嫖娼被发现,每人各挨了几十下板子。对于那些品行端正、训练刻苦的士兵,部队长官是格外看重,努力给予他们各种机会,如让他们担任代理班长等。向礽国、喻育之、叶增智就是在那时被提拔为代理班长的。向礽国成为了1排迫击炮班的代理班长。在隆昌公园广场,向礽国所在的部队每天在这里进行队列与步法训练。同时还要学习步枪与迫击炮使用方法。在训练之余,部队也会参加一些诸如修路等方面的工作。

1945年4月上旬,向礽国、叶增智、喻育之被调到泸县203师的军士队参加集训,集训时间原定为四周,集训结束后他们便可以返回到隆昌驻地担任正式班长。在四周的集训中,他们要学会步枪、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等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在集训队,教官要求非常严格,训练也异常艰苦,但为了能够实现早日上战场,驱除日寇,重整河山的目标,向礽国、叶增智、喻育之始终抱着宁脱一身皮,也要争第一的坚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

译校受训,志在报国

人生总是这样,是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命运就在悄然地被改变。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决战阶段,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已处于世界反法斯人民的四面包围之中,即将走向灭亡。当时,国民政府正在宣传“中美军队并肩作战”,打通滇缅公路,开辟新战场。国民党军队与美军展开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后方诸如四川、云南、广西一带开进了许多的美国军队,这就需要一大批的翻译人员,以沟通中美双方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重庆、昆明译训班加大了在全国各地的招生力度。

在参加集训的第一周,向礽国等正在训练场学习步枪的使用方法和进行实弹射击瞄准,全体集训队员就接到通知,被告知国民政府外事局人员将到泸县为盟军招收译员,凡有此志愿的都可以报考。向礽国因为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认为自己如果能够成为盟军的一名译员,为盟军参与中国抗战提供帮助,同样也是在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加了盟军译员的考试。

当天,前来招考的主考官是国民政府外事局的一名少将。向礽国首先接受了主考官的口语考试,他良好的英语口语基础使其非常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第二关是笔试。考题为新近报纸上刊载的1945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长宋子文出席联合国大会担任中国首席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的一段讲话,要求考生快速准确地将其笔译成英语。

旧金山会议是一次意深远,改变世界历史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又称“联合国成立大会”。整个会议从1945年4月25日开到6月26日。会议讨论了《联合国宪章》等议题。出席会议的有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中国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国民政府的宋子文,中国共产党的董必武等人。 6月26日,各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等文件。

在接受译员考试几天后,向礽国便接到了正式通知,自己被录取为译训班学员。随后,向礽国便与同时考上译员的37人从泸县乘坐民生公司“民武轮”前往重庆,在重庆外事局暂住了四、五日后,又改乘美国军用运输机前往云南昆明译员学校学习。

昆明译员学校位于昆明西南联大附近,学校主任由黄仁霖兼任(国民党高级将领、号称蒋介石特勤总管),其实际负责人是副主任吴泽霖(中国当代民族学家、教育家、联大教授、教授社会学,从1943年至1945年,其共主持训练了约3000名大学生担任美军来华抗日作战部队的译员)。另一位副主任叫戴世光(中国统计学家、联大教授、教统计学)。向礽国的学号是“2626”号,学校共有近250名学员,他们被分成了10个班,每个班都由西南联大教授担任班主任。向礽国的班主任是西南联大著名历史学教授孙毓荣。为译员授课的有:华罗庚、雷海宗、汤用彤、潘光旦、蔡维藩等以及美军军官。

在昆明译员学校学习时间为四周,主要教材是美军编写的《译员四十课》。第一课是:美国是盟军的弹药库。随后的课程是:社交礼节、进餐、运输、步兵、空军、后勤、侦察联络、战地、电讯、战术。最后一课是直捣东京。在译员学校,校内的一切布告、课程表等都是英文,有时也举行学术报告或政治演讲。向礽国记得,在译员学校大礼堂所授课程有:蔡维藩教授讲的“从联合国日谈联合国的联合”;雷海宗教授讲的“近代苏联”;戴世光教授讲的“中国人口与出产”;冯友兰教授讲的“理哲学”以及冯约翰教授讲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中国人”。所有授课全部采用英语,这对每一名译校学员听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译员学校每周还要举行一次考试,考场设在学校大礼堂,由中方与美方各派出一名团级军官担任主考,他们各说十句汉语和英语,说完后如果能在两分钟内交卷的,则被称为同声翻译,该项考试非常重要。同时,所有学员每周还要写一篇英文作文。向礽国记得,自己一共写了四篇英文作文。分别是:我的家乡、我难忘的人、昆明的气候、战后我将干什么?四次考试,向礽国每次考试成绩都全部合格,因此顺利地获得了昆明译员学校发给的毕业证书和盟军译员证件,证书上面清楚地写道:凭此证可以参加出国留学考试。

在毕业的那一天,何应钦(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梅贻琦(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以及各班班主任一起同全体学员进行了合影留念。

向礽国等人在译训班毕业后便来到了昆明北较场译员站继续接受美军的训练,练习实地翻译和进行步法队列训练,同时,译员站还陆续派遣了一批懂江浙地方话的译员到江浙一带和上海等地工作。由于向礽国对这些地方语言不熟悉,因此便一直留在了译员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亿万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云南昆明各地驻军、各界群众也以不同形式进行庆祝,向礽国等人更是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特别是当他们前往参观了日军战俘营后,心里更有一种痛快淋漓,直捣东京的快乐感觉。

抗战胜利了,向礽国却对未来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他产知道自己该到何处去?当时,国民政府外事局动员他们这些译员到台湾或江浙一带工作,但是,向礽国拒绝了。

育人三十载,桃李满天下

1945年9月,向礽国与另一位家住成都的译员(西南联大学生)一同乘坐军用汽车从昆明沿川滇公路返回到成都,再由成都回到绵竹,经原绵竹中学高中同学的推荐,向礽国在绵竹县小西街中原书店找到了一份工作。当时的中原书店是由共产党地下党张孝先负责的(张孝先在建国后曾担任过四川省广汉县的县长)。中原书店的店招是由郭沫若先生(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题写的,店内挂有丰子恺(中国著名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的画以及的沈钧儒(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字,同时,书店还销售新华日报、鲁迅小说和苏联文学书籍。当时地下党员彭可中(甘肃人)曾来该书店,与向礽国结识,他们多次在绵竹公园饮茶,向向礽国传播革命理想,为其指明未来的人生道路。彭可中说,将来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必然会需要一大批的翻译人才,这是你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一次重要机遇,你一定要认真把握,做好各种准备,今后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彭可中的话影响了向礽国的一生。由于特务对书店的长期干扰,书店不得不停业关门。

1946年1月,向礽国前往拜望自己中学时代的英语老师勾象云,当时,其师勾象云已经是绵竹立志中学的校长(立志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于1945年创办),于是,勾象云便盛情邀请向礽国到立志中学教英语会话。于是,向礽国便来到了立志中学而后又担任了班主任,教授学生英语口语,这是他第一次与教育结缘。在立志中学,向礽国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训练,要求学生背诵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他所教的班入学时有40名学生,而到1948年该班学生毕业时,仅剩下了20名学生,他对学生的严苛由此可见一斑。但当年,这20名学生有10人考上了成都石室中学、树德中学或成都中学等成都的多所名校。

为进一步学习深造,向礽国辞去了立志中学的工作,1948年秋来到成都,报考了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因其出色的成绩,向礽国被推举为四川大学第21届英语本科理事。在大学学习期间,向礽国感到大学学习、生活时间非常宽松,如果自己不抓紧时间学习,恐怕难有所成。于是,由他本人发起,动员学校一些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共同组织了竞文英语研究会,每周一、三、五晚上在规定的教室里讲英语故事,以提升会员的英语会话能力。

受地下党员杨光烈和赵令则同志的教育和开导下,在大学期间,向礽国还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49年4月25日,经杨光烈同志介绍,川大地下党学生支部书记陈先泽批准,向礽国、易汝奇加入了民主青年协会(简称“民协”),该组织于1944年10月15日在成都创立,是革命青年战斗的核心组织,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组织革命青年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四二O”大逮捕中,许多师生遭到逮捕和杀害,由于向礽国的身份暴露,于是,组织便决定其返回绵竹继续开展革命工作,发展民协组织,向礽国先后发动了章克祯、叶俊卿、姜学文、李治鑫、冯国钦、张先源、陈积福等多名同志加入民协组织。同时,为了更好地团结进步师生,做好迎接解放的统战工作,向礽国又先后在绵竹女子中学、立志中学、绵竹中学教授英语,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作为掩护为组织开展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礽国感到自己的人生将会发生重大转变,报效祖国的时机真正到来了。他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随时准备迎接党和人民新的挑选。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成为新中国领导人思考的一项重大战略性问题。1950年9月,绵阳行署专员赵利群、副专员李滋润找向礽国谈话,派其到绵竹中学任教,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事隔两年后,向礽国又一次回到教育岗位上来,也就是从那时起,向礽国的一生便再也没有与教育分开了。

1957年秋,绵阳专区教育局教育科长周启亚受局领导委托找向礽国谈会,要求其到绵阳三里村创办绵阳中学,并担任教导主任并负责全校工作。2007年该校50周年校庆,该校还专程派人接向礽国及其夫人参加学校校庆活动,对其为绵阳中学的创立做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致以敬意。50多年来,被誉为绵阳教育航母之称的绵阳中学已经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输送优秀学生达200余人。

十年浩劫,向礽国同样未能幸免,但是,历史总是公正的,正义终将回到人民的一边。粉碎“四人帮”后,向礽国又一次迎来了自己事业发展的高峰。

1979年,落实政策后的向礽国被安排到绵竹教师进修学校从事初中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什邡、北川等周边县区也送来了一大批教师前来参加学习培训。1983年至1984年,向礽国担任了绵竹教师培训学校副教导主任和县教研室副主任职务,从事英语教研工作。1984年至1986年,向礽国参与了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研所共同组织的《英语课堂教学体系研究》的编写工作,该书先后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川英语教师使用,并荣获了普教科学研究三等奖。1986年,向礽国被借调到德阳教育学院从事英语教学,1988年2月被评为高级讲师,1988年8月在德阳教育学院离休。如今,向礽国早已是桃李满天下,自己所教授的数千名学生正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各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6年、1989年,向礽国两次被推举为德阳市翻译学会副会长(会长由市科委主任兼任),1998年被任命为德阳市翻译学会名誉会长。

离休后,向礽国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培养孙辈之上,如今,他的孙辈们个个都学有所成。目前,已经年届90的向礽国,看书,看报,练习书法,写诗等成为了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与他结婚28年的老伴宋先玉的悉心照料下,向礽国身体健康,整个家庭十分和谐、幸福、美满,向礽国在家中享受着天伦之乐。88岁时,向礽国特地为自己撰写了一幅养身联: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其高尚人品,淡泊名利的处事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为共和国的建立,为了祖国的强大繁荣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向礽国就是其中之一。

这正是:中国大地烽烟起,日寇铁蹄任横行;投笔从戎为杀敌,译员报国写传奇;牢记信仰志不渝,遍种桃李果满枝;人生九十笔仍勤,精神遗产留后人。

(注:此文采访于20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