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班級家長羣?是助手還是負擔?

如何看待班級家長群?是助手還是負擔?

當下,QQ、微信等聊天工具在我們日常工作與生活的溝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隨之興起的家長群正逐漸成為老師們課外工作的重要陣地。但是最近,很多老師都在吐槽家長群成為了一種隱形負擔。

老師有煩惱

  1. 家長群信息一直在刷屏

北京某初中班主任劉老師覺得自己最近得了“手機恐懼症”,因為他的微信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而這些成指數上升的聊天記錄,都來自他所在的班級家長群。“有時候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覆。一會兒一條,微信一直蹦。

有類似經歷的,還有在甘肅平涼某幼兒園的趙老師,她說老師每天都要在群裡把小朋友吃飯的照片、學校通知等內容發送到家長群裡。家長們看到消息後,就會在下面跟風回覆“謝謝老師”“老師辛苦”等客套話。

趙老師說:“我很感謝家長們對我工作的支持,但每個家長都發一句,反而讓後來的家長看不到重要信息了,所以我希望家長們少發。”但是更讓她鬱悶的是,有時候十多分鐘沒看手機,再一看微信,未讀消息就過百了。結果點開一看是家長們在群裡聊些瑣事,甚至還有不少家長髮廣告或者各類點贊、轉發抽獎等信息。

  1. 老師在家長群裡要謹言慎行

讓老師們更為頭疼的是在群裡和家長溝通需要“語言平和,拿捏準確”。

某數學老師在群裡@了一位數學成績有所退步的孩子家長,提醒家長孩子數學下滑,要多注意點。本是一句善意提醒,可誰曾想,孩子的爸爸來了氣,在群裡回應數學老師:“我孩子那麼聰明,成績下滑是老師問題。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面對家長的“玻璃心”,一位老師說,老師們不得不注意自己的遣詞造句,在群聊時把握分寸,照顧到每位家長的面子,謹言慎行很重要。

如何看待班級家長群?是助手還是負擔?

家長有困擾

班級家長群雖然是家長與老師溝通的重要平臺,也拉近了學校和家庭的距離。但是也存在著不少問題,讓很多家長感到困擾。

  1. 有些家長過分干擾

家長群原本是便於學校和家長聯繫的一種方式,但是有些家長會利用家長群來進行閒聊、炫耀、投票、發廣告等,必定會引起其他家長或者老師的反感。

現在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關心,頻繁地通過家長群詢問老師自己孩子的情況。這種過度

操心只會增加孩子、家長、老師的負擔。

  1. 家長群變味兒了

“老師發完任何一個消息,家長們估計都沒看清楚就開始……辛苦了,x老師,感謝x老師無私奉獻,謝謝x老師……”

“有些愛表現的家長也是很煩的,帶一些壞風氣,其他家長怕自己小孩兒被不公平對待,只能硬著頭皮跟,家長群都變味兒了。”

  1. 家庭作業成了“家長”作業

“以前上學的時候,沒有手機沒有家長群,作業要自己完成,自己記,現在家長變相捆綁,反而會使學生喪失很多本該有的獨立自主能力,也弄得家長很累。”

“殊不知家長才是真正的被捆綁,老師隨意微信點名,通報學生成績,上課表現,感覺家長才是24小時全程學校待命。”

如何看待班級家長群?是助手還是負擔?

還原家長群本來模樣

家長微信群是把雙刃劍,它的存在拉近了學校和家庭距離,降低了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成本。但沒有規則不成方圓,要營造良好的聊天環境,促進孩子和諧成長,需要家長與老師共同努力,相互理解,加強有效溝通。

@家長:溫馨提示

  1. 家長群是家校溝通的平臺,不是討好老師的平臺。發自內心地感謝老師有很多種方式,如果總是在家長群裡討好老師,有時老師發條很重要的信息,很快就被大堆的"感謝""辛苦了"刷屏,重要信息會被淹沒。
  2. 別拿家長群當作聊天群、炫耀群、投票群、廣告群......在家長群裡,重在知悉老師傳達的信息,如果利用家長群來進行閒聊、炫耀、投票、發廣告等,一定會引起其他家長或者老師的反感。
  3. 個人諮詢無須搬進班級群。如果家長因為自己孩子的一些事情想諮詢老師,最好單獨聯繫老師,畢竟家長群是一個公共平臺,不要因為你的私事影響到其他家長。

@老師:溫馨提示

  1. 建立"班群守則",提醒家長在該群的注意事項,以便大家遵守。
  2. 發佈信息時要簡明扼要。老師發佈不需要回復的信息時,試著在信息後加上類似"無須回覆"幾個字,可以避免大量不必要的"感謝",家長也會慢慢形成習慣。
  3. 在家長群裡,儘量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老師不宜在班級家長群中點名批評孩子,公佈成績、排名等信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同時也會讓家長感到不舒服。如果老師要在班群中曬照片,也要考慮到每一名學生的出境率。
  4. 老師要注意做家長群中的引導者,管理好家長群。對於一些不適合發在班級群裡的內容,要學會婉言提醒家長。

家長與老師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有苦衷,都覺得自己是受累的一方。但這不是教師一個行業問題,而是這個信息化時代的問題。網絡時代讓我們的溝通變得便捷,但是便捷也讓溝通成為了氾濫,佔用了人們更多時間。因此,家長和老師互相溝通時,不妨多一份諒解,多一份支持。只有家長與老師並肩作戰,才能真正實現家校聯盟,讓孩子學有所成。最好的教育關係是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本文所涉及觀點不代表天學網立場,僅供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