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禮義的春秋五霸的宋襄公因何霸業未成而身隕

春秋五霸歷來爭議不小,本文所採納的觀點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恪守禮義的春秋五霸的宋襄公因何霸業未成而身隕

齊、晉、秦、楚都是無可爭議的大國,而宋國則是一個二流的諸侯國。宋最早是商朝遺民微子啟的封國,可以想象本來封微子啟於宋就是為了安撫殷商遺民,那宋相比較於其它諸侯國來說,肯定是相對弱小的,但為何宋襄公卻可以謀圖春秋霸業呢?這一切都源自宋國的慧眼識英雄。早年齊桓公稱霸之時,宋國看準時機緊跟在齊國的身後,好好地享受了一把霸主的威風。這就使得宋國實力大增,但還遠不到齊楚這等大國的實力。但長久的舒適生活漸漸的使得宋國開始有些飄飄然了。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齊桓公所立太子公子昭面對內亂無力平息,只得藉助追隨齊國的宋國的力量。宋襄公看到齊國內亂,滿心歡喜的以為接替齊國霸主地位的時機到來了。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聯合衛、曹、邾組成四國聯軍護送公子昭回國繼位。由於齊國的幾大政治集團在內鬥中將實力損耗殆盡,宋襄公的四國聯軍十分輕易的就幫助公子昭繼位,史稱齊孝公。這時的宋襄公更加自信滿滿的認為,宋國已經有了稱霸中原的實力,開始以霸主自居。但是卻沒有國家理睬他,這讓身為“霸主”的宋襄公十分惱怒。因此,他想效法齊桓公舉行會盟以此讓諸國承認他的霸主地位。

恪守禮義的春秋五霸的宋襄公因何霸業未成而身隕

公元前639年,宋、楚、陳、蔡、鄭等國會盟於盂。但是楚國暗藏甲兵在會上發難,挾持宋襄公進攻宋的都城。宋都城的軍民拼死抵抗,楚軍沒有攻下城池,退軍而回,沒有價值的宋襄公也被釋放。宋襄公自認為是霸主,怎麼可能受此侮辱,但是他也清醒的認識到宋與楚之間的差距。而與楚交好的鄭國就成了替罪羊,但是楚國怎麼可能看著別人為自己“背鍋”。公元前638年,楚宋於泓水展開戰鬥。楚軍要渡過泓水才能與宋軍交戰,當楚軍渡過一半泓水時,大司馬公孫固主張半渡而擊。宋襄公認為這是不仁義的事,眼睜睜的看著楚軍渡河。楚軍渡過泓水開始排兵佈陣時,大司馬又提議趁其立足未穩,攻其不備,宋襄公還是認為不符合道義,不同意。等楚軍排好軍陣,宋楚交戰,宋軍一觸即潰。宋襄公狼狽的逃回都城,最終含恨而死。

恪守禮義的春秋五霸的宋襄公因何霸業未成而身隕

從個人品德來看宋襄公是高尚的,但以霸主論,宋襄公的自大和迂腐是不足以擔任春秋霸主的,所以他的霸業還未成功就已經身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