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散闻轶事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散闻轶事

宋太祖赵匡胤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宋太祖作为开国皇帝,并没有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上演"兔死狗烹"、杀戮功臣的大戏,有关他的散闻轶事很多,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从中可以看出其大度温厚的性格: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散闻轶事

《大宋王朝》剧照

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邯郸一赵姓大户人家,人称赵员外。赵员外家境殷实,乐善好施,五代十国混战时期,南征北战的赵匡胤,战伤累累,一次征战邯郸,战伤加上伤寒病袭身,晕死在邯郸火磨庙,幸被赵员外和家人救起,好生照料,尤其是赵家秘制的酥鱼和酥鱼汤,滋补强身,赵匡胤半个月恢复如常人,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府黄袍加身,登基做了皇帝后,念念不忘赵员外的救命之恩,亲派嫡系大将石守信豪修赵府大院,官赐三品。赵匡胤多次提起,没有赵员外,就没有大宋江山。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散闻轶事

影视剧《大宋王朝》剧照

 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在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金朝打败宋朝,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遗训记载的内容有下列三点: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王朝的政治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