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北宋:钱的故事

在写完南宋货币小谈后,感觉不太尽兴,想要把北宋货币小谈也写一下。顺便也写一下铜钱和铁钱。毕竟在南宋货币小谈中我多次提到了铁钱。可能大家会有些纳闷,听说过铜钱,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铁钱。下面我就会从铜钱、铁钱和纸币三个角度去谈北宋货币。

北宋:钱的故事

北宋地图

一、主货币:铜钱、铁钱

宋乘五代之弊。

在唐末,战乱不断,经济凋敝,当时的铸币工作几乎毫无进展。并且地方割据政权林立,各有发行货币,导致币制极其混乱,往往会出现铜铁钱混用的情况出现。

北宋:钱的故事

宋初政权林立

北宋刚建立之初居然还是沿用唐钱,直到宋太祖的时候才沿袭后汉制度开始铸造“宋元通宝”。据记载:

“国初因汉制,其输官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诸州私用犹各随俗,至有以四十八钱为百者。”

后面定下标准,以七十七钱作为一百文使用。这种以不足一百钱作为一百文的做法被称为“省陌”。这种做法由官府规定,通常也只应用于与官方有关的场合,如缴纳赋税、借还官方贷款等方面。

在民间,往往这种“省陌”的标准还要更低,并且根据用处不同而变换,最大的时候可以香茶道将近二十文,形成了一套民间的特有规定。如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

“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陌,金银七十四,珍珠、雇奴婢、买虫蚁六十八,文字六十五陌,行市各有长短使用。”

当时在蜀地有后蜀政权,后蜀政权是采用铜钱、铁钱并用,铁钱一千可抵铜钱四百。

在北宋灭了后蜀之后,开始采用釜底抽薪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就是增铸铁钱,然后发行铁钱,然后将铜钱运往开封,以解开封之急。

北宋:钱的故事

后蜀的铜钱

结果导致蜀地物价上涨,铜钱短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淳化五年,政府下令:

“第令川陕仍以铜钱一当铁钱十。”

除了后蜀之外,当时的割据政权如南唐也是铜、铁钱并用。面对被消灭的南唐,北宋政府采用了不同的货币政策,即采用增铸铜钱逐步取代铁钱,使其成为铜钱流通区。提出这种货币政策的人是樊若水,樊若水曾说:

“江南旧有铁钱,于民非便。今诸州铜钱尚六七十万缗,再于昇、鄂、饶等州产铜之地,大铸铜钱,铜钱既不渡江,益以新钱,则民间铜钱愈多,铁钱自当不用,悉熔铸为农器什物。”

北宋铸钱自太祖时铸造“宋元通宝”钱,宋太宗时铸造“太平通宝”钱,这两种的象征性意义要大于其实际意义,发行的数量并不大,只是用来表示改朝换代。太宗后期铸钱数量开始增加,铸造“淳化元宝”钱,此后每逢改元必然要重新设计新的铜钱,以此时的年号元宝为文,形成了一整套一系列的宋代年号铜钱,说来也是颇为有趣。

北宋:钱的故事

太平通宝

在宋代,一直都有铜钱和铁钱并用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在边境地区,伴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而扩充军队,进而需要更多的货币,导致货币不足,因此大量采用铁钱。例如陕西军队,从康定元年开始,就铸造小铁钱送到陕西来补充军费,陕西便开始铜、铁钱并用。据记载:

“于河东产铁州、军铸大钱,以助陕西军费,仍罢兴元等处辇至小铁钱。”

这里的大钱小钱均指铁钱,大钱一当小钱十使用。

然而这仅仅是特殊情况下不得不实行的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宋朝廷还是着重推行铜钱。如当时福建路转运使高易简因为泉州铁矿产量大增,因此私自铸造铁钱,然后想要将铜钱运往内地,逐渐将福建变成铁钱区,以此邀功。结果功没邀成,最终还因为扰乱币制的罪名被降职处理。

北宋:钱的故事

宋代铜钱

说实话,在铜铁钱并用的地方例如说是陕西、河东,往往因为铜钱、铁钱、大钱、小钱混用的问题而导致盗铸、私铸的现象非常常见,据记载:

“大约小铜钱三,可铸十大铜钱一,以故民间盗铸者众。”

这很明显,三枚小铜钱可以铸造一枚大铜钱,然而在实际价值中,一枚大铜钱相当于十枚大铜钱,这其中就有着非常丰厚的利润了,因此形成了一大股民间的盗铸之风。

这种问题的解决,单靠抓人,立法怕是不行的,毕竟100%的利润,就够人们去铤而走险的了。宋代统治者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因此采用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调整钱的价值。到了嘉佑四年二月,铜钱、铁钱都改成了大钱一当小钱二,面对着这种局面,民间铸币已经无利可图,因此偷铸问题也接近解决。

经此一变后,此后多是采用大钱一折小钱二的方式运行,据记载:

许彦仙上奏“请应铜钱路,通行折二钱。诏除在京并开封府界外,诸路并通行。”

通过这样的币制改革,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也比较稳定。然而还有一个没解决的问题就是铜钱和铁钱之间的兑换难题。到了后期,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如在元符二年,铜钱铁钱的兑换率已经达到了铁钱一贯又六百文,仅仅能换铜钱一贯。当时吕惠卿任职陕西,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据记载:

“亲见本路铜、铁钱相兼使用,不闻有轻重之异,唯有行路欲将铁钱换铜钱以便赉擎,有每贯不过加钱二十至五十文。”

到了徽宗年间,蔡京任宰相,再次铸造以一当五,以一当十的大铜钱,为了增加产量,甚至私募工匠。正如我们上面所说,以一当十的大铜钱是有利可图的,因此私铸之风气再次兴起。面对这种情况,蔡京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折五钱、折三钱、折二钱等,因为币制多变,最终导致了整个徽宗时期的币制混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北宋灭亡。

北宋:钱的故事

蔡京

二、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子的初创大于在真宗咸平年间,兴起的原因与铜铁钱的缺少有着重要干系。据记载:

“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

但是此时交子非常不成熟,以至于毛病百出,弊病不断。最终因为政府大规模增加货币而停止流通。但是毕竟是一次宝贵的尝试,有着自身的重要意义。

北宋:钱的故事

李顺、王小波起义

此后交子再次在益州路流通,此时流通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的繁荣发展。益州路作为北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之一,人们往来贸易仅仅依靠铜铁钱未免过于笨重与不妥,在这种情况下,交子就体现出了自身的作用。据记载: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发行纸币,必然需要有相当雄厚的财力作为担保,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担保人富民十六户。这一批担保人用同一色纸印刷交子,并且安排相应的题号、密码作为凭证以保障安全。这种票子没有固定数额,仅仅是依据商人缴纳钱数多少临时来填写数额。

但是我们知道啊,这富民十六户毕竟是民间团体,不能保障自己永远不垮台,一旦这些富民出了问题,那么交子就成了废纸。当时也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以至于诉讼多发,经济动荡。在天禧四年,当地官府封禁了所有的交子铺,并且下令民间不准私自建立交子铺。

北宋:钱的故事

交子

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对于官府来说固然省力,但是对于商人来说没有办法解决货币难易携带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当时的经济也明显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发行的“交子”也随之出台。

在天圣元年,薛田出任益州知州,在益州设立益州交子务。这次设立的官交子有着自身比较丰厚的“准备金”,并且每张交子都有着固定额,采用的是铁钱本位制。

交子所采用的纸张是以楮树皮为原料制造的,这种纸被官府牢牢掌握,基本上杜绝了伪造假币的可能。

交子的发行是分界的,也就是分期发行,每界两年,往往是在二月发行新一界交子,然后回收上一界的交子。

交子的面额分为五贯、十贯两种,但是不得不说,这两种交子的面额还是过大,在小额交易时人们还是需要使用沉重的铜钱。面对着这种情况,政府又增加了一贯面额和半贯面额的交子。

北宋:钱的故事

交子

三、总结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极为蓬勃的时代,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出了诸多自身的特点,其中最早的纸币的出现就是重要一点。可以说纸币的出现不是一两个天才人物的创举,而是随着经济大潮的蓬勃发展而自然而然出现的。

另外,在北宋人们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的思想,有着自身的思考并且可以将其运用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去,因此对于经济思想的探讨也是十分有趣的。

参考文献:《文献通考》,《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京梦华录》,《宋朝事实》,《栾城集》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北宋:钱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