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北宋:錢的故事

在寫完南宋貨幣小談後,感覺不太盡興,想要把北宋貨幣小談也寫一下。順便也寫一下銅錢和鐵錢。畢竟在南宋貨幣小談中我多次提到了鐵錢。可能大家會有些納悶,聽說過銅錢,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鐵錢。下面我就會從銅錢、鐵錢和紙幣三個角度去談北宋貨幣。

北宋:錢的故事

北宋地圖

一、主貨幣:銅錢、鐵錢

宋乘五代之弊。

在唐末,戰亂不斷,經濟凋敝,當時的鑄幣工作幾乎毫無進展。並且地方割據政權林立,各有發行貨幣,導致幣制極其混亂,往往會出現銅鐵錢混用的情況出現。

北宋:錢的故事

宋初政權林立

北宋剛建立之初居然還是沿用唐錢,直到宋太祖的時候才沿襲後漢制度開始鑄造“宋元通寶”。據記載:

“國初因漢制,其輸官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諸州私用猶各隨俗,至有以四十八錢為百者。”

後面定下標準,以七十七錢作為一百文使用。這種以不足一百錢作為一百文的做法被稱為“省陌”。這種做法由官府規定,通常也只應用於與官方有關的場合,如繳納賦稅、借還官方貸款等方面。

在民間,往往這種“省陌”的標準還要更低,並且根據用處不同而變換,最大的時候可以香茶道將近二十文,形成了一套民間的特有規定。如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

“都市錢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魚、肉、菜七十二陌,金銀七十四,珍珠、僱奴婢、買蟲蟻六十八,文字六十五陌,行市各有長短使用。”

當時在蜀地有後蜀政權,後蜀政權是採用銅錢、鐵錢並用,鐵錢一千可抵銅錢四百。

在北宋滅了後蜀之後,開始採用釜底抽薪的貨幣政策,具體措施就是增鑄鐵錢,然後發行鐵錢,然後將銅錢運往開封,以解開封之急。

北宋:錢的故事

後蜀的銅錢

結果導致蜀地物價上漲,銅錢短缺,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淳化五年,政府下令:

“第令川陝仍以銅錢一當鐵錢十。”

除了後蜀之外,當時的割據政權如南唐也是銅、鐵錢並用。面對被消滅的南唐,北宋政府採用了不同的貨幣政策,即採用增鑄銅錢逐步取代鐵錢,使其成為銅錢流通區。提出這種貨幣政策的人是樊若水,樊若水曾說:

“江南舊有鐵錢,於民非便。今諸州銅錢尚六七十萬緡,再於昇、鄂、饒等州產銅之地,大鑄銅錢,銅錢既不渡江,益以新錢,則民間銅錢愈多,鐵錢自當不用,悉熔鑄為農器什物。”

北宋鑄錢自太祖時鑄造“宋元通寶”錢,宋太宗時鑄造“太平通寶”錢,這兩種的象徵性意義要大於其實際意義,發行的數量並不大,只是用來表示改朝換代。太宗後期鑄錢數量開始增加,鑄造“淳化元寶”錢,此後每逢改元必然要重新設計新的銅錢,以此時的年號元寶為文,形成了一整套一系列的宋代年號銅錢,說來也是頗為有趣。

北宋:錢的故事

太平通寶

在宋代,一直都有銅錢和鐵錢並用的現象存在,尤其是在邊境地區,伴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而擴充軍隊,進而需要更多的貨幣,導致貨幣不足,因此大量採用鐵錢。例如陝西軍隊,從康定元年開始,就鑄造小鐵錢送到陝西來補充軍費,陝西便開始銅、鐵錢並用。據記載:

“於河東產鐵州、軍鑄大錢,以助陝西軍費,仍罷興元等處輦至小鐵錢。”

這裡的大錢小錢均指鐵錢,大錢一當小錢十使用。

然而這僅僅是特殊情況下不得不實行的方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宋朝廷還是著重推行銅錢。如當時福建路轉運使高易簡因為泉州鐵礦產量大增,因此私自鑄造鐵錢,然後想要將銅錢運往內地,逐漸將福建變成鐵錢區,以此邀功。結果功沒邀成,最終還因為擾亂幣制的罪名被降職處理。

北宋:錢的故事

宋代銅錢

說實話,在銅鐵錢並用的地方例如說是陝西、河東,往往因為銅錢、鐵錢、大錢、小錢混用的問題而導致盜鑄、私鑄的現象非常常見,據記載:

“大約小銅錢三,可鑄十大銅錢一,以故民間盜鑄者眾。”

這很明顯,三枚小銅錢可以鑄造一枚大銅錢,然而在實際價值中,一枚大銅錢相當於十枚大銅錢,這其中就有著非常豐厚的利潤了,因此形成了一大股民間的盜鑄之風。

這種問題的解決,單靠抓人,立法怕是不行的,畢竟100%的利潤,就夠人們去鋌而走險的了。宋代統治者相對來說有一定的經濟頭腦,因此採用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調整錢的價值。到了嘉佑四年二月,銅錢、鐵錢都改成了大錢一當小錢二,面對著這種局面,民間鑄幣已經無利可圖,因此偷鑄問題也接近解決。

經此一變後,此後多是採用大錢一折小錢二的方式運行,據記載:

許彥仙上奏“請應銅錢路,通行折二錢。詔除在京並開封府界外,諸路並通行。”

通過這樣的幣制改革,幣值比較穩定,物價也比較穩定。然而還有一個沒解決的問題就是銅錢和鐵錢之間的兌換難題。到了後期,這個問題愈演愈烈,如在元符二年,銅錢鐵錢的兌換率已經達到了鐵錢一貫又六百文,僅僅能換銅錢一貫。當時呂惠卿任職陝西,也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現象,據記載:

“親見本路銅、鐵錢相兼使用,不聞有輕重之異,唯有行路欲將鐵錢換銅錢以便賚擎,有每貫不過加錢二十至五十文。”

到了徽宗年間,蔡京任宰相,再次鑄造以一當五,以一當十的大銅錢,為了增加產量,甚至私募工匠。正如我們上面所說,以一當十的大銅錢是有利可圖的,因此私鑄之風氣再次興起。面對這種情況,蔡京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折五錢、折三錢、折二錢等,因為幣制多變,最終導致了整個徽宗時期的幣制混亂,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北宋滅亡。

北宋:錢的故事

蔡京

二、最早的紙幣——交子

交子的初創大於在真宗鹹平年間,興起的原因與銅鐵錢的缺少有著重要干係。據記載:

“自李順作亂,遂罷鑄,民間錢益少,私以交子為市。”

但是此時交子非常不成熟,以至於毛病百出,弊病不斷。最終因為政府大規模增加貨幣而停止流通。但是畢竟是一次寶貴的嘗試,有著自身的重要意義。

北宋:錢的故事

李順、王小波起義

此後交子再次在益州路流通,此時流通的主要原因就是商業的繁榮發展。益州路作為北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之一,人們往來貿易僅僅依靠銅鐵錢未免過於笨重與不妥,在這種情況下,交子就體現出了自身的作用。據記載:

“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

發行紙幣,必然需要有相當雄厚的財力作為擔保,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擔保人富民十六戶。這一批擔保人用同一色紙印刷交子,並且安排相應的題號、密碼作為憑證以保障安全。這種票子沒有固定數額,僅僅是依據商人繳納錢數多少臨時來填寫數額。

但是我們知道啊,這富民十六戶畢竟是民間團體,不能保障自己永遠不垮臺,一旦這些富民出了問題,那麼交子就成了廢紙。當時也確實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以至於訴訟多發,經濟動盪。在天禧四年,當地官府封禁了所有的交子鋪,並且下令民間不準私自建立交子鋪。

北宋:錢的故事

交子

這種一刀切的方法對於官府來說固然省力,但是對於商人來說沒有辦法解決貨幣難易攜帶的根本性問題,因此當時的經濟也明顯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發行的“交子”也隨之出臺。

在天聖元年,薛田出任益州知州,在益州設立益州交子務。這次設立的官交子有著自身比較豐厚的“準備金”,並且每張交子都有著固定額,採用的是鐵錢本位制。

交子所採用的紙張是以楮樹皮為原料製造的,這種紙被官府牢牢掌握,基本上杜絕了偽造假幣的可能。

交子的發行是分界的,也就是分期發行,每界兩年,往往是在二月發行新一界交子,然後回收上一界的交子。

交子的面額分為五貫、十貫兩種,但是不得不說,這兩種交子的面額還是過大,在小額交易時人們還是需要使用沉重的銅錢。面對著這種情況,政府又增加了一貫面額和半貫面額的交子。

北宋:錢的故事

交子

三、總結

宋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極為蓬勃的時代,在經濟方面也表現出了諸多自身的特點,其中最早的紙幣的出現就是重要一點。可以說紙幣的出現不是一兩個天才人物的創舉,而是隨著經濟大潮的蓬勃發展而自然而然出現的。

另外,在北宋人們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經濟學的思想,有著自身的思考並且可以將其運用到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去,因此對於經濟思想的探討也是十分有趣的。

參考文獻:《文獻通考》,《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東京夢華錄》,《宋朝事實》,《欒城集》等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北宋:錢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