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時 禮部六堂官「阻撓新政」被開除 到底冤不冤?

晚清甲午戰爭,清廷之敗,用李鴻章的話來說,是苦心裱糊多年的紙窗被捅破,屋內破舊不堪的景象一覽無餘。西方列強眼紅日本在華取得的利益,紛紛緊隨其後,欲將落後的中國瓜分豆剖。

為救亡圖存,在任的光緒皇帝宣佈實行新政,即史書中所稱“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因為新政實施103日,便宣告失敗了。導致變法失敗的原因中,有一起著名的事件,史稱“禮部六堂官事件”。

清朝政府分六部九卿,各部堂有堂官,司有司官。司官負責具體事務的執行,屬於部門裡幹活的。而堂官包括滿漢兩尚書和四位侍郎,總共六位,故“六堂官”即是各部的領導高層。

禮部六堂官事件中,光緒把禮部的尚書侍郎一起革了職,相當於把整個部門的領導層一鍋端了。

戊戌變法時 禮部六堂官“阻撓新政”被開除 到底冤不冤?


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一向謹慎的光緒如此動怒,不惜一下子開除六位高級官員呢?我們過去在課本上看到的解釋,是說禮部六位長官消極應對新政,甚至阻撓變法,所以光緒才下令將他們開除。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要分析這起事件,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在禮部任職的六品主事王照。

話說在實施新政之初,光緒認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廣開言路,讓大家都來提意見,變法到底要變什麼,怎麼變,更好地讓大清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

在過去,只有品級高的官員,以及專門負責言事的官員有資格給皇帝上奏摺。光緒為了讓大家都來參政議政,規定品級低的官員,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給皇帝上奏。其中低級官員奏摺可以交由上司代奏,百姓的意見可以交到都察院。王照屬於禮部的官員,所以便將寫好的奏摺交給禮部尚書,請求向光緒代奏了。

然而,禮部的長官不僅不替王照代奏,反而把他的奏摺扔到地上,互相還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光緒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便以阻格言路為由,罷免了六位堂官。

戊戌變法時 禮部六堂官“阻撓新政”被開除 到底冤不冤?


光緒此前明令禁止阻格言路,禮部堂官觸犯禁令,看起來是罪有應得。然而,如果仔細看王照奏摺中提的建議,似乎這幾位長官又有些冤枉。

王照在奏摺中,提了三條建議。第一條,請求光緒昭告天下,大力推動變法。這一點光緒已經做了。第二條,請求朝廷設立“教部”,與六部並立,專門宣傳儒家思想,這也不算太出格。但是第三條建議,就略顯荒唐了。

“請皇上奉皇太后聖駕,巡幸中外,以益光榮而定趨向也。自中外交通,我皇太后聽政三十年,憂勞備至,……今者合萬國之歡心,以隆教養,正宜奉慈駕遊歷鄰邦,藉以考證得失,決定從違。應自日本始。”

這條建議,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更像是譁眾取寵,為了提新想法而提新想法。莫說讓光緒和慈禧兩位國家元首同時出訪根本不可能,且第一站還設在日本,大家應該沒有忘記,三年前李鴻章赴日簽訂條約,差點被人一槍崩死。這份奏摺要是擺到皇帝面前,說不定會惹來一個謀反之罪。

戊戌變法時 禮部六堂官“阻撓新政”被開除 到底冤不冤?


禮部堂官雖說是為王照代奏,但他畢竟也是禮部的人,萬一出了問題大家都要擔責。所以當時幾位堂官選擇扣押王照奏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並不完全是為了阻撓新政。

但禮部長官們做錯了一件事,就是他們不應該把這件事情告訴光緒。在光緒看來,王照提什麼建議是他的事情,但禮部堂官們不代奏,就是態度不對,不把皇帝的命令看在眼裡。

所以光緒開除幾位堂官,不是因為他們阻撓了王照提的什麼好建議,而是為了給自己立威。

禮部六堂官事件發生之後,慈禧太后開始謀劃政變,結束戊戌變法,也不是為了給禮部六堂官討回公道,而是光緒動了二品的高官,那是觸犯了慈禧的用人大權。

王照看起來是引發事件的導火索,但其實整件事跟他沒多大關係,背後的本質,是帝后兩黨之間的權力相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