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種說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河東來


和氣生財。

這是中國商人的口頭禪。為什麼和氣可以生財呢?不和氣又會怎麼樣呢?和氣的經營者,會使顧客產生認同感,進而連續不斷購買商品,使商家獲得財富;反之,商品大量積壓,商家就會發生虧損。擁有同樣的商品,面對同樣的顧客,只是因為對顧客態度的不同,就會產生遽然不同的兩種效果。

究其原因,經營者的和氣待人對於其經營是一種起促進作用的正能力,經營者的憤世嫉俗對於其經營則是一種起妨礙作用的反能力。

所以,人的性格對我們實現利益是有方向性的。但是,這種方向性又是相對的。如憤世嫉俗的性格對經商來說是有妨礙作用的反能力,但是對於詩人的創作來說,這種性格又是其必不可少的,是一種其促進作用的正能力。反之,讓一個心境以和為貴的人來創作,通常也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說,現代社會有一句比較經典的話,“性格決定命運”,即來源於此。

與此同時,能力的方向性因我們實現利益目標的不同,還經常發生方向性的轉換。

《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住在邊塞的一位老人,某天丟了一匹馬,同村的人來安慰他,他說,“怎麼知道這不是好事呢?”結果這匹馬幾個月後帶回了幾匹野馬回來,大家又來祝賀他,他說,“怎麼知道這一定是好事呢?”過了幾天,他兒子去騎其中一匹野馬,把腿給摔斷了,別人都很惋惜,他又說,“這不一定是壞事吧?”過了一年,國家徵兵打仗,他兒子因摔斷了腿免去了服兵役的義務,同村很多青年都因服兵役而戰死沙場,他兒子卻得以保全性命。

簡言之,著眼點不一樣,能力的方向性也不盡相同,經常發生著轉換。上面的故事,歷史上我們用一個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進行了深刻總結。

能力方向性的變化還見於歷史上的軍事戰爭,典型例子如我國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戰略,使秦國與六國之間的能力方向性經常發生變化,今天六國中某些國家“合縱”了,就形成反抗秦國一統天下的反能力,明天某些國家又與秦國“連橫”了,則會形成反抗秦國一統天下的正能力,在民間,老百姓形象稱之為“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河東來


簡單地梳理一下。塞翁失馬,多馬歸來,兒騎受傷,免役兒生。整個過程清晰地展現出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這樣一種情景。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細細琢磨,充滿著樸素的辯證觀。我以為可以從易經陰陽學說裡找尋答案。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陰陽可以轉化。換句話說,就是福禍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可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當然,福禍轉換是有條件的,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假如塞翁失的是牛呢,假如是河翁失了馬呢,也許就是損失,是禍了,沒有福了。

碼過公文、蹭過新聞、鍾情古文的天飛文言,期待你的互動,謝謝你的關注。


天飛無言


禍與福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藉助一定的條件,禍與福可以相互轉化。促使禍福轉化的原因有些是屬於客觀的偶然,有些則是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結果。禍福轉化的過程有些是直接的、短期的、有些則是間接的、長期的。對於世間的禍福,應當著眼於長遠,而且要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轉化和防範工作。



九哥賢言


壞事有時會變成好事。丟馬是壞事?但馬回來又帶回一匹小馬這不是好事嗎?


高廣福204高廣福204


老莊哲學,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木鐸聲碎


關鍵前提是:塞翁失馬是末,焉知非福是本!


竹筒夫子的鋼筆


在一定條件下禍福是可以轉換的,或者說禍福毋寧說是一回事。比方張海迪史鐵生都是因身殘覺醒小宇宙而有所成就,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禍都是福,比方說癌症除了折磨人至死外少有人能死裡逃生,即便逃生也脫一層皮遺害難除。


如石明貞


人算不如天算,一切都在未知之中遇到,人要有向積極方面考慮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