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玩遍臨汾


日本人有這麼個歪理: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日本人認為,自從元朝軍隊在廣東崖山消滅最後一支南宋的軍事力量,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崖後,中華文明在中國就滅絕了。後來滿清入關,更是將華夏文明摧毀殆盡了。在南宋和明朝末年的時候,有不少漢人跑到了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文明與文化,加上日本在當時對中華文明和文化崇拜得五體投地,在唐宋的時候向中國派了不少人來中國學習,連大唐的都城長安都被他們“微縮”後搬回日本當時的首都奈良去。所以呢,在滿清入關後,日本就認為自己是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繼承者。日本鬼子一心想吞併中國的理由,其中一條就是“既然蠻夷的滿清能入主中原當正主,那作為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繼承者,日本更有資格和理由入主中原當正主了。”為了給自己入侵中國找理由,也為了獲得中國人的支持,更為了在精神上和文化上徹底摧毀中國人的自信心,讓中國人永永遠遠做日本“大東亞共榮圈”下的順民,所以日本就處心積慮的編造了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歪理。一方面是為了麻痺中國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我麻痺,好讓自己的侵略戰爭戴上一頂“尊華攘夷”的光環。

其實日本人的歪理是很扯蛋的。南宋亡於元,明朝亡於清,只不過是朝代更迭。雖然建立元朝和清朝的都是少數民族,但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並沒有被改變,而是傳承和發展了下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既是一部文明發展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各民族雖然有過戰爭,但也有交往與融合。正是這種交往與融合,創造出了絢爛的中華文明之花。而日本卻認為外來人員和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權不能代表華夏文明,把朝代更迭硬說成是文明和文化上的滅絕,你說可笑不可笑?

據歷史學家考證,日本神武天皇就是中國人徐福,就是那個帶著三千童男女下東海幫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的徐福。他們到達的地方正是日本。如果照日本人的邏輯,那豈不是“徐福之後無日本”了?而到了二戰後,日本被美國佔領,麥克阿瑟成為日本的太上皇。他徹底的改造了日本,將日本從一個軍國主義國家改成了一個有日本特色的美式民主國家,連憲法都是美國人給起草的。照日本人的邏輯,說“二戰之後無日本”不算過份吧?

大量的事實證明,日本炮製的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是徹頭徹尾的歪理邪說。 可這樣的歪理邪說居然還有不少中國人深信不疑了。如今網上有不少人就宣稱,想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得到日本去,那裡的中國文化才正宗。現在國內的中國文化都是泊來品,都是經過統治者閹割改造的。可見日本人炮製的文化炮彈是多麼的厲害,多麼的“潤物細無聲”啊!不知不覺就佔領了許多中國人的心。

可能是日本人覺得這太好玩了,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近期又炮製了一個“秦始皇之後無中國”的謬論。在這謬論中,日本人將秦地與中原分開,認為秦人並非漢人,而是西戎人,屬於“蠻夷”。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已經將中華文化滅絕了。這回日本人玩得實在太過火了!周秦同源啊!秦是周天子正兒八經封的,有中央的紅頭文件,你怎麼說他不是華夏一員?秦國的強大軍隊就是在滅西戎的戰爭中打造出來的,日本人卻回過頭來說秦國就是西戎,秦人就是西戎“蠻夷”。這什麼鬼邏輯啊?我估計要是沒有人反駁他這種謬論,以後他還會編出“商朝之後無中國”、“夏朝之後無中國”、“黃帝之後無中國”甚至“元謀人之後無中國”、“盤古之後無中國”等謬論出來。不信,大家就看著吧!


血染戰旗紅


總有人說 ,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唐宋在日本,大明在韓國,滿清在中國。在這同時,當然也有人痛哭流涕道:“中華文化已經因為異族的入侵消亡了!”


其實宋明王朝的滅亡確實對中華文化的傳承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最終將滿蒙兩族同化進了中華民族這個大體系中,換句話說,中華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繼承並發展了下去。

那麼為什麼還有人會發表這樣的言論呢。其實“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並不是中國人說的,這樣的言論最早是從日本傳過來的。


他們這麼說的原因我們無從知曉,但是,我們能知道的是,明亡後,日本朝鮮皆認為中華已亡, 甚至越南也以“小中華”自居。在他們眼裡,中國就是老師,既然老師“死了”,自己就應該繼承老師的“衣缽”,自己就是“中華正統”,既然要做正統,那就必須要有做正統的“正當理由”。所以老師就算活著也不能說他“活著”,為了證明“正統性”,上述言論也就應運而生。

即使是現在,這句話也經常出現,但說的人卻換了一撥。現在的中國正在崛起,這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這之前,中國經歷了兩百多年的奴性統治,之後又是一百多年的侵略動亂,中國文化確實是衰落了。


但現今中國的崛起是硬實力的崛起,而一個真正的大國絕不是靠硬實力而強大的。古代中國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軍事經濟的強大,古代中華文化至今仍在影響東亞乃至整個世界。

古代中國藩屬國眾多,甚至有萬國來朝之說。難道他們僅僅是畏懼中國強大的實力嗎。用武力只能讓人一時臣服,但如果要改變別人的思想,讓他在心裡徹底認同你“老大哥”地位,那就只能用文化同化方法了。這也是古代中國文化傳播廣泛的原因之一。





如果中國人自己都不相信中國文化還在,那麼中國的文化就真的不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損毀確實十分嚴重,但它仍以強大的生命力演變到了今天,也許我們的現在的文化確實缺失了不少精華的傳統,但是相信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定不會被遺忘。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能要求現在的文化和傳統文化保持原汁原味,但是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是在變化的,變則通,變則存。中國現在的文化正在發生變化,而不斷地變化才能由弱變強。


湯姆貓談歷史


這種觀念太極端。

先說這個宋亡之後無華夏,(一般說是崖山之後無華夏)居然敢從文明角度來判定華夏文明死亡,大言不慚。元朝才入主中原多少年,百年不到,這期間你要說是壓迫中原人那是肯定的,但你要說蒙古人毀滅了華夏文明,簡直扯淡,是漢字被滅了?還是焚書坑儒了?(在文化上,元朝還是很開放和多元化的)還是民風民俗都改變了?還是漢人為主體的華夏人都被殺絕了?如果說是民族血氣被打斷了,那麼元末群雄反元又是怎麼回事,怎麼來的明朝?

蒙古人入主中原,除了改了中原人的國號,依我看,根本沒有改變什麼,與其說蒙古人改變華夏,你倒還不如說是中原人更多地改變了蒙古人更合適,您瞧瞧,曾經叱吒風雲的蒙古人,不過百年就被腐蝕得連馬背都上不去了。

再談這個明亡之後無中國,更是從國家概念上否定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了。清朝自入主中原起,就一直以中原正統自居,雖然有很多人說其是“沐猴而冠”,但人家好歹都說自己是中原之國,而且有著廣泛的國際認同,你不承認也沒用。再說了,清朝立國,基本是“清承明制”,統治手段跟歷朝歷代也差不多,要論其對中原人最大的影響,恐怕也就是剃髮易服了。我說句讓一些狹隘漢民族主義不爽的話,那就是民國之版圖乃至華夏今日之版圖,還得多虧清朝咧。

反正,我說話,很容易得罪兩撥人,一撥人是狹隘大漢主義者,一撥人是所謂的“大清遺老遺少”,之前寫了篇批清清朝文字獄的文,就被私信罵是“皇漢”,對大清說了幾句客觀話,又有人說我是“清狗”,哈哈,兩頭不“討好”,無所謂了。

中國,它一直就不是單一民族的國家,我們的歷史就一直是一個融合外來者的歷史,我們對華夏身份的認同,更多的是對幾千年文明成果的認同。幾千年來,你可以看看,多少西方所謂的強盛帝國早已經灰飛煙滅,而華夏大地上,卻總有一股無形的力量讓這片土地不斷的在紛亂之後大一統、衰敗之後又復興,並且持續至今,宋亡又如何?明亡了又如何?

很喜歡那麼一個說法,說是“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咱們應該就是一個“國家即文明,文明即國家”的特殊存在,宋明,表面看似國家被滅,但是文明卻存留了下來。

文明不滅,你怎敢談“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以後無中國”!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現在,網上就流傳一句名言

“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其實,這一句話是日本人說的,是為侵華戰爭製造輿論宣傳。言下的意思,就是說日本傳承了中國唐朝文化,沿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正統。所以,小日本在侵華戰爭爆發之前,都把中國叫做“支那”,認為華夏大地是被少數民族和“夷狄”統治的國家。換句話說,蒙古和滿清統治中國之後,夏商周開始傳承的中華民族文化就這樣斷裂了。小日本統治中國,就是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正統。這就為侵華戰爭製造了合理的輿論宣傳。實際上,正確看待元朝、清朝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關係,可以看出這一句話的荒謬性。

如何看待“宋亡之後無華夏”

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宋後無中國,明後無華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宋朝結束之後,元朝使華夏漢族丟去了原有的統治地位,丟失了傳承的土地和華夏文明。明朝結束之後,中國也沒有天下中心之國的地位。

持這一種言論,主要都還是宋朝的滅亡,不是簡單意義的改朝換代,卻是中國第一次亡國。在標誌南宋滅亡的崖山海戰中,宋朝的覆滅,使中國整個文人精英階層都全部殉國。從夏商周開始相承的中華文明,在這裡就斷層了,一直深遠影響延續到現在。

我們看兩宋時候,雖然一直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次受到外敵的侵略,經常被稱做“弱宋”。但是,全面來看,宋朝的工商業、文化、經濟、手工業、農業、科技等各個方面,也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成就也超過了前面的隋唐和後來的明清。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壓制工商業的朝代,也大力向海外對外貿易。

雖然宋朝不斷向少數民族政權納貢稱臣,國庫歲收依然充足。在宋朝時候,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在宋朝時候,華夏的漢族文明領先世界,富有濃厚的人文精神,科技發達,國民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後,也能獨自支撐五十年,可以看到頑強地反抗精神。

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領土時候,採取了惡劣的種族滅絕手段。當時,北方蒙古統治的地方,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的大規模屠殺使北方漢族人口大規模減少,屠殺程度非常觸目驚心,可以說中國精英一代都毀於蒙元的手中。

在宋朝之後,華夏漢文化也沒有振作起來。宋朝時候新型商業經濟發展、市民社會的發育、科學技術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良好發展機遇。雖然百年之後,明朝朱元璋領導漢人富國成功。但是,明朝漢人在遭遇到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重創之後,文化上也變為保守,八股取士束縛了人才,抑制商業貿易發展,虐殺精英文人功臣。漢文化由此也沾上了胡人的專制與暴戾,失去了春秋以來華夏文明應有的自由和開放氣息。明朝時候漢人雖然不斷喚醒華夏文化意識,卻沒真正覺醒。在內閣組黨風氣流行,學術風範茂盛的時候,此時天災與人禍又不幸地發生了。中原地區嚴重的內戰,當漢民族傷痕累累的時候,滿蒙組成的聯軍又踐踏中原,對中原百姓奴役和支配,也就殘酷扼殺了華夏文明一次復甦的好機會。

所以,有人就說在1279年,南宋的陸秀夫死了,也標誌趙宋王朝的總結,古典意義的中國也隨之消失。幾千年積累的文化被破壞。所以,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如何看待“明亡之後無中國”

持“明亡之後無中國”的,主要是說滿清統治了中國,漢族人的中國在地域上不存在了,在文化上也不存在了。

這一種觀點,主要認為多爾袞在漢民族最虛弱的時候,建立了大清。之後,他的子孫入駐山海關,用著騎兵征服漢族的華夏中原。滿清佔領中國,為了推廣文化,要求“剃髮易服”,也就是男子都剃髮,打扮為滿足男人的髮飾。同時還宣佈,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當時,無數江南人受著儒家思想影響,不為所動,用一身傲骨來做無聲地抗議,為此還掀起了一定規模的反抗,但是依然抵抗不過滿清八旗的軍隊,這也製造“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屠城血案。

這些人還認為滿清統治誤我中華文明發展。滿清統治中原大地,只會用刀和兇暴,也只是一個蠻族,沒有創造偉大文明。如康熙皇帝可能喜歡化學、算術、天文,卻永遠難以預料這些東西能給他帶來的變化。由於蠻族喜歡支配奴隸,使滿清統治者對文化創造和發展也沒什麼興趣。這就是滿清皇帝禁止前朝發明的火藥技術、禁止《天工開物》的發行、限制民間廣泛冶煉鋼鐵、消滅造船技術,甚至閉關鎖國,把中華文明封閉在一個圈子裡,失去了原來的開放性和進取性。所以,這些人就認為滿清的文化就是一種韃靼文化,依靠掠奪的寄生文化,只對愚民和培養奴隸感興趣,不關心人的自由和社會進步,這與華夏文明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蒙古與滿清的統治,都是中華文明繼承與發展

實際上,這一句話是日本人打擊中國人的自信力。雖然蒙古與滿清的入主中原,帶來遊牧文化與先進農耕文化的碰撞。在中原漢文化的摧殘和毀滅過程中,漢文化沒有被徹底毀滅,反而是強大的漢文化同化了這些遊牧民族文化。

尤其是“明亡之後無華夏”完全是牽強附會,中華和華夏這兩個字是可以互相代替的。實質上,華夏民族至從黃帝與炎帝開始,就是在不斷容納和吸收其他民族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這也是華夏文明的包容性、開放性和進取型。華夏民族不是漢族的血緣共同體,歷史事實也證明漢族人從誕生開始,也不斷融合著其他少數民族血緣和基因,純粹擁有中原地方漢族血統基因的人也幾乎不存在了。存在的,卻是一個認同與接納漢族文化的共同文化和群體。如北方的漢人,與其他少數民族雜居過程中,也融合其他少數民族的基因和血緣。南方南遷的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生存中,也融合了當地少數民族的血緣和基因。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學習華夏文明。滿清皇帝的皇家教育中,聘請學識淵博的儒學教師,讓滿族貴族的漢文化造詣能超過一般人。滿清,也被中原文明所漢化,成為華夏文明共同體。

所以,中華民族至從誕生開始,就是以漢族為主體,多種少數民族並存與共同發展的民族結構。現在的滿族、蒙古族都是我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就是在不斷吸收周圍少數民族過程中發展壯大的。各個民族對華夏漢族文化的高度認同,這也是中華民族能夠綿延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這也就是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唯有中國能夠綿延發展下去,不如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已經滅族滅種,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實質上,在元朝和滿清統治時候,漢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在中華民族境內實現了空前交流與合作,這也是中華民族融合發展關鍵時期。

元朝和清朝,都為中華文明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中華文明增添了新的成分,使中國歷史不可缺少的大環節。

由此可見,“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是分裂中華民族的錯誤論調。按照這一種言論,新疆、西藏、滿族居住的東北都不屬於中國的。實際上,包括對中國發起文化攻擊的日本人,從古代開始也在不斷學習中國文化的,日本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所以,這一種言論是無稽之談。


七彩飛揚


沒有這種說法。

這只不過是近年來比較無知,同時又頗愛抒發感慨的歷史二道販子喜歡說的話。如果你問他們這話到底出自哪裡,我想這些人也說出來個所以然。

以南宋士大夫對滅國的反應為例。最有代表性的人當屬文天祥了,他拒絕出仕元朝,最終為此而死。但是,文天祥對南宋滅亡這件事所抱有的情感,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種“再無中國”式的悲憤。

文天祥拒絕降元,只是由於他是受過儒家正統的忠君思想薰陶的士大夫。只要不出仕,他甚至願意成為元朝的政治顧問。

例如,根據《宋史》的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仕元官員王積翁勸降文天祥,文天祥回答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什麼叫做“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文天祥希望元朝不強迫他出仕,放他回家做一個良民。倘若以後有需求,文天祥願意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充當顧問,幫助朝廷排憂解難。由此觀之,“再無中國”的悲情是如何體現的呢?

再說說明朝的問題。古代文明的標誌就是學術,可是明朝士大夫的學問又怎樣呢?可謂是無比的浮躁和空虛,顧炎武就曾激烈的抨擊晚明以來的學風,乃是“今日之清談,有甚於前代者……以明心見性之空眼,代修己治人之實學”也。

這種浮躁的情緒遍佈各地士人。例如,有句俗語叫做“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意思是諷刺明朝的讀書人喜歡在刻書時竄改原文,這種做法反映出這些人的學問之不精湛。

總而言之,題目的這個說法從各方面看都很可笑。


HuiNanHistory


中國史學界確實流行一句話,叫“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清之後無華夏”。這句話聽起來是很有道理的。

但所謂“崖山之後”,是指南宋最後的一場戰役。南宋最後一個皇帝投海而死,南宋王朝覆滅。它說崖山之後就沒有中國了。因為是蒙古人打掉了中國,而蒙古當年不屬於中國,所以元朝中國是做了一次亡國奴。而且由於蒙古人是落後的遊牧民族,它打掉了當時最先進的宋代文明,統治中國達八十九年以上,所以當年的中國全面覆滅,這是“崖山之後無中國”的這個說法的來源。

所謂“明清之後無華夏”,是指在元代以後,明清時代都繼承了或者部分摻雜了元朝文化的特點。尤其到清朝第二次女真人再度侵入中國,使得中國原有的文化發生了很大的異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樣貌出現了一些差異,因此被說成“明清之後無華夏”。

其實,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大家可以想想,什麼叫“中華民族”?什麼叫“華夏文明”?

早在先秦時代匈奴,秦朝是西戎,漢代南蠻子楚國人建立王朝,以後唐代是鮮卑人和中華土族的混合血統統治中國,然後元代蒙古人,清代女真人。

我們所謂的“中華民族”歷來是東亞地區遊牧民族和我們相互融合的產物,這才是“中華民族”。所謂“華夏文明”,實際上是以中原農業文明為主,然後遊牧文化不斷衝擊,注入中華農業文明以血性。

所以說“東亞遊牧業文明滅掉了中國國家和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我們需要牢牢記住“夏夷融匯,方有國族”。


超凡博弈


唐宋時期,是華夏文明發展的巔峰期。在文化上,文人輩出,唐詩宋詞代表了華夏文化的最高成就。科技發展也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四大發明就有三個在宋代。在對外政策上,宋朝廢除宵禁,鼓勵海貿,給商業發展創造一片沃土。

而在元、清兩朝,由於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科技發展停滯不前。在文化上,大興文書獄,乾隆還借編寫《四庫全書》之名,行焚燒古書之實。致使中華文明在元、清兩代出現了斷層,這是客觀事實。

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錢謙益。

錢謙益是明未人士,但他不如他的妻子柳如是出名。清順治二年,清兵兵臨南京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多鐸命令南京城中人民剃頭,群眾大都抗拒。有一天,錢謙益忽然說:‘頭皮癢得厲害",突然出門而去。家人以為他去用篦子篦發。不一會兒,他卻剪了頭髮,留著辮子進來了。”時人有詩“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而當時與錢謙益交好的河南巡撫越其傑、河南參政兵巡道袁樞俱誓不仕清,相繼絕食而死。

他在《後秋興之十三》裡面講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一說法是日本侵華的藉口。

日本人認為,元代以後的中國被外族殖民,造成中華文化的斷層,已無法代表中華正統。而日本則從未被外族佔領過,所以日本才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朱元璋起兵抗元時,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於是,日本人就以此為參考,提出了“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一說法。把日本侵略中國,說成是幫助中國人打敗夷狄,恢復中華正統!要在文化道義上佔據制高點。

當然,日本人的套欲蓋彌彰的說法,是騙不了中國人民的。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總結

“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這一說法,是日本人為侵華而編造的藉口。


揚生解史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看完這一句,趕緊重溫了一下當時的歷史,不禁一絲寒意湧上心頭。我們口口聲聲說中國上下五千年,哪來的五千年曆史,崖山之役後,我們的歷史已經亡了一次。

從小就開始學習應試教育的歷史,唐宋元明清,歷史順序背了無數遍。這幾個朝代每個人都知道,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成吉思汗,忽必烈,滿清十二帝等等。

當我們在歌頌那些古代領袖時,有多少人會想到我們的祖先是漢人?我們不是古代蒙古人的後裔,更不是清朝滿族人的後裔,從歷史角度看來,元朝和清朝很顯然是屬於外族入侵,近千年來,漢人的歷史至少被滅了兩次。不明白為什麼很多國人會把成吉思汗,忽必烈當成偶像,更有很多國人總是喜歡談論康熙乾隆等等。可以說元朝和清朝應該是漢人的黑暗歷史。

順便插一句,我相信我們中國人大部分都痛恨日本人,主要應該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我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每個國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殺日本鬼子殘暴虐殺了30萬中國人。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也許是因為當時有照相機,可以把那些黑暗的歷史片斷保存下來然後直觀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但我不明白我們能那麼恨日本人,可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崇拜成吉思汗,康熙,乾隆?那個時代沒有照相機,只有文字記錄,我們不可能直觀的看到當時的場景。如果說日本鬼子沒有人性的話,那麼元朝,清朝更加沒有人性。我們從小就學習歷史,不知道我們的歷史課本究竟被刪減了多少,但歷史永遠在那裡,只可能被修飾,不可被修改。

當年吳三桂為了陳圓圓,“一怒衝冠為紅顏”,打開了山海關大門,引狼入室,讓中國百姓從此萬劫不復。清朝入關後,在中國進行了長達37年的大屠殺,人民總數從明朝末期的2億人驟減到1900萬。

其中著名的有嘉定三屠(20萬人),嘉興大屠殺(50萬人),揚州十日(80萬人),廣州大屠殺(70萬人),四川大屠殺(540萬人),汾州大屠殺(40萬人),贛州大屠殺(20萬人),南昌大屠殺(20萬人)等等。還有很多大屠殺死難人數不詳。屠殺手段毫不遜色當年的日本鬼子。清朝不是漢人的歷史,而是我們漢人歷史上的一個殖民者。也就是從清朝開始,日本人才稱呼當時的我們為——支那,這個滿是侮辱的詞!

再讓我們來看一看當年的蒙古。南宋 “重文輕武”,導致經濟發展與軍事發展不平衡,在面對蒙古入侵後亡國。

說到這裡,我們先談談忽必烈的崖山一戰,20萬南宋將士全軍覆沒,10萬漢人祖先不願擔當亡國奴而投海自盡,雖然被滅國了,但這是漢人歷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崖山一戰,中國滅亡。元世祖忽必烈,滅了宋朝後的屠殺手段,毫不遜色後來的日本和滿清。

北方5000萬百姓,在入侵者肆無忌憚的滅族屠殺下,最後只剩下700萬人口。據史書記載“宋人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當時沒有照相機為我們留下那黑暗的一頁歷史,我們可以想象,怎是一個慘字了得!

忽必烈的爺爺,也就是現在無數人崇拜的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我不明白“驕”在哪裡?成吉思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流氓的話:人生最大的樂趣是把敵人斬盡殺絕,搶奪他們所有的財產,看著他們親屬痛哭流淚,騎他們的馬,強姦他們的妻子和女兒。如果這也算是人們崇拜的英雄的話,那我只能無語。

兩次亡國,侵略者幾百年的滅族活動,我們漢人的尊嚴以及華夏文明幾乎損失殆盡。後來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再一次提醒我們,元朝與滿清只是華夏的侵略者。

作為漢人的我們,決對不應該到處誇耀我們元朝時期的疆土擴張的多大,甚至打到歐洲什麼的,那是我們的恥辱。同樣,作為漢人的我們,更加不應該把侵略者後代,如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作為崇拜對象。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曾說:世界上有兩民族最可憐,猶太人沒國家,中國人沒靈魂。這是一句每次我看到,都能讓心臟刺痛的一句話。

我們可以沒有一切,但是我們中國人不應該沒有靈魂!銘記歷史,永不忘本,我們是中國人。即使我們是吃地溝油的命,也要永遠都有一顆中南海的心。


墨軒說事


因為按儒家傳統理念,蒙元和滿清都屬於夷狄,不是華夏“正統”。


1279年的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南宋對蒙古軍隊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陸秀夫兵敗之後揹負幼帝於崖山跳海,10萬軍民投海殉難;只有願意被異族統治當順民的人活下來了。蒙元統治時期,漢人被稱二腳羊,甚至有被奪初夜權之說,地位之低賤,活的之艱難,可想而知,這不是亡國是什麼?這不是無華夏是什麼?

別跟我說什麼元朝也算中華,那中國是蒙古不可侵害的一部分嗎?咱高攀不起!


明亡當然該亡,但滿清的剃髮易服,打斷了漢人的脊樑,殺盡了國人的禮義廉恥,只有孬種及其後代活了下來,這不是無中國是什麼?

國人得要臉,別一邊說著“威武不能屈”一邊說什麼包容!明明被征服了,卻說把別人累壞了,這就是不要臉!


猛哥厲史


這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宏觀解說,概而難全。如果從漢民族的血氣風骨這一個角度上說,則這種描述有一定道理。蒙滅宋,清滅明,都是野蠻的遊牧民族打垮了先進富裕的農耕國度。國滅之後面對血腥屠殺,在儒家學說中最應該代表漢文化的血氣與風骨、節操的精英知識階層,大多數沒有脊樑骨,俯首甘作貳臣順民。儘管也有鳳毛麟角的英雄,終沒有成為當時的主流大勢。竟無一人是男兒,正是這種寫照。尤其是清王朝走到窮途之時,海岸線架上幾門大炮就征服了這個若大國家,成為所有愛國者心中無法洩去之痛。

從這個意義上說,宋末,漢民族被打斷了一次脊樑骨;明末,又再一次更兇狠地被打斷了脊樑骨。造成近代中國深重的屈辱史,以及中華文化的折斷,中華文明的倒退。直到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以一國貧窮之力,抗擊世界最富裕最強大的國際聯軍,中華民族的脊樑終於真正挺拔起來,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歷史對今人的警告!若想避免民族悲劇重演,須警醒,須振作,為國家富強,為民族復興而團結,奮發,猛進,才是為人之道,為民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