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種說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河東來


中國古代文化漫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古代哲學思維方式,古人用比喻的形式,說明了事物具有多面性,不能簡單的只看平面問題。

塞翁是古代邊塞的一位哲人,大概生活在現在的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長城一帶,他用樸素的哲學觀點,向人們分析介紹了任何事情都是多面的,表面看似風平浪靜的時候,可能潛在著巨大的風險;遇到一件非常煩惱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可能會變為已經快樂的事情。

塞翁在丟失了馬的時候,對一般的牧民生活來說,肯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壞事,可是塞翁卻表現出平靜的心態,他對別人說“焉知非福”,實際則是表達出來了一種看待自然規律的態度,果然隨後他丟失的馬給他帶回來一群馬匹。

再發展到後來,故事情節更加精彩,塞翁居然把兒子摔斷腿這樣殘酷的事件,也能夠輕鬆的接受下來,而且又是“焉知非福”的態度,這種不把兒子的幸福放在心裡的做法,把當時的人們都給看暈了。

塞翁這種超前的意識,表示出世間萬物皆在運動之中的規律,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靜心觀


禍與福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藉助一定的條件,禍與福可以相互轉化。促使禍福轉化的原因有些是屬於客觀的偶然,有些則是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結果。禍福轉化的過程有些是直接的、短期的、有些則是間接的、長期的。對於世間的禍福,應當著眼於長遠,而且要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轉化和防範工作。



九哥賢言


就像老子所說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從辯證法角度說就是事情在不斷變化的。什麼事情都可有好有壞。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故事出在: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這個成語比喻人有時候雖然暫時遭受損失,卻能因此得到好處。也提醒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得與失,無論人們遇到什麼事 ,都應該往好的方面想,要有寬闊的心胸。要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看待一切事物,有可能壞事也會變成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