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書生如何誤國

中日甲午戰爭,導致中國進行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清朝被自己昔日的學生打敗,顏面掃地,被列強輕視。戊戌變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爆發。外臨強敵,內有守舊勢力阻撓,註定這場變法不會風平浪靜。而變法者的盲動和莽撞,無疑加劇了政局變動。

戊戌變法最終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光緒帝於瀛臺而結束。慈禧很長時間被認為是扼殺變法的罪魁禍首。若說絕無改革誠意,聯繫後來庚子事變後,她積極推行清末新政,似不能將其歸為保守派一列。而且,戊戌變法時,光緒帝雖已親政,但慈禧仍以監督者的角色,大權在握。光緒啟動變法,很難想象沒有得到慈禧的默

戊戌變法:書生如何誤國

許與同意。

事實上,即使在變法期間,光緒帝就曾12次前往頤和園向慈禧請安,並詢問軍國大計。而軍機處也會向慈禧上呈重要奏摺。據統計,在整個變法時段,軍機處一共向慈禧上呈共計462件奏摺,最多一天上呈了29件。

慈禧最終親手扼殺了這次變法不假,但也應從變法派自身找原因。

首先變法的主持者光緒帝施政經驗不足。空有一腔熱血,不願做亡國之君,但他自小長於深宮的經歷,性格不免優柔寡斷,且脾氣暴怒無常。

變法時,光緒帝雖已親政,大權仍在皇太后慈禧手中。這不免也透漏出慈禧對他不放心。也導致在變法前,光緒帝並沒有多少獨立的施政經歷。戊戌變法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諸多方面,總共持續103天,光緒帝在這段時間發佈詔書多達100多次。

在新法的執行者—清朝官僚們還在猶豫彷徨時,詔書雪片一樣下達,很難不給人以皇帝心血來潮之感。變法的嚴肅性和系統性明顯不足。

現在看來,一場旨在富國強兵的變革運動,至少體制內要做思想工作,進行一些輿論準備。然後從最容易達成共識的地方著手,由易而難,層層推進。這才能保持推動改革所必須的政局穩定。而不應急於求成,任憑個人好惡,希圖短期即可除舊佈新,反而適得其反。

再看戊戌變法中的變法派。康有為作為變法的領軍人物,其弟康廣仁曾如此評價:“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聯繫康有為在變法中的表現,確實書生氣十足。

因鼓吹變法,康有為曾被邀去總理衙門談話。大臣榮祿問變法成功之道,康有為直接回答:殺幾個一品大員即可。

在變法過程中,康有為雖有儘量減少阻力的意識,卻抓不住重點,提出不少令保守派忌憚而於改革無益計劃。如“中日合幫”,康有為在《自編年譜》中記載:“(我當時)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

變法期間,康有為還向光緒帝遞呈《請斷髮易服改元折》,即減掉被清朝視為統治象徵的辮子,將中國人穿了二百多年的長袍馬褂換成西裝革履,國號改為“中華”。

在變法經費不足的時候,他提出將西藏賣給英國。他的變法派同仁譚嗣同不僅同意康有為的想法,還提出將新疆賣給俄羅斯。

康有為等變法派的這些奇葩主張,無異是在變法環境本就不利的情況下,自掘墳墓。

也因為康有為等變法派本身的不“自重”,變法在一些實力派官員眼中就是一場鬧劇。戊戌變法向我們呈現出這樣一種歷史場景:年輕的皇帝和書生們在激情澎湃謀劃新政,而地方官員卻在冷眼旁觀、置身事外,靜等鬧劇收場,然後按部就班。

清末思想家嚴復在對變法運動失敗寄予同情的同時,有言曰康梁改革“上負其君,下累其友”“書生誤國,庸醫殺人”。可以說,變法中紙上談兵似的激進主張,最終突破慈禧太后的底線,引起了保守派的全面反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