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維新派的那些奇葩主張

戊戌變法:維新派的那些奇葩主張

今年是戊戌變法120週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進行朝政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變法遭到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光緒帝被軟禁,維新派被捕殺,慈禧太后重新當政,變法僅經歷103天以失敗而告終。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很多。維新派的主張過於激進是其中之一。維新派無主次、無計劃且草率提出的那些在今天看來有些都是笑談的變法建議,直接刺激到保守勢力敏感神經,引起對方反彈,最後採取激烈手段阻擾變法。

中日合邦

關於“中日合邦”,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自編年譜》中並不諱言,他與日本公使矢野文雄計劃召開兩國合邦大會,且“定稿極詳”。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刑部主事洪汝衝上書光緒皇帝,提出遷都、借才、聯邦三條建議。除建議朝廷遷都荊襄之外,洪氏“借才”、“聯邦”二策均與康氏“中日合邦”的方案頗為類似。據史學家考證,洪氏的奏摺很可能是由康有為代擬。

另康有為還與在華多年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關係密切。後者在甲午戰後曾撰有《新政策》一文,極力主張“中英合邦”。康有為顯然受到影響,據張建偉所著《溫故戊戌年》書中記載,康有為曾與李提摩太聯合向光緒帝鼓吹“中英合邦”。

同年八月初五,已卸任日本相職的伊藤博文晉見光緒皇帝,同一天,維新派正式向皇帝提出他們的“合邦”建議。奏摺由維新派積極分子楊深秀呈遞,內容由之前主張的的“中日合邦”擴展為“與英、美、日三國合邦”。

隨後,維新派骨幹宋伯魯再度上書,除了建議中國與日本、美國和英國合邦外,還對合邦後的政府運作提出構想:參與“合邦”之國,其現存政府架構完全作廢,另由康有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百名外國顧問,全面接管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一切事務。

在變法不可避免觸動保守派利益的敏感時期,提出與外國合邦,難免不授人口實。有御史為此上奏稱康有為對內巧奪政權,對外私通敵國,“其主持變法之說,皆欺人語也。”

再者,與日本合邦,讓人想到朝鮮的遭遇,與英國合邦,又有印度為前車之鑑。站在清朝統治者立場,這無異於把祖宗江山拱手讓人。

遷都上海

早在公車上書時,康有為即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政治主張。當時更多從應戰的地理環境角度考慮,主張遷都西安。在其《上清帝第二書》中,再次提出遷都西安。其實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湯壽潛在其所著《危言》一書中,面對日益嚴重的邊境危機,就曾主張遷都西安。

以中國西部古城西安為都,面對列強在中國東部沿海的威脅,清政府的戰略緩衝空間變大;對內改革,也能少一些守舊勢力的掣肘,收到中國歷史上魏文帝遷都洛陽的效果。但在維新變法過程中,遷都主張的提出,尤其康有為的遷都目的地已不是之前論據尚算充足的西安,而變成了東南沿海城市上海,難免不引起保守勢力的警覺。

慈禧太后在變法第五天,即要求光緒皇帝罷免帝師翁同龢,並任命慈禧的親信掌管京師實權要職,此舉已表明慈禧對變法並不放心。若要以遷都作為推進變法的手段,等於挑明變法要擺脫慈禧的控制,這無疑更使她感到不安。

再考慮到,所謂保守勢力,也是鞏固滿族統治的中堅力量。一旦皇帝遷都他處,作為少數民族秉政的王朝,國祚存續或成問題。

“保中國不保大清”正是維新派被保守勢力攻擊的軟肋。可維新派似乎認為沒有避嫌的必要。

斷髮易服改元

康有為曾在變法期間向光緒帝遞呈《請斷髮易服改元折》。

“斷髮”,即減掉辮子。在清朝滿族統治者看來,男子剃髮蓄辮,蘊含“征服與被征服”的含義。維新派的“斷髮”主張很難不被保守勢力解讀出更多政治深意。

“易服”,主張讓中國人脫掉穿了200多年的長袍馬褂,換成西裝革履,“與歐美通俗”。此舉在當時就受到多數人的抵制。

“改元”即將變法之年改元為維新元年。但康有為隨後又鼓動光緒帝,把國號改為“中華”二字。雖然未被採納,關於此的流言廣佈,徒增改革阻力。

此外,類似移民巴西2000萬人,再建個新中國;殺一兩個一品大員就能變法;賣地為改革籌款等主張,無不表露出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在政治上的極不成熟。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12次前往頤和園請安,並向慈禧諮詢軍國大計。光緒帝下詔書時,多寫有“朕欽奉皇太后懿旨”這樣的字句。此外,變法期間,軍機處一共向慈禧上呈共計462件奏摺,最多的一天上呈29件。

有研究認為,如果沒有慈禧的點頭,戊戌變法就不可能開始。維新派的這些“奇葩”主張,慈禧當然一清二楚。或許也正因此,她和圍繞在她周圍的保守勢力,對維新派參與的這次變法感到愈發不能容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