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絕孩子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爲?

頭條育兒州媽


我們確實能發現,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會看家長臉色,親近比較溺愛自己的家長。孩子討好家長的行為,在每個家庭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趨利避害是人們的天性。

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我有需要,我自然會選擇能夠滿足我這個需求的人。孩子也是一樣,當他想看手機的時候,他知道爸爸媽媽可能會拒絕他,而奶奶可能會同意,所以她就會趨向於尋找奶奶。

換了另外一件事,可能爸爸媽媽同意的可能性更大,那麼孩子自然會討好爸爸媽媽。

孩子一旦養成討好他人的習慣,就會變得看他人臉色,無法做到自己獨立自主,內心不夠強大,做選擇的時候沒有力量。

所以要儘量杜絕這一點。

解決方法一:制定規則家庭一致。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那麼就知道孩子之所以討好別人,是因為他發現: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家庭必須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家裡要制定共同的規則。

拿看手機來說,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看手機的時間需要得到限制,那麼就制定每天看幾次,每次看多長時間這樣一個標準。

制定標準的時候,孩子最好是瞭解這個標準的,如果他能夠參與制定,那是最好的。

標準一旦制定出來,就形同規則,父母孩子都需要遵守這個規則。

如果家長總是玩手機,卻要求孩子必須只能玩20分鐘手機,那麼顯然孩子會覺得不公平,很容易在長期的實行過程中,讓孩子產生反抗的心理。所以,最好家長和孩子都共同遵守。

因為家庭還涉及老人,所以家長之間一定要商量好,溝通好,不要爸爸媽媽去上班了,奶奶在家裡獨自帶孩子的時候,偷偷的給孩子多看手機。

解決方法2:態度堅定。

規則一旦制定,就不要輕易改變,除非現實情況發現這樣的規則確實不合理。

拿看手機來說,今天你嚴格的要求了孩子,另外一天,你可能需要工作,或者自己需要做些別的事情,希望孩子不要打擾你,就允許孩子多看一段時間。這樣反覆無常,並不利於孩子遵守規則。

另外不要因為孩子生病了,同情孩子,可憐孩子,給孩子更多時間去看手機。

也不要因為孩子某件事情做得特別好,而作為獎勵,讓孩子多看一段時間。除非你們做出另外的約定。

一旦規則確立,無論孩子如何哭鬧都堅守規則,因為在最初規則制定的時候,孩子一定會挑戰規則,他會無所不用其極,哭鬧是最常見的方式之一。在這個階段,家長一定要堅決。

孩子遵守規則一段時間以後,可能又會試探你的底線,重新哭鬧或提出要求,要多看一段時間手機,家長也需要及時制止。


作者:舒心(Annie媽媽育兒),情緒教練、正面管教講師、高級兒童情商指導師、兒童財商講師。歡迎關注我,並與我交流。


Annie媽媽育兒


這個問題可能出自家長的教育,如果我們對於孩子過於嚴厲,尤其是父母雙方都過於嚴厲,則孩子很可能長期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況中。從另一個角度說,很多家長,把“讓讓孩子服從”或“讓孩子聽話”當作了培養目標,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尤其是3歲之後,孩子的成長中心,就從自我思考,變成了察言觀色。我的建議,是讓孩子培養獨立的思考力、判斷力與表達力。


尤其是在3-6歲協商期這個關鍵節點,我們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允許他自己的想法。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一個家庭互動形式,叫做“家庭式圓桌會議”,一家人圍坐一起,無論是買米買面、買車買房、公司上市、企業兼併,都可以拿出來孩子瞭解一下,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孩子的想法是多麼的可貴,對未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via勇赫侃育兒)


勇赫侃育兒



其實從這個問題能看出父母的擔心,孩子可能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反而去做讓別人高興的事。擔心孩子心裡委屈、受欺負。其實孩子這樣做可能是出於以下兩個出發點:

1、他可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不值得拿出來說;

2、他可能覺得讓其他人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喜歡自己。


對於第一種情況,父母可能需要在生活中創造更多的機會,用平等的態度詢問孩子想法和感受,比如可以說“這件事你怎麼看?”“你覺得怎麼樣更好呢?”,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去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對於第二種情況,父母可能需要在生活中更多的用語言來表達愛,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麼的愛他,並不是因為他做得好、成績好、長得好看等等,而是單純的因為他是他。這種無條件的愛能夠給孩子無限的力量,敢於做真實的自己。


而總是用乖去評價孩子,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討好大人的習慣。因為他漸漸會把自己評價為“乖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6歲以前,他對自己評價是以外界評價為基礎的。


當孩子成為了“乖孩子”,他就會越來與越聽話,越來越習慣順從,既不敢“不乖”,也不能“不乖”,因為“不乖”很可能意味著自己不再是個好孩子了,意味著會失去父母、家人、老師的愛與讚揚。


明智的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就是從內心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不能因為孩子身上有了你的遺傳基因就可以對他隨心所欲。其實,孩子只是在年幼時才需要和你在一起,你不過是在盡一份社會責任而已。只有內心不把孩子狹隘地當成附屬品,你才會尊重和寬容他,你的愛才是大愛!


當心中擁有這樣的一份愛時,你就會給孩子生長的自由,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



超級育兒師蘭海


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孩子會委屈自己,做事畏畏縮縮,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委屈,都想要孩子自由的做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嚴重的孩子,確實需要家長重視和科學引導。

什麼原因造成討好的行為模式

喜歡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孩子,是先天和教育環境共同造成的。

比如外向的孩子更可能成為領導者,而天生性格內向的孩子更傾向於成為跟從者。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為了要獲得同伴的認同,獲得小團體中的地位,跟從者會通過討好領導者來實現。

家庭教育環境也是造成討好行為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父母本身是討好型的人,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和內化父母的言行舉止,行事風格,成為同一類人

。題中描述的奶奶和孩子的對話,孩子就吸收了奶奶的行事特點;

另一方面,過於強勢的家長,也可能"逼"孩子成為這樣的人。過於強勢的家長不懂理解和尊重孩子,很多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很多是無意識發,表面看似為孩子好)。家長在各方面都更強大,孩子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和重視,會發展出察言觀色的能力,會通過屈從、討好來獲得。

討好型行為模式的負面影響

討好的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或委屈自己,其目的原本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

但對方往往都是會被慣壞的,你越不敢表達,討好對方,對方就越容易把你對他的好當成是理所應當,忽視你的感受和需要

另一方面,討好型人習慣在社交中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做什麼事情都是畏畏縮縮的。

長期這樣討好人的需求一直不被看見,會活得很累,失去自信和自我。

怎麼改善

1.父母要多關注、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有力量去做自己,而不是將能量用於費盡心思討好和取悅父母,慢慢的其行為模式也會變得敢於表達自己(而不是因為怕父母拒絕或批評總不敢表達自己)。

2.多鼓勵孩子表達,創造機會鍛鍊其主見性。

比如在家中讓孩子角色扮演,創造條件讓孩子組織遊戲或組織活動等;每天花半小時和孩子聊一聊一天中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經過訓練,孩子就會習慣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主見並敢於表達。

3.刻意幫助孩子發現長處,發展一些優勢技能,建立自信

比如每天寫下一些孩子的優點;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刻意練習發展成長處。比如我的侄女總是不自信,她爸爸發現她喜歡跳舞,專門培訓她舞蹈,後來孩子參加了一些大型演出,慢慢被人刮目相看,在學校有很多活動機會,現在已經非常自信,也不再通過討好別人來獲得認可。

4.教會孩子一些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內向孩子天生更善於察言觀色,反應速度更慢,相對於外向者對情緒更敏感,這些天生的特點讓孩子會在交往中處於弱勢。這就需要家長教會孩子不卑不亢的,互相尊重的人際交往技能,給予刻意的場景練習,比如學會拒絕、不被尊重的時候要表達出來,等等,孩子這方面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幫助!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中國人民大學管理碩士,北師大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80後二孩媽媽,專注家庭教育。


有料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的確需要加以重視,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就會嚴重丟失自己。要知道,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看起來非常“乖”和“懂事”,實則,這種懂事是與他的年齡不符的。這種懂事就是在討好,孩子在儘量滿足別人的意願,而壓抑自己的期望。

再說,孩子玩手機這種行為本來就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更是應該有節制的,換句話說,如果孩子一直都聽話,那是不是可以一直玩手機呢?

所以,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也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關。可能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當孩子有一些要求時,不管合理不合理,我們都要求他聽話,時間長了,孩子的聽話就會養成一種習慣。

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的生命能量無法正常成長,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就會認為只有自己聽話了,一切都會順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很容易變得懦弱、沒有主見、不會拒絕別人,更活不出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他們從小缺乏了自我價值感,“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所以,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孩子那麼聽話懂事,要讓他知道並不是只有聽話了,別人才會喜歡和接納你,你就是你,你最需要的是喜歡接納自己。

只有把愛和自由還給孩子,這樣的孩子才能一點點恢復天性。慢慢學會勇敢地表達自己。讓他明白他的需求是會被尊重的,他可以別那麼乖,大可盡情歡笑、快樂奔跑、自由地愛。


壹父母


首先在這種情況中我們要判斷孩子是屬於情商高還是屬於討好型的孩子。

情商高是指孩子從內心裡完全認同這個世界的美好,懂得用善良淳樸的語言去讚美別人,讓別人感到心情愉悅,也會樂於助人,他們的讚美並沒有任何的功利之心。

討好型的孩子,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獲取一定的利益而故意說出來讓對方開心的話。他們所說的美好之詞這次是存在功利性的。



您可以觀察您的孩子,在他沒有想要獲得任何東西或者任何利益的時候,他是不是說出來的話也是讓人開心的,他也喜歡讚美別人。如果是這樣,說明你的孩子是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孩子,他是從心底認識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一個十分陽光的孩子。

但是如果他只是在每次有特定目的時候才對別人說出討好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屬於討好型孩子。

討好型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受先天和父母行為方式影響的。父母有可能是這樣的人,孩子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模仿父母,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討好型性格。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父母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孩子懾於父母的威嚴產生了恐懼,膽小和懦弱,性格唯唯諾諾,他覺得只有討好的語言,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以後不敢表達自己的主見,或者說沒有主見,辦事唯唯諾諾,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感,凡事喜歡做老好人。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這種討好型性格呢?

先,父母要刻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不給孩子討好別人的機會。也就是在孩子提出他有什麼需要的時候你就滿足他。 時間久了,原來討好型思維和行為模式就會弱化,學會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講真話,而不需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去討好別人。

其次,父母要更加的關心愛護他的孩子,增加他的安全感。

在做選擇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做主,如果他的選擇不出來任何的原則,我們都要尊重他的選擇去行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希望我每字每句的認真回覆會對您有幫助。

我是J媽,碩士,翻譯+教育行業十多年的經驗,現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關注我的朋友,會在五月免費得到我錄製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視頻課程,同時組建學習打卡團,讓我們共同前行。

J媽學堂


孩子能夠察言觀色,其實是對的,但是察言觀色之後的行為是討好,就不對了。

察言觀色

通過別人的表情,體察到別人的情緒變化,這是一種很好的能力,說明孩子心思很細膩。我們正反兩個方面來舉例吧:媽媽生病不舒服,家裡又來了客人,只能強作高興招待客人。孩子看出媽媽的病態,也能夠體會出媽媽的不適。於是主動要求來陪客人,給客人表演節目,讓媽媽多些時間休息,少說點話。這樣的孩子難道不是很好嗎?換做是大人,在公司裡面能夠體察出同事的疾苦,與這樣的人一同工作,會感覺很舒服。


而不能察言觀色的孩子,媽媽明明很不舒服了,家裡又來了客人不得不接待。孩子還鬧著要媽媽,想要媽媽陪她做遊戲。媽媽此刻的心理是何感想?

那些能夠體察別人疾苦的孩子,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能力嗎?“察言觀色”其實是褒義詞的。

討好行為

為什麼說討好別人就不好了呢?討好是諂媚、是屈尊,孩子從小學會用這樣的方式,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那麼對他今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有很大的阻礙的。而家長也會有意無意的用這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則讓孩子習慣了討好的形式。


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在面對孩子沒有辦法的時候,往往就會拿出這個辦法:“你現在聽話,只要你不再淘氣,我就給你手機看,要不然就不給。”孩子因為非常想要手機玩,這樣一來,他的不再淘氣不是因為意識到行為上的錯誤而停止,而是因為可以玩到心想的手機。

大人要讓孩子停止他的不正當的行為,利用孩子的心理,抓住他想要但是又不是他必須得到的東西,對孩子進行要挾,“只要做到什麼了,就可以得到什麼東西。”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沒有真正意識到行為的正確與否,更沒有意識到自己要的東西是否是應該得到的,而是隻要通過接受大人的要求,順從他們的要求,就可以得到。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為了得到某種利益,而去討好的方式。

這樣看來,要想杜絕孩子養成討好別人的行為習慣,還是要從大人的教育方式入手,正確的養育方式,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我是“舒真2018”,因為養育了孩子而學習心理學的媽媽,有很多的育兒問題想與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與更多的媽媽一起,致力於寶寶的健康和幸福。

泡泡育樂園


善於察言觀色、喜歡討好別人的寶寶不一定是被迫裝模作樣哦,天生合作型的孩子,自身就具備隨和、相對易於相處的個性,比如我們家大寶兜兜,在嬰兒時期他們就顯得易於滿足、墨守成規,而且適應性非常強,送幼兒園不糾纏媽媽,甚至一天都沒有哭過,就小綿羊似的被院長奶奶拉著手走進了教室。這聽起來似乎我們是在說一個完美的孩子,不過合作型的孩子也有他們獨特的需求,合作型的孩子更傾向於成為一個跟隨者,而不是領導者,因而幫助他培養積極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這將讓他們鼓起勇氣去承擔一切,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學會拒絕。

在競爭的社會形勢下,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強者,具備競爭意識,可是合作型的孩子性格使然,說話溫柔安靜、討厭打鬥,他心甘情願成為那種維護和平秩序的人,他沒有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的渴望,樂於退後,讓同伴成為大眾的焦點、小團隊的首領。他們善於傾聽,能很好地發揮群體中的配合、粘合作用,但是他又非常容易被別人控制,不容易嘗試新的事物以及冒險活動,很喜歡墨守成規。

寶寶的性格雖然是天生的,但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幫他改變行為表象呢?

1、對於合作型的孩子,我們應該盡力的製造機會,讓他成為一個團體的領導者,這意味著在家庭中需要給孩子安排一個特殊的角色,給孩子更多的決策權。打牌的時候,你可以說:“你來發牌,你決定從誰開始。”再給他機會讓他制訂此次比賽的規則,輸的人要不要進貢?贏的人該不該回禮?四個相同的牌能不能當炸彈?

2、如果家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精力充沛的孩子很容易成為領導者,這時候,媽媽需要不時的讓合作型寶寶做一下決定,使他有機會變得自信。

3、合作型的孩子更擅長於聽,而不是說。因此記得要多向他提問題,讓他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與他分享他的思想和情感。

4、合作型的孩子,因為不喜歡冒險,會對於新生事物和突如其來的變化心生畏懼、退卻,那麼,我們就應該在每一次變化之前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做一下普及,給他做一個示範,讓他提前做好準備,有一個心理的鋪設。


水亦田


現在有很多孩子都如題主所提問的那樣,在我們家長帶孩子的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小寶要乖啊,你只有乖乖的聽話才能怎樣怎樣”,這種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把孩子教育成討好型人格,家長髮現孩子有這方面人格時,別再注重強調孩子是否要懂事,在家長利用利益的引誘下才聽話,而是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要求他,幫助孩子找到自我。

我女兒也喜歡玩手機、看電視,但是我會給她規定時間,每次只能看10分鐘或者1集,如果孩子執意要繼續看,我就會告訴她看太長時間眼睛會變小慢慢沒了就看不見了,會和她商量等她長大了就可以看時間長點,然後她都會乖乖得只看一會兒,實在不聽的話我會強制關掉,同時會做出懲罰讓她明天一天都不能看。

以前在老家婆婆也帶過一年,就是什麼都是她奶奶說了算,完全沒有規矩全憑婆婆高興,想做什麼都是看婆婆的眼色,弄得我女兒只會獻媚討好她,我回去看到我女兒這樣心裡真不是滋味,現在待在我身邊一年了,又變成活潑開朗自信的寶寶了。

所以家長帶孩子真的要細心耐心,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同時自己也要遵守規則,同時不僅要關注孩子吃喝也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情緒,有次我女兒突然對我說“我不喜歡媽媽了”,聽她這麼說我很難過,但我還是平靜的問她“你為什麼不喜歡媽媽了呀?”然後她就說我剛做了讓她不開心的事情,然後我就說那你都不喜歡媽媽了,讓爸爸給講故事吧,晚上也不要和媽媽一起睡了,不然你跟不喜歡的人在一起你也不會開心的,然後我女兒就懂了,說要媽媽講故事,要和媽媽睡,和媽媽在一起沒有不開心,還是喜歡媽媽的。

【我是生肖俠,你身邊的兒童玩具創意專家,想要了解更多創意新玩法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哦】


生肖俠


你好,但從你小孩子的的這個表現(孩子為了玩手機,總是說:“奶奶我乖乖的聽你的話”,奶奶也總是說:“你乖乖的聽話,奶奶就把手機給你玩”。),我其實覺得你家小孩子很聰明,因為他能夠將事物的關聯很好的聯繫在一起,目的性很明確,而不是簡單來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這樣的行為模式也會給小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你或許已經從你的擔憂當中發現了一些,你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變得見風使舵,牆頭草兩邊倒,當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不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當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是想要什麼的時候,我相信這是一件讓每個父母都感覺到害怕的事情。而這種教育方式很有可能造成他的討好型人格,他們從小缺乏了自我價值感,“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小孩子或許很聽奶奶的話,但是當奶奶不再擁有手機的時候呢?小孩子是否依然會聽話?父母的權威性在小孩子面前其實也已經被這種教育方式給消耗殆盡了,因為在這段教養方式裡面,所有的都是利益驅駛的,顯得太目的性太成人化,而小孩子本應存在的天真,真誠卻找不到了。

我們有的時候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強調懂事,而是要告訴他為什麼需要這樣做,這樣做不是為了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話,而是選擇這樣去做本身就有他的目的,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別把小孩子當小孩子,要當小大人來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