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霸下半場,諸葛亮爲何泣血要堅持北伐?

熟悉三國故事的人都知道,在劉備稱帝后發動夷陵之戰失敗前後,關羽、張飛、黃忠等主要英雄豪傑先後退場,曹操、劉備等重要人物陸續去世,

整個三國時代進入了下半場。而這個時代的主線故事,就是諸葛亮北伐引發的蜀漢與曹魏政權的爭鋒。

為何這一時期的諸葛亮要興師動眾,堅持北伐呢?很多人也許會說,蜀漢政權偏安蜀地一隅,雖然可以暫時偏安,卻逃脫不了被吞滅的命運。所以蜀漢必須要進取,才能有一線希望。這是非常流行的大而化之的說法,但這種說法太過寬泛。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來細細分析。

三國爭霸下半場,諸葛亮為何泣血要堅持北伐?

《三國演義》中唐國強飾演諸葛亮

第一,以攻為守,奪取戰略主動性。這是由蜀漢政權的地理形勢決定的。蜀漢偏居四川和漢中,原本缺乏足夠的民力和發展潛力。相比之下曹魏政權不僅控制了中原的土地和人口,還陸續進行屯田以恢復力量。相比之下,蜀漢政權如果消極防守,必然會在將來被強大的曹魏政權所顛覆。

諸葛亮北伐從戰略上來講是積極防守、主動防守,即“以攻為守”。主動進攻可以打亂曹魏的國力恢復和戰略部署。諸葛亮更最大的希望攻取長安“還於舊都”,從而為未來的漢魏對峙和勝利奠定基礎。

三國爭霸下半場,諸葛亮為何泣血要堅持北伐?

《三國演義》中唐國強飾演諸葛亮

第二,以戰養戰,擴大政權基礎。貌似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孤注一擲,但細細考察就會發現,諸葛亮北伐對蜀漢政權並沒有根本上的消耗,反過來卻在北伐過程中不斷擄掠人口,擴大蜀漢政權的統治基礎,增強蜀漢實際力量。

諸葛亮先後組織了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北伐屬於兩個政權之間的長期大型消耗戰爭。

第二次北伐失敗,戰鬥只持續了20天;第三次北伐只是規模極小的局部戰爭;第四次北伐取得了勝利,獲得大量戰爭物資,是以戰養戰。即使是兩次大規模的消耗戰蜀漢政權也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第一次北伐雖在街亭有所傷亡,卻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軍民全部遷往漢中。而第五次北伐諸葛亮雖然身死,卻也未曾大敗,蜀漢並未傷到國本。

三國爭霸下半場,諸葛亮為何泣血要堅持北伐?

《虎嘯龍吟》中王洛勇飾演諸葛亮

第三也是根本原因,那就是維護政權的合法性。諸葛亮北伐打著的旗號是興復漢室。對諸葛亮而言,興復漢室既是自己的平生抱負和政治理想,也是先帝劉備託孤的遺願。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但是從更深層次的的層面來講,興復漢室更是整個蜀漢政權得以立足的正統性基礎。魏蜀吳三個集團都為自己確立了正統性基礎。曹魏聲稱是漢朝的繼承者,順應了從“火德”轉換到“黃德”的天命,極大地得到了人心。相比之下,蜀漢政權自稱是漢朝的延續者,其存在是要興復漢室。整個蜀漢政權的統治集團都是堅定的興復派,而蜀漢的政治基礎確是廣大的蜀地人民。統治集團打著“興復漢室”的口號才有可能維護自己的統治。如果不思進取,一昧享受,必然遭到來自內部的質疑,這是更加根源性的原因。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